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理工论文 > 新能源论文 >

太阳能吸收式制冷循环新型工质对的热物性及其应用研究

发布时间:2022-01-25 15:59
  太阳能制冷是夏季太阳能热利用的理想方式。目前,太阳能吸收式制冷通常采用LiBr/H20作为工质对,由于基于LiBr/H20的单级吸收式制冷循环所需的驱动热源温度、亦即太阳能集热温度高达88.0℃,导致被广泛使用的平板式集热器或全玻璃真空管集热器的集热温度难以满足要求。如今,解决以太阳能为驱动热源的LiBr吸收式制冷循环所需发生温度过高的问题主要有两个技术途径,一是采用中高温集热器以提高集热温度,二是采用两级吸收式制冷。由于热管式真空管和聚光型等中高温集热器价格昂贵,而两级吸收式制冷的系统复杂且制冷COP太低,因而基于普通平板式集热器或全玻璃真空管集热器的太阳能吸收式制冷技术迄今未能实现规模化的工程应用。另一方面,由于基于LiBr/H20的单级吸收式制冷循环所需的发生温度较高,使得一些低品位的工业余热废热无法作为吸收式制冷的驱动热源得到有效利用。作为一个典型的例子,钢铁行业中的高炉熔融炉渣的热量是由高炉冲渣水带走的,可是,由于高炉冲渣水的温度通常不及85.0℃而使得炉渣水难以用于吸收式制冷。而在另一方面,人们知道只要对高炉... 

【文章来源】:北京科技大学北京市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66 页

【学位级别】:博士

【部分图文】:

太阳能吸收式制冷循环新型工质对的热物性及其应用研究


图1-1太阳能驱动的吸收式制冷原理图??

原理图,单级,工作原理图,子系统


?1.1??1.2??1.2.1单级太阳能吸收式制冷系统??图1-2为单级太阳能吸收式制冷循环的:丨:作原理图,其包括两个子系统,??即太阳能集热子系统和串级吸收式制冷子系统。太阳能集热子系统的核心部??件为太阳能平板式集热器或全玻璃真空管集热器,吸收式制冷子系统主要由??发生器、冷凝器、蒸发器、吸收器及溶液热交换器组成。该系统的工作原理??-5?-??

工作原理图,低压发生器,浓溶液,吸收器


辅助水箱及集热器集热面积的影响。??1.2.2两级太阳能吸收式制冷系统??图1-3为两级太阳能吸收式制冷循环的工作原理图,由于该系统的制冷??COP约为单级吸收式制冷循环制冷COP的一半,亦可称为半效循环。与单??级吸收式制冷系统相比,两级吸收式制冷系统多了一个发生器和一个吸收器。??该系统的工作原理为:??在高压发生器中发生后的高温浓溶液经高温换热器换热后进入高压吸收??器,吸收来自低压发生器的冷剂水蒸气;在低压发生器发生后的浓溶液经低??温溶液热交换器换热后进入低压吸收器,吸收来自蒸发器的水蒸气;高压发??生器中产生的水蒸气进入冷凝器冷凝呈液态水后,进入蒸发器产生冷量并向??用户输出。???M???水,)臀響???.??;轉?p?::??冷? ̄\?yA?/?A,、,'?A?\?’??/?/V7V?/V?\??水一????泵?2???0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316L不锈钢在吸收式热泵中耐蚀性能的研究[J]. 刘世宏,梁磊,张建良,赵阳.  热加工工艺. 2015(20)
[2]LiBr-[BMIM]Cl/H2O工质对的饱和蒸气压、结晶温度和腐蚀性[J]. 罗春欢,张渊,苏庆泉.  化工学报. 2016(04)
[3]强吸水性离子液体-水工质对吸收式制冷循环性能分析[J]. 粟航,郭开华,皇甫立霞,孙立.  制冷学报. 2013(03)
[4]TFE/E181,TFE/NMP及NH3/H2O吸收式制冷系统性能研究[J]. 罗勇,龙臻,李华山,卜宪标,马伟斌.  可再生能源. 2013(04)
[5]EMIMAC和HMIMCl及其水溶液热力学特性实验研究[J]. 孙立,郭开华,皇甫立霞.  低温物理学报. 2011(06)
[6]离子液体[BMIM]BF4+H2O汽液相平衡实验研究[J]. 关婷婷,孙立,皇甫立霞,郭开华.  低温物理学报. 2011(03)
[7]离子液体型新工质对吸收式制冷循环[J]. 梁世强,赵杰,王立,淮秀兰.  工程热物理学报. 2010(10)
[8]冷冻盐水系统腐蚀研究进展[J]. 吴玉勇,姚俊,姜晨竞,沈东升.  科技通报. 2010(03)
[9]采用抛物面槽聚焦集热器的太阳能双效吸收式制冷系统的性能研究[J]. 韩崇巍,季杰,何伟,裴刚.  太阳能学报. 2010(02)
[10][bmim]Cl-CH3OH作为吸收式制冷工质对的潜能分析[J]. 赵杰,梁世强,王立,淮秀兰.  化工学报. 2009(12)

博士论文
[1]新型吸收式制冷循环构建理论及其应用研究[D]. 洪大良.浙江大学 2013
[2]新型吸收制冷工质相平衡理论与实验研究[D]. 崔晓龙.浙江大学 2006

硕士论文
[1]离子液体型新工质-[EMIM][DEP]+水/醇的研究[D]. 晏双华.大连理工大学 2009



本文编号:360882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xnylw/360882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0e8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