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容去离子技术净化石煤酸浸液的研究
发布时间:2020-05-14 11:32
【摘要】:空白焙烧-酸浸是一种常见的石煤提钒工艺,具有浸出率高,能效高,污染少等优势,但由于强酸浸出且选择性较差,酸浸液通常具有酸度高、杂质多的特点,影响后续钒的净化分离,造成产品质量不达标。传统的石煤酸浸液净化分离方法存在V损失大、药剂消耗量大、容易造成环境污染等问题,本研究采用一种环境友好型吸附技术—电容去离子技术(CDI)处理石煤酸浸液,研究了电极材料性能,确定适宜的活性炭和离子交换树脂种类,讨论了复合电极的最佳制备工艺,并考察复合电极的各项性能,最后讨论了电容去离子技术对石煤酸浸液的溶液特性及离子吸附特性的影响,以期达到对酸浸液调节pH、除杂的目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1)矿物质活性炭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和较多的含氧官能团,晶体结晶度较高,其电极平均电容量最大,内扩散阻力小于其他两种电极,材料电阻较小。ZG-A-PX氢氧型粉末树脂对酸浸液中的P、Al有较好的除杂效果,且V损失最小。因此,电容去离子的电极材料应选用矿物质活性炭和ZG-A-PX氢氧型粉末树脂。(2)活性炭/阴离子交换树脂复合电极最佳制备条件为:活性炭与树脂添加量1:3,粘结剂含量10%,此时复合电极的电化学性能最佳,平均电容可达92.0F·g~(-1)。复合电极对KCl溶液的脱盐率较纯活性炭电极相比提高32.1%,具有更多的空隙结构,复合电极的吸附性能有所提高,并具有较好的电化学性能和抗化学侵蚀能力。(3)电容去离子技术处理的最佳工艺参数为:操作电压2.0 V,进料流量25 mL·min~(-1),溶液初始pH 0.75,电极间距9 mm。复合电极对酸浸液中的P吸附量为29.0 mg·g~(-1),对Al的吸附量为422.4 mg·g~(-1),单极V损失率仅为1.3%,V-P分离因数为74.7,V-Al分离因数为29.36,V与杂质离子P和Al的分离效果显著。3级串联处理后,溶液中P的去除率可达87.25%,Al的去除率为53.68%,V损失率仅为3.8%,溶液pH由初始0.75上升至1.41,累计电能消耗1.77kWh·m~(-3),有效的实现V与杂质离子的分离,达到调节溶液pH和除杂的目的。处理后电极经“纯水/电极短接—NaOH+NaCl/电极正接—纯水/电极短接”三步可实现电极的再生。(4)石煤酸浸液经电容去离子处理后,电极在吸附离子的过程中发生电解,阴极板碱化,同时电极中离子交换树脂的OH~-进入溶液,溶液pH上升。酸浸液中P主要以H_3PO_4分子和H_2PO_4~-的形式存在,Al部分以Al(SO_4)_2~-形式存在,在电容去离子过程中,复合电极吸附电极表面的HPO_4~(2-)和酸浸液中的H_2PO_4~-,酸浸液的Al部分向AlF_4~-形式转变,溶液中的Al始终有一部分以阴离子的形式被电极吸附。V主要是双电层作用吸附在电极表面,而P、Al等杂质离子,少部分以静电吸附形式被电极表面双电层吸附,大部分被电极中的离子交换树脂吸附。
【图文】:
(A)电容去离子吸附过程原理图
8图 1-2(B) 电容去离子脱附过程原理图1.4.2 电容去离子技术的电极材料电极性能是影响电容去离子吸附性能的重要因素,大量研究表明, 电极应具备良好的导电性,较强的亲水性,较大的比表面积和平均电容量等性能,并保证一定的机械强度和经济性[56-58]。电极材料常见的有活性炭纤维、石墨烯、活性炭、碳气凝胶、碳纳米管等等。在电容去离子技术的发展过程中,,最早采用的电极材料是活性炭。因其低
【学位授予单位】:武汉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F841.3;TD849.5
本文编号:2663283
【图文】:
(A)电容去离子吸附过程原理图
8图 1-2(B) 电容去离子脱附过程原理图1.4.2 电容去离子技术的电极材料电极性能是影响电容去离子吸附性能的重要因素,大量研究表明, 电极应具备良好的导电性,较强的亲水性,较大的比表面积和平均电容量等性能,并保证一定的机械强度和经济性[56-58]。电极材料常见的有活性炭纤维、石墨烯、活性炭、碳气凝胶、碳纳米管等等。在电容去离子技术的发展过程中,,最早采用的电极材料是活性炭。因其低
【学位授予单位】:武汉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F841.3;TD849.5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一;张一敏;黄晶;刘涛;李望;张国斌;;石煤酸浸提钒浸出液萃取试验研究[J];金属矿山;2013年03期
2 段冉;李青刚;;从钒酸钠溶液中深度除磷制备高纯V_2O_5的研究[J];稀有金属;2011年04期
3 陈惠;张岩岩;李建文;司士辉;;石煤微波辅助提钒及浸出液除杂研究[J];稀有金属与硬质合金;2011年02期
4 蒋凯琦;郭朝晖;肖细元;;中国钒矿资源的区域分布与石煤中钒的提取工艺[J];湿法冶金;2010年04期
5 刘景槐;谭爱华;;我国石煤钒矿提钒现状综述[J];湖南有色金属;2010年05期
6 魏昶;李兴彬;邓志敢;时亮;麦毅;刘毅;;P204从石煤浸出液中萃取钒及萃余废水处理研究[J];稀有金属;2010年03期
7 王鑫;包景岭;马建立;;电吸附除盐技术之电极材料研究进展[J];四川环境;2010年02期
8 张剑;欧阳国强;刘琛;崔阳;;石煤提钒的现状与研究[J];河南化工;2010年05期
9 邢学永;宁顺明;李斯佳;;离子交换法从石煤直接酸浸液中提取钒的工艺研究[J];湿法冶金;2009年04期
10 贾建国;李闯;朱春来;肖春英;徐东;闫欣;梁长海;;活性炭的硝酸表面改性及其吸附性能[J];炭素技术;2009年06期
本文编号:266328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yjlw/26632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