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理工论文 > 冶金论文 >

协同萃

发布时间:2020-07-03 20:04
【摘要】:为了满足对钒日益增长的需求,众多方法已经被用于从钒页岩中提取钒。硫酸浸出因为其钒回收率高,工艺流程短,能量消耗低等优势广泛应用于钒页岩中钒的提取。然而,许多杂质如铁、镁、铝等与钒一起溶解在酸浸液中,这使得钒的分离富集成为必要的工序。溶剂萃取法是钒页岩提钒中最常用的分离富集方法,但传统的单萃取剂萃取体系存在萃取效率低,萃取级数长,分离效果差等劣势。本研究引入协同萃取体系,通过研究不同种类的萃取剂与N235对钒的协同效应,选择N235-P507作为最佳的协同萃取体系,根据钒页岩酸浸液的特性,调整优化萃取、沉钒过程的工艺参数,利用协同萃取体系实现钒的高效选择性分离富集,制备优良的V_2O_5产品。同时使用斜率法和FT-IR分析研究萃合物的结构,阐明协同萃取的机理。研究所得主要结论如下:(1)P507与N235显示出明显的协同效应,在萃取剂配比为8:12(N235:P507)的条件下达到1.42的最大协同效应系数。在确定的最佳萃取条件:8%N235+12%P507为萃取剂,磺化煤油为稀释剂,萃原液pH为1.70,萃取时间10分钟,相比(O/A)=1:5,温度25°C下,N235-P507协同萃取体系对钒有较好的萃取率,萃原液经过三级逆流萃取,钒的总萃取率在98%以上,之后在NaOH浓度1 mol/L,O/A=2:1,反萃时间6分钟的条件下,负载钒的有机相经过两级逆流反萃,钒的总反萃率超过99%,绝大部分的杂质得到了有效的分离。(2)通过斜率法分析,混合萃取剂每萃取1 mol钒时,就有1 mol H~+被释放,在萃合物中钒与P507(H_2A_2)、N235(R_3NH~+)的摩尔比分别为1:2、1:1,结合FT-IR光谱分析,N235与P507混合后,N235与P507分子间形成氢键(N-H···O=P),导致P507二聚体破裂,P-OH上的H~+活性增强,萃取率提高,并通过阳离子交换机制形成(VO_2A·R_3NH~+)_2SO_4~(2-)萃合物。(3)反萃液在pH为8.0,反应温度40°C,沉钒时间40分钟,n(NH_4Cl)=4 n(V)的条件下进行碱性铵盐沉钒,沉钒率可达99.52%,但是所得钒产品纯度仅为92.37%。Na的存在会影响碱性铵盐沉钒过程中沉钒产品的纯度。碱性铵盐沉钒产品采用2%的NH_4Cl溶液进行洗涤后,烘干,煅烧,可得到符合五氧化二钒黑色冶金行业98级标准的钒产品。反萃液在pH=2.0,反应温度90°C,沉钒时间60分钟,n(NH_4Cl)=4 n(V)的条件下进行酸性铵盐沉钒,沉钒率仅为65.38%。Na的存在对酸性铵盐沉钒的沉钒率及V_2O_5纯度均无明显影响,而P的存在会造成较大的影响,使得多钒酸铵晶体生长困难,沉钒率低;同时由于P存在时沉钒产品的结晶度较差,结构疏松,比表面积大,容易使得杂质吸附、夹杂于沉钒产品中。对反萃液用MgSO_4除P后,进行酸性铵盐沉钒,沉钒率超过99%。沉钒产品经过洗涤、烘干、煅烧后,可得到符合五氧化二钒黑色冶金行业99级标准的钒产品。
【学位授予单位】:武汉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TF841.3
【图文】:

工艺图,选择性分离,工艺,有机相


图 1-1 D2EHPA 选择性分离钒的工艺Ma 等[29]研究了钒页岩酸浸液中 V(IV)和 Fe(III)的分离过程,采用 P204 做为萃取剂,在 pH=1.22,室温条件下,可对含 V(IV) 2.87 g/L、Fe(II) 2.71 g/L、Fe(III)8.45 g/L 的钒页岩实现钒与铁的分离。在 O/A=1:1,萃取时间 20 分钟的条件下,经过 5 级逆流萃取,91.5%的 Fe(III)与 9.18%的 V(IV)被萃取进入有机相,负载有机相先用稀硫酸洗涤回收被共萃的钒,然后用含有 1.5 mol/L HCl 的饱和 NaCl溶液进行反萃,在 O/A=1:1,接触时间 10 分钟的条件下,负载有机相经过 4 级逆流反萃,98.7%的 Fe(III)可以被反萃下来;分离除去铁后的溶液用再生的有机相来进行钒的萃取,先用 CaCO3调节溶液 pH 为 2.40,然后经过六级逆流萃取,97.6%的钒可以被萃取进入有机相,反萃后可以得到含钒 13.7 g/L 的富钒液。Li 等[30]使用 P507 作为萃取剂,对 H2SO4浸出液中的钒进行萃取实验,其结果表明,钒在有机相与水相中的分配比随 P507 的浓度以及平衡 pH 的提高而提高,在 pH=2.5,O/A=1:1 的条件下,经过六级逆流萃取,96.1%的钒会被萃取进入有机相中,然后用 1.5 mol/L 的 H2SO4可将有机相中的钒完全反萃下来。同时

技术路线图,有机相,酸浸液,萃余液


阐明协同萃取的机理。主要研究方案见图2-1。图 2-1 技术路线图2.3.2 试验方法钒页岩原矿在SX-10-13型实验室电炉中850°C焙烧1 h,冷却后在XZM-100振动磨样机中磨矿至-74 μm 占 75%,之后与 20% H2SO4按液固比 1.5 L/kg 混合,加入一定量的 CaF2助浸剂,于 95°C 充分搅拌浸出 6 h,固液分离后得到酸浸液。酸浸液经 NaClO3氧化将钒全部氧化成 5 价,再用 Ca(OH)2调到合适的 pH 后得到萃原液。取不同的萃取剂与 N235 组成协同萃取体系,然后与稀释剂磺化煤油按一定比例配制为用来萃取的有机相,有机相与萃原液按照一定的相比进行混合,然后控制不同的萃取条件,在磁力搅拌下完成萃取过程。萃取过程完成以后,将水相与有机相组成的混合液移至分液漏斗中分相,待两相中间出现明显的分界线后将其分别从分液漏斗下方和上方分出,即可得到负载有机相与萃余液。用硫酸亚铁铵滴定度法以及 ICP-OES 分析萃余液中钒及杂质离子浓度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平伟,朱屯;钴镍协同萃取体系[J];化工冶金;1997年03期

2 吴斌;王开毅;张祥麟;;用两相滴定法研究PMBP与P_(350)对Co(Ⅱ)、Ni(Ⅱ)的协同萃取机理[J];中南矿冶学院学报;1987年04期

3 罗明润;程立;宋乐新;张定荣;;PMBP与1,10—菲绕啉对烯土离子的协同萃取[J];安徽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1987年04期

4 陈与德,徐成伟,钱君贤,李新泰;2-噻吩酰基三氟丙酮与1,10-邻偶氮菲对UO_2~(2+)、Th~(4+)、Ce~(3+)的协同萃取[J];铀矿冶;1988年04期

5 王星堂,孙都成;石油亚砜与P507协同萃取稀土元素的性能与机理研究[J];稀土;1988年03期

6 钱博,张进胜,赵忠顺,魏省瑜,高玲香;1-苯基-3-甲基-4-三氟乙酰基吡唑酮-5和1、10菲绕啉对镧系元素的协同萃取[J];稀土;1988年05期

7 柳云骐 ,罗明润 ,曹子卿 ,张凤美;硫氰酸根离子对协萃机理的影响(HPMBP 和 TOA 协同萃取镨(Ⅲ)和钕(Ⅲ))[J];安徽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1988年03期

8 马根祥,李德谦;伯胺N_(1923)与中性磷萃取剂对Zn(Ⅱ)的协同萃取[J];无机化学学报;1989年04期

9 高宏成,黄学宁,彭启秀;协同萃取动力学研究[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9年02期

10 沈凤韵,赛吉拉乎,范利民;〈铕(Ⅲ)/HNO_3/HTTA N_(7402)}〉及〈钆(Ⅲ)/HNO_3/HTTA N_(7402)}〉协同萃取的体系[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1989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5条

1 吴慧珍;钱鸣蓉;汪建妹;杨桂玲;章虎;李祖光;;超声微波协同萃取结合固-液-固分散萃取法测定铁皮石斛中的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A];中国化学会第二届全国质谱分析学术报告会会议摘要集[C];2015年

2 卫静莉;翟怀健;肖俊;;超声波—生物酶协同萃取柿叶黄酮类化合物工艺研究[A];2012年中国药学大会暨第十二届中国药师周论文集[C];2012年

3 ;CW-2000超声-微波协同萃取/反应仪 荣获BCEIA 2007金奖[A];国产科学仪器应用、创新和产业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二)[C];2007年

4 贾琼;吴杰;孔祥飞;;磷酸三丁酯与新型胺类萃取剂萃取Zn(Ⅱ)、Cd(Ⅱ)[A];中国化学会第二十五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下册)[C];2006年

5 赵君梅;刘会洲;;季铵(磷)型离子液体和中性膦萃取剂对硝酸稀土的协同萃取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30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十一分会:应用化学[C];201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师启华;钒页岩硫酸焙烧—协同萃取提钒工艺及机理研究[D];武汉科技大学;2018年

2 孙启;有机酸/羟肟协同萃取复杂体系中铜镍钴锌镉及机理研究[D];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2017年

3 张丰云;P507+P204-LA+H_3cit-HCl络合体系协同萃取分离轻稀土元素的研究[D];东北大学;201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熊璞;协同萃取—铵盐沉钒体系下钒的分离富集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8年

2 庄子宇;锌氨溶液中二氧化碳协同萃取锌的工艺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8年

3 孟微微;超声微波协同萃取技术在植物挥发性成分中的应用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2013年

4 马莉;协同萃取体系在稀土和钍分离中的应用[D];福州大学;2017年

5 吴杰;过渡金属元素的协同萃取及苯酚的固相微萃取[D];吉林大学;2007年

6 王树辉;微波—超声协同萃取技术在有机物分析检测中的应用研究[D];西南大学;2015年

7 辛晓晨;超声—微波协同萃取槟榔籽油及其性质研究[D];海南大学;2012年

8 杨岚钦;邻苯二甲酸酯和多氯联苯类化合物的超声微波协同萃取色谱分析[D];江苏大学;2010年

9 范树娟;稀土元素与稀有金属镓铟的溶剂萃取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10 况王强;季膦型离子液体[P66614][Cl]与中性有机膦萃取剂DEHEHP对稀土的协同萃取研究[D];辽宁大学;2017年



本文编号:274011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yjlw/274011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1e6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