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理工论文 > 新能源论文 >

生物质能利用BI/STIG系统性能的研究

发布时间:2021-11-20 01:58
  本文对生物质气化技术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并介绍了生物质气化注蒸汽燃气轮机燃烧室燃料系数的确定方法,建立基于变比热燃烧生物质燃料气的湿燃气燃气轮机和余热锅炉BI/STIG循环系统的性能计算模型、蒸汽干燥器的性能计算模型以及回收水冷凝器性能模型,并用Visual Basic 6.0编制了循环系统性能计算模型的程序;介绍了适应于燃烧生物质燃料气的燃气轮机设备的改造方法,对燃烧低热值的生物质燃料气的燃气轮机进行了特性分析,提出了容量为25MW典型BI/STIG系统的配置方案,且对系统性能进行计算和分析,为BI/STIG系统性能的优化提供了技术依据,并和BIGCC循环系统进行经济性比较分析。 

【文章来源】:华北电力大学(北京)北京市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60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背景及意义
        1.2.1 国内外能源现状
        1.2.2 选题的意义
        1.2.3 生物质利用转化方式
    1.3 生物质能利用状况综述
        1.3.1 生物质气化技术
        1.3.2 生物质气化发电系统
    1.4 本论文的研究任务
第二章 生物质气化技术
    2.1 生物质气化原理
    2.2 生物质燃气的净化
        2.2.1 颗粒的热气净化
        2.2.2 焦油裂解
        2.2.3 碱金属化合物
        2.2.4 燃料中的氮
        2.2.5 硫
        2.2.6 氯
第三章 BI/STIG 系统的研究
    3.1 STIG 循环的特点
    3.2 生物质气化闭式 STIG 循环中湿燃气热力学性质研究
        3.2.1 注蒸气燃烧室注汽量的计算
        3.2.2 生物质气闭式注蒸汽燃气轮机燃烧室燃料系数的确定
        3.2.3 湿燃气热力学性质计算方法和程序
    3.3 STIG 循环的性能计算模型
        3.3.1 余热锅炉的工作特性
        3.3.2 BI/STIG 循环的性能计算模型
        3.3.3 回收水性能计算模型
        3.3.4 干燥器性能计算模型
第四章 燃生物质燃料气的燃气轮机
    4.1 燃气轮机对燃气的要求
    4.2 燃气轮机设备的改造
第五章 生物质气化闭式 BI/STIG 循环系统的热力学分析
    5.1 BI/STIG 循环系统选择及系统方案
    5.2 BI/STIG 循环系统计算
        5.2.1 燃气轮机的核算与计算
        5.2.2 干燥器的计算
        5.2.3 气化器的计算
        5.2.4 净化系统的计算
        5.2.5 余热锅炉和回收水冷凝器的计算
    5.3 BI/STIG 系统性能计算结果
    5.4 系统的分析比较
    5.5 BI/STIG 循环系统和 BIGCC 循环系统经济性分析比较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全球视野下的中国能源[J]. 潘克西,李政,倪维斗.  中国能源. 2005(02)
[2]我国能效问题分析[J]. 宣能啸.  中国能源. 2004(09)
[3]生物质灰化学特性的研究[J]. 米铁,陈汉平,吴正舜,刘德昌,张世红,吴创之,常杰.  太阳能学报. 2004(02)
[4]烧低热值煤气时燃气轮机工况点的调整与特性变化[J]. 王铭忠,白慧峰.  燃气轮机技术. 2003(03)
[5]对我国能源可持续发展战略问题的思考[J]. 王璋保.  工业加热. 2003(02)
[6]生物质气化技术研究现状及发展前景[J]. 邱钟明,陈砺.  可再生能源. 2002(04)
[7]适用于燃气STIG循环中湿燃气的状态方程[J]. 刘铭,陆钟武,严家騄.  节能. 2001(11)
[8]碱金属及相关无机元素在生物质热解中的转化析出[J]. 余春江,骆仲泱,张文楠,方梦祥,周劲松,岑可法.  燃料化学学报. 2000(05)
[9]生物质气化对减少CO2排放的作用[J]. 阴秀丽,吴创之,徐冰嬿,陈勇.  太阳能学报. 2000(01)
[10]生物质气化技术现状及应用前景展望[J]. 刘圣勇,张杰.  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 1999(02)

硕士论文
[1]生物质气化技术及BIGCC系统性能的研究[D]. 宋鸿伟.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04



本文编号:350633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xnylw/350633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b3c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