当前位置:主页 > 理工论文 > 新能源论文 >

太阳能光热电站发电子系统热力设备设计计算

发布时间:2021-08-01 21:18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对电力的需求也随之增大,常规能源的短缺及其所造成的环境污染,使得开发利用新能源成为解决能源危机的主要手段。我国是太阳能丰富的国家,而太阳能热发电又是太阳能利用中最经济的方式,因此加快太阳能热发电规模,推动能源革命,对改变我国以煤为主的发电模式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介绍了太阳能热发电的各种形式、原理和国内外现状,在此基础上针对太阳能不连续的问题,提出了槽、碟联合梯级加热的新型太阳能热发电系统。考虑到槽、碟联合梯级加热的太阳能热发电与普通的太阳能热发电在发电子系统中的参数、设备构成上基本相似,所以论文以简化后的太阳能热电站为基础来进行发电子系统热力设备的设计计算。首先提出了1MW太阳能热电站中发电子系统的整体设计方案,并详细描述了系统特点、流程,通过热力计算确定了电站关键设备及关键点的基本参数,同时进行了系统热经济性分析其次提出了适合于太阳能热电站的立式直管型直流蒸汽发生器,并在设计参数下,对蒸汽发生器进行了结构计算、热力计算及水力计算,凝汽器的设计工作与此相似。两者的设计工作都能为今后相关设备选型提供依据。再次介绍了水处理系统中凝结水处理和给水除氧装置的选型... 

【文章来源】:华中科技大学湖北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65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太阳能光热电站发电子系统热力设备设计计算


塔式系统

集热器,子系统,太阳能热发电系统,蒸汽驱动


器加热水产生蒸汽,利用蒸汽驱动汽轮机组发电,汽轮机乏汽经冷凝汽发生器循环使用,在蒸汽发生器中放出热量的传热介质重新回到低送回吸热器加热[7-8]。塔式系统聚光比一般为 200~1000,当塔式系统时,集热器受光面中心温度可达 l 200℃以上[9]。槽式太阳能热发电系统是利用槽式抛物面反射镜聚光的太阳能热发为一种分散型系统,该聚光镜面从几何上看是将抛物线平移而形成的将太阳光聚在一条线上,在这条焦线上安装有管状集热器,以吸收聚能,并常常将众多的槽式抛物面串并联成聚光集热器阵列,槽式抛物进行一维跟踪(设备轴线南北放置, 然后东西旋转跟踪),其几何聚间,温度可达 400℃左右[10-12]。其由聚光集热子系统、换热子系统、热子系统、辅助能源子系统构成[13-15]。

示意图,示意图,太阳能热发电,性能比较


图 1.3 典型碟式系统示意图三种太阳能热发电的性能比较:表 1.1 太阳能热发电三种系统的性能比较方式 槽式系统 塔式系统 碟式系MW) 30~320 10~20 5~25(℃ ) 390/734 565/1049 750/1382子(%) 23~50 20~77 25~80(%) 20 23 29.4(%) 11~16 7~20 12~25情况 商业化 示范 试验模型风险 低 中 高究目的和意义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火电厂给水除氧方法选择分析[J]. 贾占伟.  科技信息. 2010(33)
[2]国际太阳能资源及太阳能热发电趋势[J]. 黄湘.  华电技术. 2009(12)
[3]聚焦式太阳能热发电系统的发展综述[J]. 汤烨.  工程建设与设计. 2009(05)
[4]太阳能热发电技术的发展现状及主要问题[J]. 宿建峰,李和平,贠小银,赵芫桦.  华电技术. 2009(04)
[5]塔式太阳能热发电技术进展及在我国的应用前景[J]. 章国芳,朱天宇,王希晨.  太阳能. 2008(11)
[6]给水除氧技术的特点与比较[J]. 杜镔,袁益超,刘聿拯,徐开义.  汽轮机技术. 2008(04)
[7]太阳能热发电技术与系统[J]. 杨敏林,杨晓西,林汝谋,袁建丽.  热能动力工程. 2008(03)
[8]太阳能发电技术综述[J]. 于静,车俊铁,张吉月.  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 2008(01)
[9]简述几种除氧器的结构特点[J]. 王建新,杨芳.  现代制造技术与装备. 2007(06)
[10]太阳能发电系统现状及发展趋势[J]. 张晓霞,侯竞伟,殷攀攀,张国.  机电产品开发与创新. 2007(05)

硕士论文
[1]塔式太阳能热发电系统集成及性能优化[D]. 宿建峰.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 2008
[2]电站凝汽器静态和动态换热特性的研究[D]. 张宁.山东大学 2007
[3]钯催化加氢去除水中溶解氧的试验研究[D]. 张春阳.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06
[4]凝汽器动态数学模型及故障诊断系统研究[D]. 丁燕.武汉大学 2005
[5]直流蒸汽发生器控制系统实验台架设计与计算[D]. 刘涛.哈尔滨工程大学 2004



本文编号:331626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xnylw/331626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dff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