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理工论文 > 冶金论文 >

基于碳、氧、温度协调控制的超低碳钢RH关键技术研究

发布时间:2020-08-09 14:38
【摘要】:随着汽车工业的发展,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一汽车生产国和消费国,超低碳IF钢作为深冲用钢,是汽车复杂冲压件的主要材料,不仅要求较高的洁净度,还要保证钢中较低的碳含量。生产过程中工艺控制、流程匹配对IF钢产品质量有很大的影响,而生产过程中,碳、氧、温度的协调控制是高质量超低碳钢生产的关键。本文针对超低碳IF钢生产工艺,结合某钢厂超低碳IF钢生产实际,对不同生产条件展开研究,阐述了IF钢工艺控制中几个关键问题:RH快速脱碳工艺技术、低碳高氧条件下碳粉预脱氧工艺控制、高碳低氧条件下二次动态顶渣改质工艺控制、低温进站条件下化学升温工艺控制及超低碳IF钢合理的温度控制模式等,为高品质超低碳钢生产提供依据。在低碳高氧条件下,为了合理控制脱碳反应结束活度氧及夹杂物,提出了碳粉预脱氧工艺,预脱氧工艺主要产物为CO和CO2,在真空条件下反应生成的气体会在真空室中排出,从而降低钢液氧浓度,做到无污染脱氧。通过现场试验确定真空过程中碳粉合理的加入条件;分析了碳粉预脱氧过程中碳、氧反应行为,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RH碳氧反应模型,试验结果表明预脱氧工艺能显著降低脱碳终点活度氧、铝耗及铸坯全氧。为了充分利用顶渣氧,提出了二次动态顶渣改质工艺,通过热力学计算、实验室试验及现场试验分析二次动态顶渣改质工艺和常规工艺对夹杂物控制、脱碳反应效果的影响,确定了二次动态改质工艺操作要点,分析了不同顶渣氧化性对脱碳反应过程碳、氧反应行为的影响,研究顶渣FeO在脱碳反应过程中作用机理,建立了脱碳终点活度氧预测模型。在碳、氧、温度协调控制的基础上,系统研究超低碳钢化学升温过程控制,确定合适的铝氧升温及洁净度控制工艺,对脱碳反应过程温度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建立超低碳钢温度预测模型,为合理的温度控制提供依据。
【学位授予单位】:北京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TF769
【图文】:

首钢,武钢,攀钢,马钢


图2-1邋2008年-2018年中国汽车产销量逡逑我国从1989年开始研制IF钢,宝钢、鞍钢、武钢、攀钢、马钢、首钢逡逑京唐、首钢迁钢、邯钢等公司先后开展IF钢的研究工作,到目前为止,我国逡逑-2-逡逑

示意图,开发试验,第一


图2-3日本引进的RH示意图逡逑20世纪80年代至今,RH的功能越来越多样化,RH精炼技术的处理能逡逑力和使用钢种范围不断扩大,工艺及设备不断完善,已由原来的单一脱气功逡逑能发展成为一种具有脱磷、脱氧、脱碳、脱硫和去除杂质、升高温度和调整逡逑钢液成分等多种功能的炉外精炼技术。其多样化的功能主要包括[2M9]:逡逑(1)真空脱碳:RH过程具有较强的脱碳功能,在20邋min处理周期内生逡逑产的超低碳钢能够达到[C]彡20邋ppm的水平;逡逑(2)真空脱气:生产的纯净钢能够达到[H]<1.5ppm,[N]<20ppm的逡逑水平;逡逑(3)脱硫:RH工艺与喂线、喷吹结合,使其具备了喷粉脱硫功能,通逡逑过RH-PB,RH-IJ,邋RH-KTB,RH-PTB等处理后生产的超低硫钢能够达到[S]逡逑-4-逡逑

脱碳,脱碳反应,氧含量,碳含量控制


0逦100逦200逦300逦400邋500邋600逦700邋KfK)逡逑|C)邋/邋10"逡逑图2-5邋RH脱碳前后的碳氧逡逑宝钢[9]也得到了类似的规律,脱碳前碳含量控制在280-400邋ppm,氧控制逡逑在邋500-650邋ppm。逡逑日本神户钢铁[41]对[0]为邋100邋ppm,邋400邋ppm,邋800邋ppm邋和邋1000邋ppm邋的脱逡逑碳情况进行比较,得到如图2-6所示的结果,从图中可以看出,钢液中氧含逡逑量越高,则脱碳反应越快,但是当[0]达到800邋ppm后,脱碳反应速率没有明逡逑显提尚。逡逑004邋邋1逦逦邋I邋逦逦1逦逦逦1邋邋邋1邋邋逡逑(%C9-0邋037-邋0.015逡逑[%SH).005逡逑I邋^邋\逦G^).8—1.7Nm^min逡逑0.03邋?逦、、\逦Kjf3x107%/Pa名逡逑V邋\邋\逦逦(%0)-0.01逡逑0.02邋■逦ix邋\逦-邋-|%0H)04逡逑rr逦..逦\逦.邋.邋.邋[%q=0.08逡逑^逦V、逦\邋一邋?逡逑一逦vN邋逦逡逑0.01邋.邋\逡逑0.00邋?逦??一—-逡逑0逦5逦10逦15逦20逡逑Time邋(min)逡逑图2-6钢中氧含置对脱碳的影响逡逑图2-7是攀钢[42]在130t邋RH炉得到的初始钢中[C]0=300邋ppm时,不同初逡逑始氧含量[?]0的脱碳情况:在初始钢中氧含量[0]0为400-600邋ppm的范围内,逡逑初始氧含量较高时,脱碳速率较快,脱碳终点碳含量也较低。随着[0]0继续逡逑升高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什么是超低碳钢[J];新疆钢铁;1996年03期

2 Hideyuki Ohma;Hiroya Nakata;蔡康渭;;LF炉中生产超低硫和超低碳钢的某些进展[J];大型铸锻件;1988年02期

3 孙芹;;芬兰拉赫厂LD—KG工艺的冶金特性[J];武钢技术;1988年02期

4 范景观;;生产低碳和超低碳耐蚀钢的新方法[J];钢铁;1989年01期

5 黄元恒;含钛、铌超低碳钢的析出特性[J];上海钢研;1997年06期

6 崔德理,王先进,金山同;超低碳钢的历史与发展[J];钢铁研究;1994年05期

7 金国范;RH装置中超低碳钢的吹氢强化脱碳[J];上海金属;1994年06期

8 张朝生,王向成;日本用RH装置大量生产超低碳钢的技术[J];武钢技术;2000年06期

9 甘绍君;王仕华;肖立峰;;一炼轧厂超低碳钢的生产优化实践[J];涟钢科技与管理;2011年02期

10 侯环宇;王海燕;刘宗昌;安治国;张倩;马娥;;时效时间对超低碳钢中铜析出的影响[J];热处理;2013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吴杰;刘振清;李正邦;林功文;;超低碳钢连铸结晶器保护渣的研究[A];中国金属学会第一届青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2年

2 温铁光;孙涛;孙群;王向辉;;超低碳钢增碳控制[A];第七届(2009)中国钢铁年会论文集(上)[C];2009年

3 温铁光;孙涛;孙群;王向辉;;超低碳钢增碳控制[A];第四届中国金属学会青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4 白亚卿;王玉生;常立山;;邯钢超低碳钢生产实践[A];2012河北省炼钢连铸生产技术与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2年

5 郭伟;陈光;职建军;;宝钢4号连铸机超低碳钢冷轧成品性能的改善[A];2009年全国冷轧板带生产技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9年

6 吴杰;刘振清;;超低碳钢连铸结晶器保护渣的研究[A];加入WTO和中国科技与可持续发展——挑战与机遇、责任和对策(下册)[C];2002年

7 喻林;;超低碳钢钢包渣改性技术研究[A];2018年(第二十届)全国炼钢学术会议大会报告及论文摘要集[C];2018年

8 潘金保;陈迪庆;白静;杨文清;张昌宁;;武钢超低碳钢铸坯表面质量控制[A];第十九届(2016年)全国炼钢学术会议大会报告及论文摘要集[C];2016年

9 段建平;张永亮;陈景锋;王建昌;;180tRH工艺技术研究及应用[A];2009全国炉外精炼生产技术交流研讨会文集[C];2009年

10 孟劲松;;减少冷轧超低碳钢表面夹杂物的技术开发[A];2004年全国炼钢、轧钢生产技术会议文集[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孙玉珊;济钢RH超低碳钢生产获成功[N];中国冶金报;2008年

2 胡冀平;首钢成功研发超低碳钢[N];中国冶金报;2007年

3 童凯 夏翁伟 张伟;沙钢超低碳钢生产调试成功[N];世界金属导报;2005年

4 李伟东 孙群 齐磊;三步顶渣改质 超低碳钢更洁净[N];中国冶金报;2014年

5 明晨;冷轧超低碳钢热变形条件对退火特性的影响[N];世界金属导报;2005年

6 晨;超低碳钢的析出和再结晶行为[N];世界金属导报;2005年

7 晨;超低碳钢热轧过程中晶间和晶内的氧化[N];世界金属导报;2005年

8 全荣;Nb含量对超低碳钢铁素体晶粒度的影响[N];世界金属导报;2016年

9 高宏适;超低碳钢水对高铝砖侵蚀研究[N];世界金属导报;2011年

10 廖建国;减少超低碳钢夹杂物技术的最新进展[N];世界金属导报;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郭建龙;基于碳、氧、温度协调控制的超低碳钢RH关键技术研究[D];北京科技大学;2019年

2 陆恒昌;超低碳钢的块状相变行为及影响因素研究[D];钢铁研究总院;2018年

3 徐光;超低碳钢铁素体低温变形行为研究[D];重庆大学;2006年

4 王坤;方坯超低碳钢生产关键技术研究[D];北京科技大学;2017年

5 侯自勇;快速热处理下超低碳钢的相变及再结晶组织织构[D];东北大学;2014年

6 殷安民;超低碳钢微观组织在线检测技术应用基础研究[D];北京科技大学;2015年

7 梁轶瑞;铁磁类材料若干多场耦合行为的实验研究[D];兰州大学;2010年

8 朱万军;超低碳洁净钢关键冶炼技术研究[D];武汉科技大学;201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桂凌峰;超低碳钢保护渣精炼渣性能的研究[D];贵州大学;2015年

2 范全保;超低碳钢轧制过程中微结构演变规律研究[D];东北大学;2013年

3 叶立勇;超低碳钢热轧变形规律有限元模拟[D];武汉科技大学;2009年

4 王世明;热轧超低碳带钢边部折叠控制的研究[D];武汉科技大学;2009年

5 赵文涛;超低碳IF钢的生产工艺优化[D];辽宁科技大学;2016年

6 张国兴;攀钢超低碳钢深脱硫实验研究[D];重庆大学;2010年

7 侯少林;退火和预变形对超低碳钢烘烤硬化性能的影响[D];辽宁科技大学;2015年

8 张专利;超低碳钢热轧板宽展模型的研究[D];武汉科技大学;2008年

9 于学森;超低碳钢非稳态连铸坯纯净度变化规律研究[D];武汉科技大学;2013年

10 宋佳霖;低碳原辅料对钢水增碳影响规律研究及其应用[D];武汉科技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278725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yjlw/278725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129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