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 2 /CO 2 燃烧方式下碱金属对生物质着火及细微颗粒物排放的影响
发布时间:2021-10-17 12:24
生物质能作为一种资源丰富的可再生能源,正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但在生物质能利用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如燃生物质发电方面,积灰、结渣及高温腐蚀等现象仍然明显。于是有学者提出通过水洗等预处理方式降低生物质中K、Na、Cl等元素的含量以解决以上问题。也有研究表明氧/燃料燃烧方式能够提高生物质燃烧的稳定性,本文将氧/燃料燃烧方式和水洗预处理相结合,主要研究了碱金属对生物质着火和对氧/燃料燃烧方式下细微颗粒物排放的影响。本文首先通过水洗去除生物质中大部分的碱金属。再将水洗前后的样品在金属网反应器上以O2/N2气氛进行着火点测试。以得到不同碱金属含量对生物质燃烧着火温度的影响。结果表明水洗可以大幅提高生物质样品的着火温度。然后将水洗和未水洗生物质样品在沉降炉上以O2/N2和O2/CO2两种气氛分别燃烧收集颗粒物。将收集到的颗粒物进行称重并做X射线荧光光谱分析得到质量粒径分布和元素组成分布。实验结果表明生物质燃烧生成的细微颗粒物粒径分布也呈明显的双模态分布,这一点不受水洗和...
【文章来源】:华中科技大学湖北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72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紧张的能源形势
1.2 生物质能的优点及应用
1.3 氧/燃料燃烧技术研究背景及意义
1.4 研究现状及本文研究内容
2 生物质着火及 PM_(10)生成机理
2.1 生物质组成成分简介
2.2 生物质着火特性
2.3 生物质燃烧过程中 PM10形成机理
2.4 本章小结
3 碱金属对生物质着火点的影响
3.1 金属网反应器
3.2 实验方案
3.3 碱金属含量对生物质着火温度影响
3.4 本章小结
4 O_2/CO_2燃烧方式下碱金属对生物质细微颗粒物排放的影响
4.1 沉降炉
4.2 实验方案
4.3 实验结果讨论
4.4 误差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全文总结与展望
5.1 全文总结
5.2 下一步工作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1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水洗对生物质燃料特性及燃烧特性的影响[J]. 邓磊,张涛,刘银河,刘艳华,车得福. 工程热物理学报. 2010(07)
[2]火力发电厂CO2捕捉技术[J]. 肖琨,陈楠,甄飞强,陈飞,郑路. 锅炉技术. 2010(01)
[3]O2/N2与O2/CO2条件下燃煤颗粒物的生成特性研究[J]. 周科,徐明厚,于敦喜,姚洪,温昶,李琳. 工程热物理学报. 2009(06)
[4]生物质粉体燃烧特性的研究[J]. 肖波,邹先枚,杨家宽,阮渊,马承荣. 可再生能源. 2007(01)
[5]稻秆热解过程中碱金属转化析出过程试验研究[J]. 余春江,唐艳玲,方梦祥,骆仲泱,岑可法. 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 2005(09)
[6]生物质燃料的利用现状与展望[J]. 魏学锋,刘建平. 云南环境科学. 2005(02)
[7]生物质燃烧模式及燃烧特性的研究[J]. 闵凡飞,张明旭. 煤炭学报. 2005(01)
[8]生物质能利用方式的分析比较[J]. 张纪庄. 能源工程. 2003(02)
[9]燃煤催化剂催化机理的探讨[J]. 肖健立,康华,王振阳. 煤炭技术. 2002(11)
[10]生物质燃烧颗粒物的定量分析和化学形态[J]. 刘咸德,李玉武,董树屏,Van EspenP,Adams F,Maenhaut W. 环境化学. 2002(03)
博士论文
[1]O2/N2和O2/CO2燃烧方式下煤粉着火特性研究[D]. 吴乐.华中科技大学 2011
[2]O2/CO2燃烧方式下煤中S析出行为及其与Ca相互作用机制研究[D]. 吕当振.华中科技大学 2010
[3]生物质与煤混烧过程中细微颗粒排放特性研究[D]. 王泉斌.华中科技大学 2009
硕士论文
[1]能源结构的调整及能源战略的研究[D]. 赵柳榕.江苏大学 2008
[2]生物质的热解及燃烧特性研究[D]. 柳金伟.华中科技大学 2007
[3]纤维素/木质素对混燃特性及颗粒物排放的影响[D]. 戴立.华中科技大学 2007
[4]生物质能源利用的新探索[D]. 沈志远.南京林业大学 2006
本文编号:3441763
【文章来源】:华中科技大学湖北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72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紧张的能源形势
1.2 生物质能的优点及应用
1.3 氧/燃料燃烧技术研究背景及意义
1.4 研究现状及本文研究内容
2 生物质着火及 PM_(10)生成机理
2.1 生物质组成成分简介
2.2 生物质着火特性
2.3 生物质燃烧过程中 PM10形成机理
2.4 本章小结
3 碱金属对生物质着火点的影响
3.1 金属网反应器
3.2 实验方案
3.3 碱金属含量对生物质着火温度影响
3.4 本章小结
4 O_2/CO_2燃烧方式下碱金属对生物质细微颗粒物排放的影响
4.1 沉降炉
4.2 实验方案
4.3 实验结果讨论
4.4 误差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全文总结与展望
5.1 全文总结
5.2 下一步工作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1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水洗对生物质燃料特性及燃烧特性的影响[J]. 邓磊,张涛,刘银河,刘艳华,车得福. 工程热物理学报. 2010(07)
[2]火力发电厂CO2捕捉技术[J]. 肖琨,陈楠,甄飞强,陈飞,郑路. 锅炉技术. 2010(01)
[3]O2/N2与O2/CO2条件下燃煤颗粒物的生成特性研究[J]. 周科,徐明厚,于敦喜,姚洪,温昶,李琳. 工程热物理学报. 2009(06)
[4]生物质粉体燃烧特性的研究[J]. 肖波,邹先枚,杨家宽,阮渊,马承荣. 可再生能源. 2007(01)
[5]稻秆热解过程中碱金属转化析出过程试验研究[J]. 余春江,唐艳玲,方梦祥,骆仲泱,岑可法. 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 2005(09)
[6]生物质燃料的利用现状与展望[J]. 魏学锋,刘建平. 云南环境科学. 2005(02)
[7]生物质燃烧模式及燃烧特性的研究[J]. 闵凡飞,张明旭. 煤炭学报. 2005(01)
[8]生物质能利用方式的分析比较[J]. 张纪庄. 能源工程. 2003(02)
[9]燃煤催化剂催化机理的探讨[J]. 肖健立,康华,王振阳. 煤炭技术. 2002(11)
[10]生物质燃烧颗粒物的定量分析和化学形态[J]. 刘咸德,李玉武,董树屏,Van EspenP,Adams F,Maenhaut W. 环境化学. 2002(03)
博士论文
[1]O2/N2和O2/CO2燃烧方式下煤粉着火特性研究[D]. 吴乐.华中科技大学 2011
[2]O2/CO2燃烧方式下煤中S析出行为及其与Ca相互作用机制研究[D]. 吕当振.华中科技大学 2010
[3]生物质与煤混烧过程中细微颗粒排放特性研究[D]. 王泉斌.华中科技大学 2009
硕士论文
[1]能源结构的调整及能源战略的研究[D]. 赵柳榕.江苏大学 2008
[2]生物质的热解及燃烧特性研究[D]. 柳金伟.华中科技大学 2007
[3]纤维素/木质素对混燃特性及颗粒物排放的影响[D]. 戴立.华中科技大学 2007
[4]生物质能源利用的新探索[D]. 沈志远.南京林业大学 2006
本文编号:344176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xnylw/34417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