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理工论文 > 新能源论文 >

基于D-S证据理论的畜禽粪便厌氧发酵混合比例控制决策方法

发布时间:2021-11-14 07:10
  畜禽粪便厌氧发酵混合比例的选择直接关系到产气速度、产气量和污染物削减的效果。选择合适的混合比例可以缩短反应周期,节约成本,增加经济效益。本文根据厌氧发酵的需求建立基于D-S证据理论的决策框架,对实测数据生成基本概率分配函数(BPA),应用D-S证据理论对数据进行决策融合,为比例控制做出正确决策。实验结果表明,D-S证据理论不仅可以提高混合比例选择的融合精度,加快决策速度,还能有效地降低主观决策风险。 

【文章来源】:科学技术创新. 2019,(08)

【文章页数】:2 页

【部分图文】:

基于D-S证据理论的畜禽粪便厌氧发酵混合比例控制决策方法


不同C/N日产气结果

粪便,PH值,鸡粪,情况


2019.08科学技术创新K为证据间的冲突系数。3实验与结果分析3.1实验数据将猪粪、牛粪、鸡粪三种新鲜粪便去除杂物,搅拌混合均匀,进行厌氧发酵性能的研究,混合比例分别为1:1、2:1、3:1。不同的C/N日产气量如图1所示。不同粪便混合厌氧发酵过程中PH值的变化情况如图2所示。不同粪便混合厌氧发酵过程中COD值的变化情况如图3所示。不同粪便混合厌氧发酵过程中TN值的变化情况如图4所示。图1不同C/N日产气结果图2不同粪便混合厌氧发酵过程PH值的变化情况(a)猪粪与鸡粪(b)牛粪与鸡粪图3不同粪便混合厌氧发酵过程COD值的变化情况(a)猪粪与鸡粪(b)牛粪与鸡粪混合图4不同粪便混合厌氧发酵过程TN值的变化情况3.2基于D-S证据理论的参数控制决策将所有可能决策结果组成完备集合。将实验数据进行分类,构建出不同情况下的基本概率分配函数[4]。基本概率分配函数和融合结果如表1所示。表1D-S证据理论融合结果4结论4.1产气特性:由图1可知牛鸡粪1:1组总产气量最大,牛鸡粪3::1组总产气量最少。通过表1中C/N日产气量的融合结果可以看出,牛鸡1:1,牛鸡2:1,猪鸡1:1和鸡这四种组合产气量结果较好。4.2PH值:由图2可知混合组均反应良好。但主观判断最合适的混合比例较困难。通过表1中PH值的融合结果可以看出混合组中牛鸡2:1,牛鸡1:1和猪粪组的融合概率值较高。4.3COD值:由图3可知,猪鸡粪混合组以及牛鸡粪混合组的COD值变化幅度均随着猪粪与牛粪在混合组比例的增高而减校主观很难判断合适的混合比例。由表1中COD值

鸡粪,牛粪,粪便,COD值


2019.08科学技术创新K为证据间的冲突系数。3实验与结果分析3.1实验数据将猪粪、牛粪、鸡粪三种新鲜粪便去除杂物,搅拌混合均匀,进行厌氧发酵性能的研究,混合比例分别为1:1、2:1、3:1。不同的C/N日产气量如图1所示。不同粪便混合厌氧发酵过程中PH值的变化情况如图2所示。不同粪便混合厌氧发酵过程中COD值的变化情况如图3所示。不同粪便混合厌氧发酵过程中TN值的变化情况如图4所示。图1不同C/N日产气结果图2不同粪便混合厌氧发酵过程PH值的变化情况(a)猪粪与鸡粪(b)牛粪与鸡粪图3不同粪便混合厌氧发酵过程COD值的变化情况(a)猪粪与鸡粪(b)牛粪与鸡粪混合图4不同粪便混合厌氧发酵过程TN值的变化情况3.2基于D-S证据理论的参数控制决策将所有可能决策结果组成完备集合。将实验数据进行分类,构建出不同情况下的基本概率分配函数[4]。基本概率分配函数和融合结果如表1所示。表1D-S证据理论融合结果4结论4.1产气特性:由图1可知牛鸡粪1:1组总产气量最大,牛鸡粪3::1组总产气量最少。通过表1中C/N日产气量的融合结果可以看出,牛鸡1:1,牛鸡2:1,猪鸡1:1和鸡这四种组合产气量结果较好。4.2PH值:由图2可知混合组均反应良好。但主观判断最合适的混合比例较困难。通过表1中PH值的融合结果可以看出混合组中牛鸡2:1,牛鸡1:1和猪粪组的融合概率值较高。4.3COD值:由图3可知,猪鸡粪混合组以及牛鸡粪混合组的COD值变化幅度均随着猪粪与牛粪在混合组比例的增高而减校主观很难判断合适的混合比例。由表1中COD值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D-S证据理论中冲突证据的改进方法研究[J]. 由东媛,曹梦龙,姜凯.  电子测量技术. 2018(23)
[2]畜禽粪污能源化利用与存在问题[J]. 陈明波,汪玉璋.  安徽农学通报. 2018(22)
[3]畜禽粪便厌氧发酵技术分析[J]. 管志云,邵敏,刘玉坤.  今日畜牧兽医. 2018(11)

硕士论文
[1]D-S证据理论中冲突证据的研究及其应用[D]. 孟晨晨.淮北师范大学 2017



本文编号:349418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xnylw/349418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f61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