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理工论文 > 冶金论文 >

含碳球团还原过程中传热行为的研究

发布时间:2020-06-19 01:43
【摘要】:随着钢铁工业的不断发展,炼铁原料种类日趋丰富,含碳球团作为一种新型炼铁原料以其独有特性而受到关注。目前,冶金工作者对含碳球团进行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含碳球团的还原机理、还原速率以及冶金性能等方面,在含碳球团还原过程中内部传热行为的研究还较少。本文通过建立含碳球团还原过程中的传热模型,对球团内部温度进行了计算,并通过球团传热试验对模型计算的结果进行比较,验证了所建模型的可靠性。最后对该模型计算结果进行了分析与讨论。研究表明含碳球团的传热是一个逐级向内的传递过程,根据分析可知,含碳球团内部传热可以当作从球心沿半径方向上的一维非稳态导热问题来处理。在球团直径相同的情况下,外界环境温度越高,其内部升温速率越快。由模型计算得到含碳球团在惰性气氛中,不同温度条件下表面及内部温度随时间的变化规律。对d=20mm的含碳球团在环境温度为1100℃氮气条件下加热的前50s内,球团沿中心到半径1/2处的温度基本不变,从球团半径1/2处到表面的升温速率则较快;在50s到100s之间时球团中心与表面的温度相差较大。经过2.5min后球团表面温度与环境温度基本达到一致,15.8min后球团中心与表面的温度相同。在环境温度为1100℃氮气条件下,直径分别为15mm、20mm、25mm的含碳球团,球团中心达到环境温度所需的时间分别为15min、15.8min和16.7min。通过研究含碳球团内部化学反应热效应对球团中心温度变化的影响,得到d=20mm的球团在环境温度低于900℃时,考虑和不考虑化学反应热效应的球团中心温度随时间的变化情况基本一致。当环境温度为1100℃时,球团在炉内停留时间超过5min后,考虑反应热情况的球团中心温度要略低于不考虑化学反应热球团的中心温度,在19.8min时两者的温差达到最大值为2.3℃,且随着反应的持续进行,两者的温度曲线又逐渐靠拢,当到达48min左右时,二者球团中心点温度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又重合在一起。最后通过试验测量了相同直径的含碳球团表面及球团中心温度随时间的变化情况,以及相同传热条件下不同直径的含碳球团表面与中心温度随时间的变化,实验结果与模型计算结果相吻合,验证了所建模型的可靠性。其次,对实验后的试样的金属化率进行了检测,得到在环境温度为1100℃氮气条件下加热前8.3min内,直径越小的含碳球团,球团的升温速率越快,球团的金属化率也更高,而当加热时间超过16.7min之后,直径大的球团金属化率比小的高。
【学位授予单位】:安徽工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TF046.6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沈颖峰;薛庆国;王广;佘雪峰;王静松;;硼铁精矿含碳球团还原过程数学模型[J];过程工程学报;2015年02期

2 宁晓宇;薛庆国;王广;丁闪;佘雪峰;王静松;;含碳球团直接还原熔分机理[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2014年09期

3 魏汝飞;李家新;龙红明;王平;施思强;;含碳球团还原过程中粘接行为的量化研究[J];钢铁研究学报;2014年05期

4 齐渊洪;钱晖;周渝生;许海川;;中国直接还原铁技术发展的现状及方向[J];中国冶金;2013年01期

5 庞建明;郭培民;赵沛;;煤基直接还原炼铁技术分析[J];鞍钢技术;2011年03期

6 刘松利;白晨光;;直接还原技术的进展与展望[J];钢铁研究学报;2011年03期

7 储满生;王兆才;柳政根;吕继平;;热压含碳球团自还原过程限制性环节的实验研究[J];过程工程学报;2010年01期

8 李金莲;汪琦;李艳茹;;碳气化反应的机理及热分析动力学研究[J];化学工程与装备;2009年12期

9 高文星;董凌燕;陈登福;温良英;;煤基直接还原及转底炉工艺的发展现状[J];矿冶;2008年02期

10 孙泰鹏;;非高炉炼铁工艺的发展及评述[J];沈阳工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徐萌;张建良;孔令坛;万天骥;;含碳球团的还原熔分过程和显微分析[A];2007中国钢铁年会论文集[C];2007年

2 赵庆杰;储满生;王治卿;董文献;;非高炉炼铁技术及在我国发展的展望[A];2008年全国炼铁生产技术会议暨炼铁年会文集(上册)[C];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吴乾江;含碳球团的析出特性及其对转底炉内温度场和流场影响研究[D];重庆大学;2016年

2 李永强;高料层碳热还原的基础试验研究[D];东北大学;2014年

3 潘荣剑;钒钛磁铁矿内配碳球团内部传热机理及试验研究[D];西华大学;2014年

4 李金莲;铁氧化物/碳混合物还原的热分析质谱法研究及热分析动力学解析[D];辽宁科技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272013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yjlw/272013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b6f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