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理工论文 > 冶金论文 >

亚包晶钢渣膜矿相结构对传热及铸坯纵裂的影响

发布时间:2020-10-24 23:44
   近年来,随连铸拉速的提高,铸坯质量却时常产生表面纵裂、夹杂和漏钢等问题。亚包晶钢作为裂纹敏感性钢种在连铸过程中发生体积收缩更易形成纵裂甚至漏钢,所以对保护渣的性能要求更为苛刻。目前对渣膜传热的研究多局限在渣膜结晶率及渣膜厚度上,对渣膜矿相结构的分析相对较少且亚包晶钢渣膜的矿相特点还不清楚。本文从亚包晶钢渣膜矿相结构入手研究其对结晶器传热和铸坯纵裂的影响。通过对现场亚包晶钢保护渣渣膜研究发现,亚包晶钢渣膜厚度较均匀且具有分层结构,在器壁一侧生成的为玻璃相,结晶相则多分布于靠铸坯侧。渣膜中析出的的矿物多是黄长石、枪晶石与硅灰石。正常渣膜的结晶率较大,达到90%以上,渣膜中生成了黄长石、枪晶石、硅灰石三种结晶矿物;产生铸坯纵裂的渣膜对应结晶率较低,在65%~70%之间,矿物组成和正常渣膜相同但各矿物的含量与正常渣膜有明显差异。黄长石含量明显减少,枪晶石与硅灰石含量显著增多。事故渣膜析出的晶体发育程度较差,渣膜玻璃化趋势相对来说明显增强,对控制传热不利。利用现场保护渣自制渣膜发现实验渣膜的结晶率和矿物组成与现场渣膜相类似,但分层结构不明显。渣膜中析出了大量的粒状、编织状黄长石,枪晶石多呈现矛头状或细粒状,硅灰石多表现为纤维状、细条状。和现场渣膜相比实验渣膜中结晶矿物粒度相对细小且发育程度较不完全。研究发现渣膜的表面粗糙度、结晶率和自身的导热热阻是制约结晶器内传热情况的关键因素。亚包晶钢渣膜结晶率达到了90%以上且渣膜中析出了一定量的低导热系数的枪晶石,可有效降低连铸过程中的热量传递,防止铸坯表面纵裂缺陷的发生。建议浇注裂纹敏感性强的亚包晶钢等钢种时,可适当提高渣膜结晶率和表面粗糙度,促进导热系数小的枪晶石晶体析出,以降低传热热流,减少铸坯纵裂纹缺陷。
【学位单位】:华北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6
【中图分类】:TF777
【部分图文】:

连铸结晶器,存在结构,保护渣,器壁


- 2 -图 1 保护渣在连铸结晶器中的存在结构Fig.1 Structure of fluxes in continuous casting mold及其以下区域,铸坯与结晶器器壁间也存在着

相图,系相图


图 2 Ca0-Si02-Al203系相图Fig.2 Phase diagram of Ca0- Si02-Al203system 2 所示,保护渣的三元渣系相图中蕴含着一片以硅灰石相(CaO·S温熔点区:此区间内 CaO 的含量分布在 30%~50%,SiO2的含量集

纵裂纹,热流


热流与纵裂纹的关系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常国威;金光灿;陈淑英;李青春;岳旭东;;包晶反应产物侧向生长速度的研究[J];金属学报;2011年03期

2 孙建俊,田学雷,王旭波,田卫星,郑洪亮,边秀房;二元包晶合金研究进展[J];铸造;2004年10期

3 高仲;张兴中;姚书芳;;包晶钢铸坯裂纹形成机理的实验研究[J];钢铁研究学报;2009年10期

4 宋金平;陈兴华;朱定华;孔凡杰;殷皓;周剑;吴其川;;大方坯低碳包晶钢连铸坯表面凹陷成因及对策[J];连铸;2011年S1期

5 李恕;;最新的铁—碳平衡图[J];机械工艺师;1984年02期

6 欧阳飞;曾令宇;刘志明;程晓文;;板坯包晶钢的表面质量控制[J];连铸;2005年01期

7 刘占东;岳喜军;;包晶钢锭锻造开裂原因分析[J];大型铸锻件;2011年06期

8 王久彬,张富强;连铸坯凝固过程中传输现象基础知识系列讲座──第九讲 包晶反应与宏观偏析[J];鞍钢技术;1998年02期

9 王书杰;王亮;骆良顺;苏彦庆;董福宇;郭景杰;傅恒志;;低速包晶反应三相区重熔与凝固界面的稳定性(英文)[J];Transactions of Nonferrous Metals Society of China;2014年06期

10 马东,李毅,黄思峻;Zn-Cu包晶系中的片层状类共晶组织[J];金属学报;1999年0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王书杰;Cu-Ge合金定向凝固包晶反应三相区组织演化及机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3年

2 骆良顺;Fe-Ni包晶合金定向凝固过程中的组织演化规律[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8年

3 王猛;Zn-Cu包晶合金定向凝固组织及相选择[D];西北工业大学;2002年

4 刘冬梅;Al-Ni包晶合金定向凝固组织演化及小平面包晶相生长机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2年

5 刘东戎;TiAl合金锭凝固组织形成的数值模拟[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翼飞;亚包晶钢渣膜矿相结构对传热及铸坯纵裂的影响[D];华北理工大学;2016年

2 吴建春;Zn-(2.00~4.00)%Cu包晶合金凝固组织的演变[D];东南大学;2005年

3 孙建俊;Al-Ni包晶系合金液固相关性的研究[D];山东大学;2005年

4 王新;Fe-Ni包晶合金定向凝固过程中的包晶反应及三维组织分析[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年

5 罗刚;铜锗包晶合金深过冷熔体中的相选择研究[D];东北大学;2008年

6 彭鹏;Ti-53at%Al包晶合金定向凝固组织演化规律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9年

7 吕海燕;Cu-Sn包晶合金定向凝固组织研究[D];西北工业大学;2004年

8 张元;Cu-20wt.%Sn包晶合金定向凝固组织演化规律[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年

9 赵龙;定向凝固Fe-Ni和Cu-Ge包晶合金共生与准共生行为对比分析[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1年

10 张博;Al-25wt.%Co包晶合金定向凝固组织演化规律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285513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yjlw/285513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264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