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质镍渣熔融氧化过程中熔化特性与黏度演变规律的研究
【学位授予单位】:兰州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X756
【图文】:
应的进行、磁铁矿相的析出与长大产生重要影响。因此,本论融氧化过程中熔化特性与黏度演变规律,为回收镍渣中铁资源渣的概况渣的来源上储镍量很丰富,其中红土型镍矿占 60%~70%,铜镍硫%[15]。其中红土镍矿一部分以含水的镍镁硅酸盐形式存在,另一氧化物覆盖或浸染于硅酸盐上的形式存在,当前对于红土镍矿处于研究阶段,因此,70%的镍是从铜镍硫化物矿中提取[16]。镍的方法主要有火法冶炼与湿法冶炼两种。我国的镍矿多为硫采取火法冶炼。目前,火法冶炼主要包括电炉熔炼、闪速炉熔种工艺,其中闪速炉熔炼具有能耗低、处理能力大、污染环境小采用[17-21]。
改质镍渣熔融氧化过程中熔化特性与黏度演变规律的研究Pan 等[28]通过选择性还原-磁选的工艺,调整熔渣碱度为 0.15,并用碳粉作原剂,先将镍渣中 Ni、Cu 进行了还原,再经缓冷后磁选分离。通过该工艺i、Cu、Fe 的回收率分别达 82.20%、80.00%与 42.17%,最终实现了 Ni、C于 Fe 的选择性富集。
1.2 酸浸工艺提取镍渣中 Ni、Co、Cu 的流程图熔融状态的镍渣放入热渣包中保温一段时间除渣,静置后除去固体残渣,然后将镍渣下层后通过浮选获得镍、钴精矿粉。用转炉对镍渣进行处理(如图 1.3 所示),在获,最终有 96.85%的铜和 96.18%的镍得到了回其回收率也保持在 95.00%以上。该工艺虽然价金属以镍锍的形式存在,无法直接利用。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聚合物燃烧过程中熔化特性研究(英文)[J];消防科学与技术;2006年01期
2 许昌玲;胡连海;王立伟;;烧结焊剂主要组分对焊剂熔化特性影响的研究[J];石家庄铁道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3 朱立光,万爱珍,王硕明;高速连铸保护渣熔化特性的实验研究[J];河北理工学院学报;2000年01期
4 蔡培力,杨迪光,孙家福;铁矿石熔化特性测控系统研制[J];微计算机信息;2005年03期
5 田英良;程金树;张磊;孙诗兵;;硅砂原料对无碱铝硼硅玻璃熔化特性的影响[J];材料科学与工程学报;2012年01期
6 沈海军;银原子团簇在纳米碳管中的形态与熔化特性[J];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2005年04期
7 胡连海;任德亮;许昌玲;孙继友;;基于均匀设计的神经网络预测焊条熔化特性[J];焊接;2006年02期
8 李光森;金明芳;姜鑫;储满生;沈峰满;;含氟烧结矿粘结相熔化特性的研究[J];物理测试;2008年02期
9 李光森;金明芳;姜鑫;沈峰满;;烧结矿粘结相的熔化特性[J];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5期
10 金明芳;李光森;储满生;姜鑫;沈峰满;;铁矿粉的熔化特性及其对烧结强度的影响[J];中国冶金;2008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文永才;杨素波;汤天宇;许立志;杨森祥;董履仁;;钒钛转炉钢渣熔化特性的研究[A];新世纪 新机遇 新挑战——知识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下册)[C];2001年
2 李光森;金明芳;姜鑫;储满生;沈峰满;;烧结矿黏结相熔化特性的研究[A];2007中国钢铁年会论文集[C];2007年
3 吴伟;孟华栋;刘浏;;大型转炉少渣冶炼返回渣熔化特性及其应用效果的研究[A];“第十届中国钢铁年会”暨“第六届宝钢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5年
4 吴伟;孟华栋;刘浏;;300t转炉少渣冶炼炉渣熔化特性及其再循环利用[A];中国冶金——“创新创意,青年先行”第七届中国金属学会青年学术会论文集[C];2014年
5 文永才;杨素波;汤天宇;许立志;栾秋生;董履仁;陈伟庆;;钒钛转炉钢渣熔化特性的研究[A];2001中国钢铁年会论文集(上卷)[C];2001年
6 杨亚群;王吉会;李群英;;Bi-Sn-In系无铅易熔合金性能研究[A];第六届中国功能材料及其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8)[C];2007年
7 颜秀文;丘泰;张振忠;;(AgCu_(28))_(80)In_xSn_((20-x))钎料的熔化特性及其铺展性研究[A];特种陶瓷及金属封接技术基础和应用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8 施丽丽;张东升;赵跃萍;;高铝低钛高炉渣的熔化性研究[A];2008年全国冶金物理化学学术会议专辑(下册)[C];2008年
9 宁伟;罗理达;陈健;施山利;汪庆卫;沈浩;;中大型全电熔炉的若干熔化特性浅析[A];2011年全国玻璃窑炉技术研讨交流会论文汇编[C];2011年
10 孙小伟;李燕;王成伟;王建;;MgO材料高压熔化特性的分子动力学模拟[A];第五届中国功能材料及其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Ⅱ[C];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黄仔牛;改质镍渣熔融氧化过程中熔化特性与黏度演变规律的研究[D];兰州理工大学;2019年
2 张凌云;无氧铜冲击熔化特性的实验研究[D];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2004年
本文编号:274738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yjlw/27473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