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理工论文 > 冶金论文 >

微反应器中溶剂萃取分离钴镍的研究

发布时间:2020-08-07 07:30
【摘要】:镍和钴作为我国重要的战略储备金属,在工业生产中占据重要地位。由于相近的物理、化学性质,常共生、伴生于矿床和二次资源中。从溶液中进行分离回收是钴、镍精炼技术中的一个重要问题,也是湿法冶金中较为困难的操作工序。论文针对目前常规溶剂萃取分离镍钴中存在的传质距离长、传质推动力小、难以精确定量调控等问题,研究开发微反应器中溶剂萃取分离钴镍新技术。液-液两相在微通道内被切割成微米甚至纳米尺度流体,流体间的压力、温度、密度和浓度等物理量梯度显著增加,两相间传质距离缩短,传质界面积增大,传质推动力得到增强。因此,微流体溶剂萃取具有设备尺寸小、无需机械外力搅拌而通过结构化的微通道实现两相均匀快速混合、两相接触时间短、萃取分离效果好、传质效率高、停留时间分布均匀、不易乳化等突出优点。将三种代表性的结构化微反应器,即多层流式的内交叉指型微混合器(Slit Interdigital Micromixer,简写为SIM)、弹状流型的螺旋流逆变微反应器(Coiled Flow Inverter,简写为CFI)和混沌对流式的3D圆台型微反应器(3D Converging-diverging Microreactor,简写为3DM)应用于钴镍萃取分离的研究,揭示不同工艺和结构参数对钴镍分离效果的影响规律。主要研究内容和得到的结论如下:(1)SIM中P507萃取分离钴镍的研究。SIM的狭缝交叉型微通道结构将两相流体细分成n个交互薄层,形成厚度仅为几十微米甚至更小的多层流流体,极大地增加两相接触面积、减少扩散距离,强化液-液两相的混合和传质过程。首先,研究终点p H、两相接触时间对钴、镍萃取分离的影响规律,并与常规萃取进行平行比较。结果表明:皂化率70%的20%v/v P507萃取分离钴镍的时间可由常规萃取的5 min减少到9.6 ms;钴单级萃取率由常规的72.5%提高到85.5%,Co/Ni分离系数由14.3增加至30.4,将99.9%以上的钴萃取进入到有机相的逆流萃取级数由7级减少到4级,SIM微反应器中钴/镍萃取分离效果得到显著提高。其次,对钴、镍的总体积传质系数k _La进行比较分析,发现与常规萃取中钴、镍k _La值分别为(3.3~19.9)×10~-33 s~(-1)和(1.9~11.4)×10~(-3)的结果相比,SIM中钴、镍的k _La值分别为13.7~575.2 s~(-1)和24.8~168.7 s~(-1),提高3~4个数量级。最后,对负载有机相在微芯片反应器中进行反萃研究,钴、镍的单级反萃率分别达到99.5%和98.9%,优于常规反萃结果,且通过多次循环的再生有机相结构稳定。(2)CFI中Cyanex272萃取分离钴镍研究。考察溶液终点p H、接触时间、萃取剂浓度对钴镍萃取分离的影响规律,并与常规萃取进行平行比较。结果表明,接触时间59 s、15%v/v Cyanex272在40%皂化率下,CFI中Co/Ni分离系数为775,比常规萃取的383提高2倍。液-液两相在CFI微通道内形成典型的弹状流流型,以液弹内循环和液弹间的扩散进行传质。螺旋绕线耦合90°直角的结构强化弹状液滴内循环的横向和径向混合效果。与未结构化的直毛细管萃取结果进行对比,发现CFI中钴镍的萃取分离性能得到提高。CFI中钴、镍的k _La值分别为0.017~0.256 s~(-1)和0.004~0.057 s~(-1),Co/Ni的总体积传质系数差异约为4.5倍,高于常规萃取的1.6~2倍。通过对规则弹状流比表面积的计算,获得钴、镍的总质量传递系数k _L分别为(0.99~12.88)×10~-55 m·s~(-1)和(0.21~2.84)×10~-55 m·s~(-1)。(3)3DM中Cyanex272萃取分离钴镍研究。3D收缩-扩张型微通道结构产生类似搅拌的复杂三维内循环流动,通过混沌对流强化两相的混合和传质过程。3DM的特殊微通道结构降低流体的压降和能量耗散值ε。通过对接触时间、萃取剂浓度的参数优化,发现皂化率为40%的12.5%v/v Cyanex272在两相接触时间9 s条件下,钴的单级萃取效率达到99%以上,Co/Ni分离系数为1367,通过2级逆流萃取可使99.8%以上的钴萃取进入有机相。研究不同ε和萃取剂浓度对k _La的影响规律,得到钴、镍的k _La值分别为0.011~1.20 s~(-1)和0.0006~0.13 s~(-1),两者总体积传质系数差异最大可达18倍。综上所述,与常规大反应器和未结构化的直通道微反应器相比,三种结构化微反应器中,较短接触时间内钴的单级萃取率和钴/镍分离系数得到显著提高,且钴、镍的传质性能具有明显优势。与SIM和CFI相比,3DM为模块化的简单结构,且钴与镍的总体积传质系数差异最大,在钴镍的萃取分离应用中更具发展前景。
【学位授予单位】:昆明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TF803.23
【图文】:

供需情况,昆明理工大学,博士学位论文,全球


昆明理工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第一章万 吨 ,其 中 中 国 、日 本 、美 国 、韩 国 和 德 国 的 消 费 量 位 居 世 界 前 5 位 。特别 是 中 国 的 镍 消 费 量 近 年 来 呈 现 持 续 稳 步 增 长 的 势 头 , 2016 年 消 费 量 为106.28 万 吨 , 占 全 球 消 费 量 的 一 半 以 上 。 镍 的 全 球 供 需 关 系 也 由 2015 年以 前 的 供 大 于 求 转 为 2016 年 的 供 不 应 求 , 预 计 2017 年 和 2018 年 全 球 镍消 费 量 将 分 别 增 长 4.1%和 4%[4]。全 球 精 炼 钴 的 供 需 情 况 如 图 1.2 所 示 。中 国 是 全 球 第 一 大 精 炼 钴 生 产国 和 消 费 国 , 其 2016 年 精 炼 钴 的 产 量 为 4.5 万 吨 , 全 球 占 比 约 为 48%。2016 年 全 球 钴 消 费 量 同 比 增 加 4.3%, 约 为 10.38 万 吨 。 随 着 电 池 行 业 及合 金 用 钴 量 的 增 加 ,预 计 2017 年 全 球 钴 需 求 为 11.8 万 吨 ,2018 年 为 12.9万 吨 , 到 2020 年 将 达 到 16 万 吨[6]。 中 国 钴 消 费 量 从 2012 年 占 全 球 钴 消费 量 的 40%左 右 增 加 到 2016 年 的 45%左 右 , 显 示 出 对 钴 的 强 劲 需 求 。

量图,供需情况,全球


2016 年 全 球 钴 消 费 量 同 比 增 加 4.3%, 约 为 10.38 万 吨 。 随 着 电 池 行 业 及合 金 用 钴 量 的 增 加 ,预 计 2017 年 全 球 钴 需 求 为 11.8 万 吨 ,2018 年 为 12.9万 吨 , 到 2020 年 将 达 到 16 万 吨[6]。 中 国 钴 消 费 量 从 2012 年 占 全 球 钴 消费 量 的 40%左 右 增 加 到 2016 年 的 45%左 右 , 显 示 出 对 钴 的 强 劲 需 求 。( a) 供 应 量 ( b) 消 费 量图 1.1 2012-2016 年 全 球 精 炼 镍 供 需 情 况[ 5 ]Fig.1.1 Supply and consumption of global refining nickel in 2012-2016[ 5 ]

示意图,T-型,液滴,示意图


差 的 共 同 作 用 下 ,液 滴 内 部 产 生 可 使 边 界 层 厚 度 和 扩 散 距 离 减 小 的 内 流 动 ,互 不 混 溶 两 相 界 面 更 新 速 率 加 快 ,使 得 相 间 比 表 面 积 增 加 、传 离 缩 短 , 强 化 了 微 通 道 内 液 -液 流 体 间 的 混 合 和 传 质 。几 中 典 型 的 产 生 液 滴 的 方 法 有 流 动 聚 焦 法 、 共 轴 流 法 和 最 为 常 见 -型 通 道 法 等[82 ]。 流 动 聚 焦 法 生 成 微 液 滴 的 结 构 如 图 1.3 (a)所 示 , 分 流 体 在 十 字 交 叉 处 受 到 连 续 相 流 体 从 两 侧 来 的“ 挤 压 ”,其 前 头 部 分 面 的 颈 状 微 通 道 结 构 处 发 生 收 缩 变 形 ,从 而 被 剪 切 生 成 一 个 个 的 分 散[85 ]。 共 轴 流 动 法 生 成 液 滴 的 过 程 如 图 1.3 (b)所 示 , 在 微 通 道 内 套 入 直 径 更 小 的 毛 细 管 ,将 连 续 相 和 分 散 相 流 体 分 别 打 入 到 微 通 道 或 毛 细 , 连 续 相 从 各 个 方 向 对 分 散 相 产 生 环 形 挤 压 而 生 成 液 滴[84 ]。 T-型 微 生 成 液 滴 的 过 程 如 图 1.3 (c)所 示 , 分 散 相 和 连 续 相 两 相 流 体 分 别 以 的 速 度 垂 直 流 入 T-型 微 通 道 内 , 分 散 相 在 垂 直 入 口 处 被 连 续 相 剪 切 定 单 位 体 积 的 液 滴[83 ]。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康兴东;夏春才;;镍矿资源现状及未来冶金技术发展[J];科技视界;2015年36期

2 张恭孝;王者辉;;微反应器技术及其研究进展[J];现代化工;2015年02期

3 邹洋;王运东;费维扬;;混合澄清槽研究进展[J];化工设备与管道;2014年05期

4 马保中;杨玮娇;王成彦;尹飞;陈永强;;红土镍矿湿法浸出工艺的进展[J];有色金属(冶炼部分);2013年07期

5 费维扬;;萃取塔设备研究和应用的若干新进展[J];化工学报;2013年01期

6 李俊;滕浩;郑雅杰;;硫酸钴溶液深度净化工艺研究[J];矿冶工程;2012年03期

7 钟盛华;汪小强;吕永康;倪ng;;P507分馏萃取分离钴镍的研究[J];中国有色冶金;2012年01期

8 张超;钟宏;王帅;;镍、钴分离与回收技术研究进展[J];铜业工程;2011年05期

9 曹康学;李少龙;;Cyanex272镍钴分离萃取连续扩大试验总结[J];中国有色冶金;2011年01期

10 孙宏伟;陈建峰;;我国化工过程强化技术理论与应用研究进展[J];化工进展;2011年01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施翼;;绍兴东湖高科:绿色化工“隐形冠军”[N];浙江日报;201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于帅;微流控中液滴的形成与操纵机理及其实验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3年

2 韩俊杰;微通道中液滴流变学的数值模拟[D];天津大学;2012年

3 滕浩;高砷钴矿提钴新工艺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4 邵亚军;静态混合器对萃取中流体力学及传质性能影响的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5年

5 杜重麟;吐温80-盐-水液-固萃取体系中钴镍的分离富集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278368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yjlw/278368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6d2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