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理工论文 > 新能源论文 >

认识创新推动渤海海域油气勘探取得新突破——渤海海域近年主要勘探进展回顾

发布时间:2021-10-22 03:46
  近年来,渤海油田在天然气和边缘凹陷新区勘探取得了重要进展。创新提出了天然气"被子"成藏模式,认为巨厚的超压泥岩形成的"被子"控制了天然气的保存条件,指导环渤中西南环天然气勘探取得了重大突破。重新认识边缘凹陷生排烃能力,完善"咸化湖盆"烃源岩发育模式,创新提出了"湖盆咸化-地壳减薄-走滑改造"三因素联控的"浅盆成烃"新认识,大大推动了渤海边缘凹陷勘探新进展。这些新认识的提出和完善推动渤海油田新区、新领域勘探取得重大突破,保障了该地区储量稳步增长,也为其他类似地区油气勘探提供了指导意义。 

【文章来源】:中国海上油气. 2018,30(02)北大核心CSCD

【文章页数】:8 页

【部分图文】:

认识创新推动渤海海域油气勘探取得新突破——渤海海域近年主要勘探进展回顾


图1“被子”模式[3]Fig.1“Quilt”model[3]

曲线,泥岩盖层,声波时差


4中国海上油气2018年4月图3渤中19-A构造泥岩盖层声波时差特征Fig.3AcoustictimecharacteristicofmudstonecaprockinBZ19-A分布广、厚度大的超压泥岩“被子”为渤中凹陷西南环天然气成藏起到重要的保护作用。1.2.2优质储集体发育是大气田形成的重要条件国内外勘探实践证实优质储集体是大气田形成的重要条件。渤海海域最大的凝析气田锦州20-A发育沙河街组砂砾岩、陆屑白云岩及元古界混合花岗岩,孔隙度最高达31.7%。近年来,渤海油田加强了深层储层攻关,采用方位角、曲率等多地震属性融合、阵列声波测井多孔介质流体识别等技术持续攻关,解决了过去由于埋深大,地震资料难以有效识别潜山储层的难题,经科学探索井钻探证实渤中凹陷西南环潜山带发育古生界碳酸盐岩和太古界变质岩两种岩石类型。受控于与不整合有关的岩溶作用,渤中21-22古生界潜山为孔洞-裂缝型和溶蚀孔隙型双介质储集空间(图4a),孔隙度在1.9%~10.5%之间[17]。渤中19-A太古界潜山岩性以碎裂二长片麻岩为主,发育裂缝型储集体(图4b)。岩心物性实测数据显示,渤中19-A构造孔隙度在1.2%~12.8%之间,平均为4.7%。常规测井曲线具有低自然电位、低GR,高中子密度、高声波时差的特征。成图4渤中凹陷潜山内幕储层岩石薄片Fig.4RockthinsectionsofreservoirsofinnerburiedhillsinBozhong

油源特征,渤海海域,藿烷


或氯化物等蒸发岩伴生,形成重要的烃源灶[21]。咸化湖盆中烃源岩往往具备更优的生烃能力,因此可以通过研究咸化盆地的沉积作用预测优质烃源岩的发育。伽马蜡烷/C30藿烷是公认烃源岩沉积环境中盐度判别的指标,另外藿烷系列中C35藿烷含量相对增加也是判别咸化湖盆可溶有机质有效的识别标志[19]。从渤海海域东部浅盆周围钻井的油源特征来看(图5),伽马蜡烷含量均较高,部分样品出现明显的C35升藿烷翘尾特征,反映相对咸化甚至盐湖图5渤海海域边缘凹陷油源特征Fig.5OilsourcecharacteristicsofbrinksagsinBohaiseaarea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柴达木盆地西部咸化湖相优质烃源岩地球化学特征及成藏意义[J]. 张斌,何媛媛,陈琰,孟庆洋,袁莉.  石油学报. 2017(10)
[2]渤海湾盆地渤中凹陷深埋古潜山天然气成藏主控因素探讨[J]. 周心怀,张如才,李慧勇,王保全,郭永华.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7(01)
[3]渤海湾盆地渤海海域大中型油田成藏模式和规律[J]. 薛永安,韦阿娟,彭靖淞,祝春荣,王粤川.  中国海上油气. 2016(03)
[4]渤海油田近10年地质认识创新与油气勘探发现[J]. 夏庆龙.  中国海上油气. 2016(03)
[5]渤海海域古近系油气藏高含量CO2的成因及成藏期研究:以秦南凹陷Q油气田为例[J]. 田立新,杨海风,王德英,王波,王粤川.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3(02)
[6]渤海盆地新近纪—第四纪走滑作用及油气勘探意义[J]. 陈书平,吕丁友,王应斌,杨先范.  石油学报. 2010(06)
[7]咸化湖盆优质烃源岩的形成与分布[J]. 金强,朱光有,王娟.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8(04)
[8]济阳坳陷盐湖沉积环境高硫稠油的特征及成因[J]. 宋一涛,廖永胜,王忠.  石油学报. 2007(06)
[9]渤海海域天然气成藏主控因素与成藏模式[J]. 薛永安,刘廷海,王应斌,张国良,韦忠花.  石油勘探与开发. 2007(05)
[10]中国大气田形成条件和主控因素[J]. 戴金星,邹才能,陶士振,刘全有,周庆华,胡安平,杨春.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07(04)



本文编号:345031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xnylw/345031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fd1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