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理工论文 > 新能源论文 >

利用太阳能提高猪粪生物质能转化的综合生态工程

发布时间:2022-01-12 01:46
  在全球气候变化的压力下,生物能源的发展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而沼气厌氧发酵——作为一种较为成熟的生物质能转化方式,得到了极大地重视和快速地发展。如何提高沼气发酵的效率,使其规模化、产业化成为了迫在眉睫的问题。温度是制约厌氧发酵效率的一个重要因素,而利用太阳能给沼气池加温,不仅可以提高生物质能的转化效率,还可以减少对常规能源的过度依赖,有利于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本试验尝试利用太阳能给沼气池加温,以提高发酵效率。试验在浙江省海宁市同仁养殖场沼气工程中设计了面积为100.8 m2,可以储存6t热水的太阳能集热装置,利用可再生能源太阳能来加热河水,再将加热的河水输入到发酵池中,以提高池温,促进猪粪生物质能的转化率。通过对比试验发现,加入太阳能热水的沼气池产气率要比对照组提高11.2%,同时发现实验组的沼气成分与对照组之间没有显著差异。试验期间实验组通过太阳能加热,比对照组产气量增加2540m3,猪粪的能量转化效率提高了14.3%。本研究利用太阳能提高猪粪生物质能转化效率,从而降低了养殖场污染物的排放,减轻保护了当地的环境,促进了可持续发展;同时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促进了当地农村经济发展。在我... 

【文章来源】:浙江大学浙江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57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目录
1 绪论
    1.1 研究目的及背景
    1.2 沼气厌氧发酵
    1.3 温度对厌氧发酵的影响
    1.4 利用太阳能促进生物质能转化
    1.5 太阳能增温实例
        1.5.1 地面沼气池加热结构
        1.5.2 地下沼气池直接加热结构
        1.5.3 间接加热结构
    1.6 混合厌氧发酵
    1.7 混合厌氧发酵的影响因素
        1.7.1 C/N比
        1.7.2 营养元素
        1.7.3 微生物群落
        1.7.4 其他因素
    1.8 混合厌氧发酵的发展现状及前景
    1.9 研究的内容及技术路线
        1.9.1 研究内容
        1.9.2 技术路线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场地
    2.2 生态工程设计
    2.3 太阳能装置
    2.4 地下发酵池
    2.5 试验方法
    2.6 测定项目及方法
3 实验结果
    3.1 发酵原料和出料口沼液的特征
    3.2 温度变化
    3.3 产气率变化
    3.4 沼气成分变化
    3.5 沼气发电
4 讨论与分析
    4.1 温度与产气率的关系
    4.2 池温与沼气成分的关系
    4.3 太阳能利用对猪粪生物质能转化率的影响
    4.4 沼气发电效益分析
    4.5 太阳能集热装置的效益分析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研究创新点
    5.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中国大中型沼气转型的战略思考和初步实践[J]. 程序,梁近光,郑恒受,崔宗均,朱万斌.  中国沼气. 2010(06)
[2]变温条件下牲畜粪便与秸秆混合发酵研究[J]. 张振华,呼世斌,景岳龙,黄晓华.  农机化研究. 2010(07)
[3]用于污泥厌氧消化的温室-太阳能热水器组合增温系统[J]. 孟成林,李荣平,李秀金.  农业工程学报. 2009(09)
[4]牛粪对互花米草混合厌氧消化过程的影响研究[J]. 陈广银,郑正,邹星星,杨世关.  环境科学. 2009(07)
[5]北京郊区多目标产出循环型农业效益评估——以房山区南韩继大型养猪—沼气生态经济系统为例[J]. 胡艳霞,李红,王宇,严茂超,任万涛,周连第.  中国农学通报. 2009(09)
[6]沼气池太阳能增温技术研究[J]. 魏兆凯,刘凯,王晓洲.  农机化研究. 2009(05)
[7]牛粪与互花米草混合厌氧消化产沼气的试验[J]. 陈广银,郑正,邹星星,杨世关,方彩霞,冯景伟.  农业工程学报. 2009(03)
[8]蓝藻与污泥混合厌氧发酵产沼气的初步研究[J]. 胡萍,严群,宋任涛,阮文权.  环境工程学报. 2009(03)
[9]玉米秸秆与土豆混合厌氧发酵试验研究[J]. 李继红,杨世关,郑正,宋华民,孟卓.  太阳能学报. 2008(10)
[10]添加猪粪对凤眼莲中温厌氧消化过程的影响[J]. 陈广银,郑正,邹星星,杨世关.  中国环境科学. 2008(10)

硕士论文
[1]严寒地区利用太阳能加热制沼气的实验研究[D]. 孙静.哈尔滨工业大学 2006



本文编号:358385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xnylw/358385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3e9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