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理工论文 > 新能源论文 >

油藏本源反硝化功能菌的产气作用(N 2 O)及对原油物性的影响

发布时间:2021-09-23 09:23
  利用叠皿夹层培养法从新疆油田采出水中筛选到8株反硝化菌株T1、D1、D44、D46、D15、S1、S2、S6,经16S r DNA序列测定鉴定分析,这8株菌分别与施氏假单胞菌(T1、D1、D44)、恶臭假单胞菌(D46、D15)和铜绿假单胞菌(S1、S2、S6)相似,相似度均达到100%。通过室内批次培养试验,评价了这8株菌利用不同碳源的反硝化产气作用(N2O)及对原油物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以蔗糖为碳源时,产气量最大,以甘油为碳源时,产N2O气浓度最高;菌株反硝化代谢过程导致原油体积膨胀和粘度降低,膨胀率与N2O气体浓度呈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983,但与产气体积无相关性;铜绿假单胞菌株S1、S2、S6在以甘油为唯一碳源时产生少量表面活性剂(530~730 mg·L-1),可降低表面张力并具有乳化原油的作用,但其产气量较少,对原油的膨胀与降粘作用低于其他反硝化菌株。研究提示,在筛选采油功能菌时,菌株反硝化产N2O气体的能力应给予足够重视。 

【文章来源】:应用生态学报. 2020,31(01)北大核心CSCD

【文章页数】:9 页

【文章目录】: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
    1.2 反硝化菌的筛选
    1.3 反硝化菌的鉴定与代谢活性试验
    1.4 不同碳源下菌株的产气能力及对原油物性的影响试验
    1.5 不同菌株产乳化剂及表面活性剂能力试验
    1.6 菌株代谢对原油粘度的影响试验
    1.7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反硝化菌株的鉴定
    2.2 不同p H、不同碳源对筛选菌代谢活性的影响
        2.2.1 菌株最适反硝化pH条件及反硝化速率
        2.2.2 不同碳源下菌株产气能力及N2O浓度
        2.2.3 不同碳源下菌株对原油膨胀率的影响
    2.3 不同菌株产乳化剂及表面活性剂的能力
    2.4 菌株反硝化代谢作用对原油粘度的影响
    2.5 原油膨胀率与主要影响因素的相关性
3 讨论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气相色谱法测定氯甲酚的有关物质[J]. 伍良涌,石颖.  今日药学. 2019(04)
[2]牡丹根际溶磷放线菌的筛选及其溶磷特性[J]. 薛冬,黄向东,杨瑞先,王祖华.  应用生态学报. 2018(05)
[3]提高石油采收率的分析探讨[J]. 杜玮,周姗姗.  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 2016(14)
[4]油藏微生物及其压力适应机制[J]. 王璐,聂勇,宋新民,吴朝东,魏小芳,吴晓磊.  微生物学通报. 2016(11)
[5]产气功能菌微观驱油机理研究[J]. 吴晓玲,孙刚正,段传慧,程建军,叶小川.  生物加工过程. 2016(03)
[6]烟草赤星病菌拮抗性大豆根瘤内生菌的筛选及抑制作用[J]. 赵龙飞,徐亚军,侯怡婷,邹艳慧,李亚楠,杨志华,李小雨,张梦瑶.  应用生态学报. 2016(05)
[7]安塞油田微生物驱油提高采收率机理研究[J]. 杨剑,李斌,侯军刚,白玉军,李东旭.  石油化工应用. 2015(07)
[8]厌氧产脂肽工程菌的构建及其代谢活性评价[J]. 梁小龙,赵峰,史荣久,班允赫,周纪东,韩斯琴,张颖.  应用生态学报. 2015(08)
[9]土壤N2O吸收和消耗机制及研究进展[J]. 冯洁,张克强,陈思,王风.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2014(11)
[10]油层法微生物采油代谢产物生成量的理论分析[J]. 刘保磊,常毓文,杨玲,丁伟,赵丽.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4(02)

博士论文
[1]厌氧产鼠李糖脂菌株Pseudomonas aeruginosa SG的特性及原位驱油潜力研究[D]. 赵峰.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6
[2]土地利用方式对中国东南部红壤微生物特性及氮转化作用的影响[D]. 于涌杰.南京师范大学 2012
[3]聚合物驱后油藏高效驱油菌种的构建[D]. 郝春雷.大庆石油学院 2009
[4]注烃混相驱提高石油采收率机理及其在葡北油田应用研究[D]. 谭光天.西南石油学院 2005

硕士论文
[1]厌氧反硝化细菌的分离鉴定及其对水产养殖废水脱氮作用的初步研究[D]. 蒋欣燃.大连海洋大学 2017
[2]几种土壤反硝化气体(NO、N2O和N2)和CO2、CH4的排放研究[D]. 陈诺.华中农业大学 2014
[3]耐高温采油微生物特性及相关酶研究[D]. 张丽敏.大连工业大学 2011



本文编号:340545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xnylw/340545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7a9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