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坯连铸动态压下技术研究与应用
【学位授予单位】:昆明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TF341.6
【图文】:
昆明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6当铸坯发生鼓肚变形时,容易引起凝固末端液相穴内含富集溶质元素的钢液流动,从而形成中心偏析。然而,坯料的凝固端具有窄的液体尖端,并且树枝状“桥”阻碍钢水形成“小钢锭”结构,从而周期性地和间歇地发生偏析和收缩。中心松动是在板坯中心凝固端的树枝状结构之间产生的微小间隙[22]。中心偏析和孔隙度通常相互关联,如图1.2所示,典型的中心偏析和凝固过程中的中心孔隙度。图1.2连铸坯凝固工艺过程示意图Fig.1.2Schematicdiagramofsolidificationprocessofcontinuouscastingbillet从图1.2,在铸坯凝固末端产生了中心偏析与疏松,从而降低了连铸坯的质量和钢的韧性和耐蚀性,这严重影响了钢的各方面的性能。如图1.3所示为工业生产中常见的中心偏析与中心疏松。图1.3铸坯的中心偏析与疏松Fig.1.3Centersegregationandcenterporosityofslab针对这一铸坯凝固特性,在铸坯的某一固化区域中施加适量的还原,以补偿壳体的凝固收缩并防止残余钢水的侧向流动,并进一步减少富含溶质的钢水中的方向。液芯与坯料的方向相反流动允许溶质元素在钢水中重新分布,以改善中心偏析[23][24]。1.3论文主要的研究内容连铸压下技术是消除板坯中心偏析和松动的有效手段。本论文对重压下工艺和轻压下工艺进行了详细介绍和分析,着重分析了其模型的建立和控制系统的设柱状晶生长树枝晶生长等轴晶凝固两相区两相区中钢液的渗透V偏析形成中心偏析中心疏松形成凝固结束
昆明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8第二章大方坯连铸压下技术的概述2.1引言在铸坯的凝固过程的时候一定会产生晶间液相区溶质元素的富集现象,这是因为钢液的选分结晶特性所引起的。也在同样情况下,富集溶质连续不断的向着铸坯的中心附近进行不断地补充,由此形成了中心偏析的现象(换言之:溶质的含量在中心位置的时候比较高一些、而在周围分布时较低一些)。对连铸方坯而言,由于枝晶间会出现“搭桥”现象,这种现场的出现会导致中心疏松或残余缩孔的产生,同时会出现上部钢液补充下部钢液被阻断的现象,也不可避免的出现中心偏析[22][23]。针对铸坯凝固这一特性,为了防止两种现象的出现,即坯壳的凝固收缩以及残余钢液的横向流动,因此需要在已经凝固的某一个区域内施加一定的压下量来补偿坯壳,作为轻压下技术的基本思想。其作用主要有:①在这种压下的作用之下能够使得液芯中溶质元素富集的钢液可以沿拉坯方向的反方向流动,这就导致了溶质的元素可以在钢液中能够进行重新的分配,这样有利于减少中心偏析的产生。②同样,在压下的作用下,能够直接消除铸坯内部空隙,这是铸坯收缩造成的,这有效的阻止了晶间的钢液向铸坯横向流动[25][26][27]。目前的压下技术就压力来源可分为两类。第一类是很少运用的,且其用法部分和刚体行业节能减排的思想的方法,即热应力模式。这种方法使用在大断面、表面裂纹敏感的钢种效果非常差。它是采用铸坯的强冷技术,使凝固的坯壳能够向内部收缩,这就能够产生与机械力压下相似的作用;第二类是机械应力模式,即采用机械压下的方法来补偿铸坯收缩(如下图2.1所示)[28][29]。图2.1连铸坯凝固末端轻压下示意图Fig.2.1Schematicillustrationofsoftreductionatthefinalstageofstrandsolidification
昆明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16而实际上,铸坯在结晶器内冷却凝固时,铸坯已凝固坯壳和结晶器之间会产生气隙,增加坯壳和结晶器之间的热阻,致使热流密度大大减弱,坯壳的生长速度减弱。因此,本文采用瞬态热流密度对结晶器的边界条件进行处理分析。Savage和Pritchard经过多年的研究,得出了这样一个结论:结晶器内的传热是拉速和铸坯所处位置到弯月面距离的函数,结晶器中瞬态热流密度可以通过以下公式进行分析:q=ABt=ABz/v····························(3.10)其中,A=2.675,()=1.52.680/mBqzv。上述各式中,t表示时间,min;z指铸坯所处位置到弯月面的距离,m;zm指结晶器的高度,m;v指拉速,m/min;q指平均的热流密度,可由式(3.9)得到。(2)二冷区在二冷区内,铸坯中心处的钢液热量传导至铸坯的表面,在铸坯的表面位置处通过与喷雾水滴换热,达到冷却的目的。此过程使得表面温度下降,而铸坯中心处的温度还比较高。这样的话,铸坯的表面和铸坯的中心处存在着较大的温变量,即为铸坯传热的动力所在。如图3.3所示,二冷区铸坯表面热量的传递方式及所占比例为:铸坯表面向周围的辐射占25%,喷雾水滴蒸发占33%,喷淋水滴浸渍占25%,辊子与铸坯接触传导占17%[39]。图3.3二冷区铸坯表面传热方式示意图Fig3.3Schematicdiagramofheatconductionwaysofbloomsurfaceinsecondarycoolingarea对于二冷区传热的边界条件,通常采取综合对流换热系数进行描述。具体是将铸坯和辊子的接触传热折算到对流传热,从而得到综合对流换热系数。综合对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吴国荣;;攀钢依靠国内力量率先开发大方坯连铸机关键装备技术[J];钢铁钒钛;2008年03期
2 季伟新;;引进大方坯连铸机设计性能与特点分析[J];江苏冶金;1995年05期
3 谌智勇;兰岳光;张怀军;;大方坯连铸机管式结晶器的应用实践[J];连铸;2007年02期
4 刘彩玲;杨拉道;王蓉;王国啸;;大方坯连铸机出坯系统的特点及设计要领[J];重型机械;2006年04期
5 P.Collins,F.Leingruber;伊斯科公司纽卡索厂大方坯连铸机现代化改造[J];钢铁;2000年06期
6 徐行南;Iscor钢公司的大方坯连铸机投产[J];上海金属;2000年01期
7 ;意大利建特钢大方坯连铸机[J];轧钢;1994年04期
8 ;西西伯利亚钢铁公司大方坯连铸机投产[J];河北冶金;1995年03期
9 谷叶;;英钢联用连铸法生产铅钢[J];钢铁;1989年08期
10 王晓东;王宝峰;曹建刚;李建超;;重轨钢大方坯连铸机凝固末端电磁搅拌位置的确定[J];铸造技术;2011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吴国庆;代宗岭;陈卫强;陈杰;邱明罡;;现代特殊钢大方坯连铸机关键技术及生产实践[A];2018年(第二十届)全国炼钢学术会议大会报告及论文摘要集[C];2018年
2 付谦惠;郭峻宇;;韶钢7号大方坯连铸机工艺设备的优化与改进[A];第十一届中国钢铁年会论文集——S02.炼钢与连铸[C];2017年
3 邹圣威;刘超;;大方坯连铸机安装技术[A];《工业建筑》2015年增刊Ⅱ[C];2015年
4 童健民;胡圣飞;肖德飞;;大方坯连铸机摆动辊的粘钢及防治[A];2010全国能源与热工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5 刘汉南;;武钢大方坯连铸机二冷段气雾冷却水调节阀的选型与计算[A];中国计量协会冶金分会2011年会论文集[C];2011年
6 牛井楠;姚永飞;周宇;;大方坯连铸机软压下控制系统的研究与应用[A];全国冶金自动化信息网2013年会论文集[C];2013年
7 赵喜悦;;莱钢炼钢厂大方坯连铸机设计[A];第六届连续铸钢全国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9年
8 张文玲;白莉;刘士平;陈宏军;;大方坯连铸机拉矫机的设计研究[A];2001中国钢铁年会论文集(上卷)[C];2001年
9 童健民;卢少龙;;5×5大方坯连铸机出坯冷床系统改进[A];中国金属学会2003中国钢铁年会论文集(3)[C];2003年
10 谭周华;;攀钢1~#大方坯连铸机的夹送辊轻压下控制系统[A];第十一届全国自动化应用技术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EvraZ ZSMK大方坯连铸机升级改造[N];世界金属导报;2012年
2 ;首钢贵钢新建大方坯连铸机[N];世界金属导报;2013年
3 孟祥林 杨子昂;攀钢钢轨“圈粉”“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N];攀枝花日报;2017年
4 王喜增 李家凯;邢机积极开发大方坯连铸机市场[N];世界金属导报;2002年
5 徐少兵;先进装备技术助力大方坯连铸机生产[N];中国冶金报;2009年
6 ;韶钢新建5流大方坯连铸机[N];世界金属导报;2012年
7 刘振海;石钢大方坯连铸机攻关见成效[N];现代物流报;2008年
8 刘友存;英荷克鲁斯公司新型5流大方坯连铸机顺利投产[N];中国冶金报;2005年
9 姚志强 路俊萍;最新的汽车用钢大方坯连铸机解决方案[N];世界金属导报;2016年
10 ;康力斯集团Aldwarke新建5流大方坯连铸机[N];世界金属导报;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王俊晖;大方坯连铸动态压下技术研究与应用[D];昆明理工大学;2018年
2 朱莉彬;攀钢2#大方坯连铸机铸流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电子科技大学;2008年
3 马玉堂;大方坯连铸机动态轻压下过程控制系统开发与应用[D];东北大学;2008年
4 刘英;大方坯连铸过程控制系统研究[D];重庆大学;2003年
5 谭周华;大方坯连铸及其相关技术研究[D];重庆大学;2002年
6 佟瑞松;700mm×700mm特大方坯连铸机结晶器相关技术研究[D];燕山大学;2011年
7 施立芳;大方坯连铸机拉矫机负荷控制研究与应用[D];北京工业大学;2014年
8 王晓东;重轨钢连铸大方坯轻压下的分析研究[D];内蒙古科技大学;2007年
9 郑朝辉;攀钢LF炉控制技术的研究[D];重庆大学;2002年
本文编号:278642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yjlw/27864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