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理工论文 > 新能源论文 >

双工质对垂直管外降膜发生/吸收过程的实验研究

发布时间:2022-01-12 16:22
  太阳能吸收式制冷因综合太阳能清洁、可再生且易获取等特点,以及吸收式制冷对环境友好且技术成熟的优势,目前已得到了国内外广泛的研究与应用。为提高太阳能吸收式制冷系统对太阳能等低位能源的利用率和循环工质对的热质传递性能。本文提出垂直管逆流降膜发生/吸收装置,使管内冷/热源温度变化和管外溶液所需温度变化相匹配,有助于提高降膜过程的传热传质性能。为了探索LiCl水溶液和LiBr水溶液垂直管降膜吸收/发生过程的传热传质特性,设计搭建了内冷/热源降膜吸收/发生实验平台,并针对两种工质对进行了实验和理论研究。首先,根据课题研究的内容和目的,通过查阅相关设计手册和文献,设计并搭建了降膜吸收/发生实验平台。本文主要针对实验台的组成,包括降膜实验系统、溶液循环子系统、冷/热源循环子系统以及其他辅助系统做了介绍,并着重描述了降膜装置主体的设计。另外,简单说明了降膜发生实验方法和降膜吸收实验方法的操作流程,并对实验结果进行了误差分析。其次,从实验方面主要对LiCl水溶液和LiBr水溶液的降膜发生性能进行了研究。液膜在实验工况范围内均处于波状层流状态。实验研究了低压级工况下不同热水温度和流量、不同溶液浓度、不同压... 

【文章来源】:东南大学江苏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70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双工质对垂直管外降膜发生/吸收过程的实验研究


图2-1降膜发生/吸收实验系统原理图??6??

降膜,内热源,型式,实物


所以与溶液接触的实验装置都尽可能地采用耐腐蚀材料。??图2-2降膜发生/吸收实验系统实物图??降膜装置采用内热源逆流降膜型式,其结构如图2-3。降膜装置有两个同心圆管构??成,外管为外径为280mm、厚10mm的有机玻璃筒,内管为外径15.88mm、厚1mm的??铜管,降膜管的有效长度为1.465m。降膜装置外壁使用透明有机玻璃材料,首先是为了??便于观察降膜时降膜管外液膜浸润情况和液膜的流动状态,其次也方便观察降膜管上部??布液装置里溶液液面高低,以控制实验溶液的降膜流速。实验时,整个系统要处于负压??状态,因此各个部件的密封性一定要好。所以降膜装置上下两端均采用与不锈钢法兰使??用螺栓的固定方式,之间采用环形硅胶垫密封。降膜管(铜管)与上下法兰的接触也采??用压紧硅胶垫圈的密封方式。??为保证溶液沿降膜管顶部尽可能以自然降膜形式沿着降膜管外壁流下,且可以通过??观察溶液液面高低来判断溶液流速的大小

布液装置,降膜,蒸发器,冷凝器


||^=15,8?丨!?m?m??1??图2-3降膜装置示意图??春Q??(a)布液装置?(b)布液盘??图2-4布液装置与布液器??蒸发器和冷凝器也是完成降膜发生/吸收实验必不可少的重要装置。??在降膜吸收实验模式下,降膜装置内需要提供一定压力的水蒸汽环境,待溶液从预??8??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LiCl溶液垂直管外降膜发生效果的实验[J]. 梁之琦,徐孟飞,殷勇高.  化工学报. 2016(S2)
[2]基于双工质对的吸收式制冷循环热力分析[J]. 徐孟飞,殷勇高,张小松.  化工学报. 2014(S2)
[3]北苑太阳能空调系统及实验研究[J]. 冯垒,朱敦智,谢光明,刘国钧.  暖通空调. 2010(04)
[4]传热传质分离式太阳能吸收式制冷机实验研究[J]. 韩东,阮建平,梁林.  太阳能学报. 2009(09)
[5]太阳能空调制冷技术最新研究进展[J]. 代彦军,王如竹.  化工学报. 2008(S2)
[6]竖管内溴化锂溶液降膜发生实验研究[J]. 石程名,宫世吉,徐灿君,杨颖.  制冷学报. 2008(03)
[7]小型无泵溴化锂吸收式制冷系统的实验研究[J]. 谷雅秀,吴裕远,张林颖,柯欣,王艺.  制冷学报. 2006(05)
[8]大型太阳能空调/热泵系统[J]. 李戬洪,白宁,马伟斌,王东海,李先航,江希年.  太阳能学报. 2006(02)
[9]无泵溴化锂吸收式制冷机二次发生器的实验研究[J]. 谷雅秀,吴裕远,柯欣.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 2006(01)
[10]太阳能制冷技术的应用与发展[J]. 张朝昌,厉彦忠,陈曦,王强.  制冷与空调. 2003(01)

硕士论文
[1]低温热源驱动的小型太阳能溴化锂空调设计[D]. 陈川.华南理工大学 2013
[2]氨水垂直降膜吸收性能研究及应用[D]. 徐振中.上海交通大学 2012
[3]5kW太阳能溴化锂吸收式制冷机的优化设计[D]. 李新梅.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09
[4]竖管内溴化锂溶液降膜蒸发传热性能数值模拟及实验研究[D]. 徐灿君.重庆大学 2007



本文编号:358508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xnylw/358508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491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