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理工论文 > 冶金论文 >

铜电解液共沉淀脱杂技术研究

发布时间:2020-08-23 13:51
【摘要】:诱导法脱杂是铜电解液净化较为有效的方法,但对于高杂铜电解液净化,存在脱杂率低、净化量大、电耗大、杂质无法开路等缺点。在查阅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开展了铜电解液共沉淀脱杂技术和机理研究,揭示了Sb_2O_3共沉淀法净化铜电解液和Sb_2O_3再生的机理,试验探索了较佳工艺条件,为铜电解液净化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有效手段。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开展了Sb_2O_3共沉淀法净化铜电解液小试和半工业试验,结果表明,Sb_2O_3共沉淀法是一种有效的高杂铜电解液净化方法,其固液比对净化效果的影响因素最大,反应温度次之;并在固液比10 g/L、反应时间90 min、反应温度85℃和搅拌速度300 rmp的条件下,砷锑铋的脱除率分别达到45.33%、44.93%和66.90%,杂质浓度均低于生产控制值;半工业试验进一步验证了实验室小试的结果,净化后液可直接返回电解工序。(2)采用ICP-MS、XRD、SEM-EDS、TG/DTA和激光粒度对净化渣进行了表征,再结合砷锑铋在铜电解液中的物质形态,结果表明,在铜电解液Sb_2O_3自净化过程中砷锑铋离子共沉淀生成了以AsSbO_4、SbAsO_5、Sb_2O_4、Bi SbO_4为主要成分的青黄色沉淀,进而从铜电解液中分离出来。(3)基于净化渣的热分解行为,分析了从净化渣中再生Sb_2O_3的机理。采用两次焙烧工艺可以从净化渣中再生Sb_2O_3的同时,将As和Bi分别以As_2O_3和Bi_2O_3分离富集,是一种较好的从净化渣中再生Sb_2O_3的方法,可避免酸浸或碱浸再生工艺中流程长、试剂消耗量大等缺陷。(4)在氩气气氛(0.10 L/min)中采用两次焙烧对净化渣中的砷锑铋进行分离富集,并在一次焙烧温度、时间分别为800℃、2 h,二次焙烧温度、时间分别为1200℃、2 h的条件下,实现了砷锑铋的深度分离及Sb_2O_3的再生,砷锑回收率、纯度均达到98.50%以上,且再生Sb_2O_3净化铜电解液的效果稳定,净化效果与原料Sb_2O_3的基本一致。并通过对焙烧过程各产物表征,分析了净化渣焙烧过程物相的变化规律及砷锑铋的走向,结果表明,一次焙烧中AsSbO_4(700℃)、SbAsO_5(800℃)热分解生成As_2O_3(g)、Sb_2O_4;二次焙烧中Sb_2O_4(1150℃)、BiSbO_4(1200℃)热分解生成Sb_2O_3(g)、Bi_2O_3,从而实现了净化渣中的砷锑铋开路。
【学位授予单位】:江西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TF811
【图文】:

铜电解,铜电解液


图 1.1 铜电解中杂质砷锑铋的走向1.3 铜电解液净化技术研究传统铜电解液净化工艺[17]分为三大部分:1、生产 CuSO4·5H2O 或电积生产阴极铜,从电解液中回收部分铜;2、脱除电解液中的 As、Sb、Bi,使它们电解沉积到不纯的阴极中去;3、浓缩脱铜后液,使 Ni、Fe 等以硫酸盐的形式结晶析出。铜电解液净化一般情况都泛指脱除电解液中的 As、Sb、Bi,因为它们对阴极铜的质量和经济效益有着更直接的影响。1.3.1 传统铜电解液净化技术(1)电积法电积脱铜脱杂法[18,19]是利用铜离子在不同浓度下的析出电位的差异来净化除杂,随着电解过程的进行,当铜离子浓度降低到一定值时,杂质离子会在阴极[20]

砷化氢,砷离子,产生量,电积


图 1.2 砷化氢产生量与铜、砷离子浓度的关系铜电解液净化工艺的研究和关注,发现旋流电积[30,31]是一度溶液的方法,具有流程短、脱杂率高、能耗低等特点,技术。其能够对有价金属进行选择性电积,比较适合于冶属离子进行剥削、低浓度溶液、成分复杂溶液的选择性电的电积法相比较,其可以在更低的浓度下进行金属的生产属离子理论析出电位的差异,通过电化学理论,电位较正析出,传统电积的电解液是缓慢流动或停滞在槽体内,而流来消除浓差极化等对电解过程的不利因素,能将电解液/L 以下[32]。、吸附法是根据电解液中 As、Sb、Bi 等杂质离子的化学性质,生解度很小的沉淀物或吸附在沉淀物来实现脱杂的目的。[33-35]使电解液中的 Sb、Bi 共沉淀,其中对 Bi 的脱除效

工艺流程图,工艺流程图,自净化,铜电解液


图 1.3 工艺流程图[51] 铜电解自净化践证明,当铜电解液中砷含量较高时,尤其是当其浓度达到 11 g/L就会相对较低;当锑铋含量较高时,砷的浓度也会相对较低。因此、Sb、Bi 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发生共沉淀反应,生成溶解度很小的O4、BiAsO4、AsSbO4和 BiSbO4)进入阳极泥而提出的一种新的净化液自净化[17,52-54]中指的是通过调节电解液中 As、Sb、Bi 的含量和同形态、浓度的砷锑铋离子发生共沉淀反应沉入槽底,保证了正常和阴极铜质量。铜电解液自净化与传统净化技术相比,自净化技术新的杂质、除杂全面、除杂效率高且能耗低等优点。针对铜电解液研究,近年研究主要是王学文和肖发新等补充了锑酸盐[55,56]、砷锑盐[58,59]体系的机理,但各物质的物化性质、热力学数据仍有待广大充完善。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国征;共沉淀—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尿中痕量锰[J];浙江预防医学;2000年01期

2 李伯刚,尹光福,郑昌琼,查忠勇,韩纪梅;并加共沉淀制备软磁锰锌铁氧体粉末的新工艺[J];化工冶金;1999年04期

3 程洪奎;;分析化学中的共沉淀——Ⅰ.共沉淀的类型和机理[J];分析试验室;1986年04期

4 程洪奎;;分析化学中的共沉淀 Ⅱ.共沉淀的妨害和应用[J];分析试验室;1986年05期

5 刘少华;;盐酸介质中二氧化锰共沉淀的研究及高合金钢中微量锑的测定[J];化学通报;1987年10期

6 沈莹,沐来龙,梅圣远;金胶光度法测定铜钴镍中微量砷[J];徐州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988年01期

7 高国强,傅强;H_2C_2O_4共沉淀法制取BaTiO_3[J];稀有金属;1988年05期

8 邵存权;;铜中锡的示波极谱测定[J];分析试验室;1988年02期

9 赵心伟;葛碧洲;刘锡林;胡之德;;煤气还原法分离金铂钯(Ⅰ)[J];贵金属;1988年01期

10 吕慧敏,侯庆梅,李文元;人骨骼中~(228)Th、~(230)Th和~(232)Th含量的同时测定[J];辐射防护;1989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赵惠忠;马清;汪厚植;张文杰;;共沉淀-真空冷冻干燥法制备纳米镁铝干凝胶及性能表征[A];2005'全国真空冶金与表面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5年

2 张凯;杨金玲;公维磊;段彪;;共沉淀富集原子吸收法测定不同质地饮水杯析出的重金属含量[A];第三届泰山微量元素高级论坛汇编[C];2009年

3 李凤知;林建波;;一种磷酸钙DNA共沉淀转化哺乳化物细胞较易成功的简易变通方法[A];中国细胞生物学学会第五次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1992年

4 郭新;孙尧卿;崔];;共沉淀ZrO_2粉末热分解过程的研究[A];首届中国功能材料及其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2年

5 于慧鑫;贾永锋;;FeS与As共沉淀体系对As的固持作用研究[A];第六届全国环境化学大会暨环境科学仪器与分析仪器展览会摘要集[C];2011年

6 窦红静;许斌;陆蓉;宋晟;孙康;丁晶;李济宇;施伟斌;章东;郭霞生;;聚乳酸基磁性微纳米囊的新型“共沉淀-联合双乳化法”制备及其在增强MRI/超声双重显影中的应用研究[A];2011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7 隋小涛;于乔;姜妍彦;唐乃岭;谷秀梅;宁桂玲;;CuAl_2O_4纳米粉体的共沉淀合成、表征与可见光催化性能[A];2006年全国功能材料学术年会专辑[C];2006年

8 黄绣川;胡常伟;;高活性丙烯腈水合铜基催化剂的制备与表征[A];第五届中国功能材料及其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Ⅲ[C];2004年

9 朱振峰;何选盟;;陶瓷颜料的研究现状与进展[A];中国陶瓷工业协会装饰材料专业委员会第五届第三次全体会议暨中国硅酸盐学会陶瓷分会色釉料暨原辅材料专业委员会第二届第三次全体会议论文集[C];2009年

10 ;ZrO_2纳米超微粉化学共沉淀凝胶法专有生产技术与产品简介[A];94'全国结构陶瓷、功能陶瓷、金属/陶瓷封接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金志琳;层状双金属氢氧化物胶体的电性质、聚集行为以及药物载体应用的研究[D];山东大学;2005年

2 王伟生;共沉淀合成钇铝陶瓷色料及稀土矿分解流程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7年

3 邹亢;水滑石型药物分子容器的构筑及释放机理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08年

4 骆欣;造粒共沉淀—微滤工艺去除水中锶的试验研究[D];天津大学;2014年

5 陈思;高分子及无机功能化基因及药物传递系统的研究[D];武汉大学;2011年

6 王寅;砷在铁氧化物表面吸附转化及砷微生物再释放机制研究[D];安徽农业大学;2015年

7 徐宏;单分散、高饱和磁化强度超顺磁性微球的可控制备与生物医学应用[D];上海交通大学;2008年

8 徐彦红;金属复合氧化物纳米材料的制备及其在电化学传感器中的应用研究[D];上海大学;2011年

9 武莉娅;水力搅拌造粒共沉淀—微滤工艺处理含锶废水的试验研究[D];天津大学;2014年

10 陈凯敏;功能性纳米粒子的制备及其与蛋白质的相互作用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齐慧红;罗非鱼—豆粕共沉淀蛋白的制备及性质研究[D];广东海洋大学;2018年

2 刘贵;复合金属氧化物催化剂的制备及催化氧化性能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8年

3 胡华舟;铜电解液共沉淀脱杂技术研究[D];江西理工大学;2018年

4 张重九;六角铁氧体的共沉淀制备工艺及其矫顽力调控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6年

5 杨敬杰;粉煤灰铵盐焙烧生态化利用工艺技术研究[D];西南科技大学;2017年

6 郝冰冰;快速共沉淀富集与原子吸收光谱联用的研究[D];同济大学;2006年

7 洪南华;共沉淀氢氧化铁毒理学安全性评价及其在酸奶中的应用[D];四川农业大学;2012年

8 全海慧;共沉淀氢氧化铁强化牛乳的开发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11年

9 苏宇青;SAF共沉淀体系—火焰原子吸收法测定食品和乳制品中的铜、锰、铬、铅[D];内蒙古大学;2017年

10 姜英男;共沉淀—纳米复合树脂吸附耦合工艺去除碱性矿冶废水中高浓度砷的研究[D];南京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280160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yjlw/280160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b00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