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理工论文 > 新能源论文 >

超微秸秆光合生物产氢体系多相流数值模拟与流变特性实验研究

发布时间:2022-02-11 11:58
  本论文是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超微秸秆类生物质光合连续产氢过程及代谢热研究”(项目编号:50976029)的资助下完成的。利用资源量大、廉价的农作物秸秆为原料生产纤维素氢气,研究能够达到工业化生产规模的秸秆类生物质制氢技术,对于补充能源不足,保障国家能源战略安全,减少对化石能源的依赖,降低环境污染以及生物质资源的再生利用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秸秆类生物质光合产氢料液是由固、液两相构成的多相体系,反应器内流体的流变特性会造成容器内各点温度、流速等的分布不均,影响反应器内光合色素形成、采光面沉积程度及光合细菌与秸秆类物质的接触程度。秸秆生物质制氢的多相反应使固体颗粒对液体原有的流动特性和生化反应历程产生影响,进而影响生物反应器的整体混合行为,速度场、浓度场、温度场的分布规律及各种传质和传热程度,最终影响光合细菌的产氢能力。另外,秸秆类生物质光合产氢反应的多相流动使一些区域形成停滞区,一些区域受冲击较大,造成反应器的磨损,可能减少其使用寿命。本文主要依据光合细菌制氢的特点和多相反应原理,利用课题组筛选的光合细菌,研究了秸秆类生物质光合产氢体系液相流变特性和体系浊度变化规律,以及粘度、浊度和... 

【文章来源】:河南农业大学河南省

【文章页数】:117 页

【学位级别】:博士

【部分图文】:

超微秸秆光合生物产氢体系多相流数值模拟与流变特性实验研究


全球原油需求量[2]

原油需求,全球,正相关,石油消费


图 1.2 全球原油需求增长与 GTP 增长正相关[2]Fig.1.2 The growth of global oil demand is associated with GTP,以中国、印度为代表的新兴国家的经济增长成为世界经济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加速发展时期,石油消费随着经济发费增长主要来源国多为石油消费补贴国家,这使得非 OEC的刚性特点。这些国家的石油消费增长成为全球石油消费增国际油价上涨的重要因素之一。单位:百万桶油气当

能源需求,印度,石油消费,增量


图 1.2 全球原油需求增长与 GTP 增长正相关[2]Fig.1.2 The growth of global oil demand is associated with GTP来,以中国、印度为代表的新兴国家的经济增长成为世界经济增正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加速发展时期,石油消费随着经济发展消费增长主要来源国多为石油消费补贴国家,这使得非 OECD强的刚性特点。这些国家的石油消费增长成为全球石油消费增长动国际油价上涨的重要因素之一。单位:百万桶油气当量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潜热输送介质颗粒沉降速度的固-液两相流模拟[J]. 宋文吉,肖睿,冯自平,黄冲,黎涛,董凯军.  工程热物理学报. 2010(10)
[2]超微粉碎技术的应用现状与发展趋势[J]. 谢瑞红,王顺喜,谢建新,孙旭清.  中国粉体技术. 2009(03)
[3]超微粉碎对花生蛋白提取及性质的影响[J]. 高云中,张晖,李伦,袁俊.  中国油脂. 2009(04)
[4]生物制氢反应器流场的数值模拟[J]. 张冰,任南琪,周雪飞.  太阳能学报. 2008(12)
[5]超微粉碎对大豆豆皮膳食纤维性质影响的研究[J]. 肖安红,邝艳梅,孙秀发.  食品工业科技. 2008(10)
[6]摆动式搅拌槽内宏观流场的数值模拟[J]. 杨锋苓,周慎杰,张翠勋.  山东大学学报(工学版). 2008(05)
[7]水煤浆真实流变特性的研究[J]. 陈良勇,段钰锋,刘猛,赵长遂.  动力工程. 2008(05)
[8]搅拌罐内气液两相流场的数值研究[J]. 孙会.  上海电机学院学报. 2008(03)
[9]制氢技术的研究与发展趋势[J]. 高清慧.  中国高新技术企业. 2008(15)
[10]木质纤维素类原料预处理工艺的研究[J]. 李达,姜媛媛,牛春华.  农产品加工(学刊). 2008(04)

博士论文
[1]太阳能光合细菌连续制氢试验系统研究[D]. 李刚.河南农业大学 2008
[2]生物纤维原料汽爆预处理技术与应用研究[D]. 王许涛.河南农业大学 2008
[3]厌氧折流板反应器(ABR)系统的特性及调控研究[D]. 徐金兰.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03

硕士论文
[1]农作物秸秆光合细菌产氢原料的乙酸预处理技术实验研究[D]. 申翔伟.河南农业大学 2010
[2]高压除鳞喷嘴流场三维数值模拟与试验研究[D]. 王毅.武汉科技大学 2008
[3]城市排水管道内污水两相流临界流速研究[D]. 高明.重庆大学 2006



本文编号:362023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xnylw/362023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501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