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层鼠笼式制丹炉的流场分析及优化设计
【学位单位】:武汉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6
【中图分类】:TF806
【部分图文】:
废旧铅酸蓄电池回收工艺流程图
对于再生铅行业具有十分重要的实用价值。1.炉体 I;2.炉体 II;3.炉体 III;4.物料口;5.烟气口;6.料管补偿器;7.炉体法兰图 1.2 三层鼠笼式制丹炉的结构图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螺旋折流板换热器作为一种较为新型的换热设备[14],其用途也因该种换热设备的发展而变得更加广泛,其设计基本思想是:利用螺旋折流板结构引导壳侧中的流体呈现连续螺旋运动,从而改变了弓形折流板换热器[15-17]中流体的 Z 型折返流动状态,其中三层鼠笼式制丹炉中的螺旋折流板示意图如图 1.3 所示。相对于其它换热器,螺旋折流板换热器有着较优的流动性能,其壳侧的流体流动速度均匀并且无明显的流动盲区[18-21],由于螺旋折流板的引流作用,使得壳程压力降小,
图 1.3 螺旋折流板示意图八十年代 Patankar 和 Spaldin[22]开始将 CFD 运用在换热设备的分析中,由于当时计算机综合性能较为落后,数值模拟发展受到较大的限制。但随着工业需求不断增大,换热设备需要发展适应这种需求,从而强化了将计算流体力学运用到换热设备的研究,此外一些学者和机构研究开发出一些新的分析软件,如 PHOENICS,FLOW3D 等,并将这些模拟软件应用到较为复杂的流场分析中,取得了良好效果。Lutcha 和 Nemcansky[23]分别对不同流速下的流体,在壳侧加热或者冷却的工况下进行分析,总结得到在连续型螺旋折流板换热器中,安装了中心管情形时的传热系数更低的结论。然后再采用 Bell-Delaware 方法,较为综合的分析了该种换热器中的传热系数以及压力降,并将各类影响因素归类拟合出修正曲线。Kral 和 Stehlik[24-25]等人综合分析螺旋折流板换热器中流动与传热的特点,这促进了将该类换热器应用于实际生产的发展。通过对壳程流体力学性能与设备中传热与压力降实验研究,得出了壳程中流体返混程度很低,也验证了螺旋折流板结构应用在换热器中的优越性,然后将螺旋折流板的螺旋角从 5°到 45°之间进行试验,对比其流动与传热性能,提出一种用传热系数与壳程压力降的比值来衡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中,李庆领;横掠滴形管的局部及平均换热[J];武汉化工学院学报;1997年03期
2 王石晶,张德本;石化换热设备及市场[J];石油化工设备;2000年06期
3 童义;丁玉梅;杨卫民;;内置洁能芯换热管强化换热实验研究[J];广州化工;2010年04期
4 李志刚;尹侠;;椭圆形换热管安放形式对换热效率的影响[J];化工机械;2012年06期
5 汪祖洪;换热设备技术交流会在苏州举行[J];化工进展;1994年02期
6 吕敏珍,张欣;换热管总数计算方法及程序[J];医药工程设计;1998年04期
7 黄郑华,李建华;换热设备危险性分析及安全对策[J];化工劳动保护;2001年03期
8 黄德斌;邓先和;朱冬生;欧阳惕;;气流横向冲刷圆壳管束换热试验研究[J];石油化工设备;2006年02期
9 张长树;;冷凝器换热管泄漏原因及改进措施[J];设备管理与维修;2008年06期
10 陈春雄;张光庆;;核级不锈钢换热管的国产化与标准[J];电站辅机;2012年03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潘小莉;基于自然冷资源利用的降温加湿系统试验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16年
2 孙方田;含油超临界CO_2冷却换热理论与实验研究[D];天津大学;2007年
3 龚嶷;石化、火电工业用换热管的腐蚀失效分析及其性能评价[D];复旦大学;2012年
4 胡海涛;R410A—润滑油混合物管内流动沸腾换热和压降特性的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8年
5 艾青;热辐射与高速流耦合换热的数值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9年
6 张强;换热管及内外流体多场耦合数值分析方法研究[D];东北石油大学;2011年
7 王治云;开口腔内耦合换热的模拟及其解的非线性分析[D];上海理工大学;2011年
8 罗剑峰;镜漫反射下多层吸收散射性介质内的瞬态耦合换热[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2年
9 王志成;复杂边界条件流动换热问题的有限元/光滑轮廓法[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2013年
10 王崧;纤毛状肋和插入物的传热强化研究[D];清华大学;199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清伟;蒸发器内置毛细管开孔特性对蒸发器换热的影响[D];天津商业大学;2015年
2 李雄;汽车尾气余热脉动热水供暖系统设计与研究[D];上海工程技术大学;2015年
3 雷舒蓉;汽车空调系统的仿真计算研究[D];山东大学;2015年
4 赵锡锦;一种新型双温空调器的开发及设计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5年
5 刘宜仔;换热管内插组合扭带强化传热实验与数值模拟研究[D];广西大学;2015年
6 任岘乐;小型蓄冷空调系统末端换热研究[D];河南科技大学;2015年
7 英鹏;炼化废液焚烧飞灰粒子沉积与分布特征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5年
8 胡建峰;热推力器层板换热芯流动与传热分析[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13年
9 陈祎;CO_2近临界点冷却换热的理论分析与实验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2015年
10 张璐;贴附式毛细管网末端换热的影响因素分析[D];河北工程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286611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yjlw/28661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