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理工论文 > 冶金论文 >

单流板坯连铸中间包结构优化

发布时间:2020-11-09 06:06
   通过对单流板坯连铸中间包的水模实验,研究了不同控流装置对中间包流动特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堰、坝的尺寸和位置与湍流控制器(TI)的结构对中间包流动特性影响很大,在该中间包内使用不带顶檐的湍流控制器效果好于带顶檐的湍流控制器.与原方案中间包结构相比,优化后的中间包的流体流动特性得到很大改善,最小停留时间和峰值时间分别从64s和81 s提高到了81 s和163 s,平均停留时间从237s延长到了314 s,死区体积分数从35%降低到了14%,降低了60%.
【部分图文】:

实验装置示意图,中间包,最小停留时间,无因次


??的停留时间分布曲线(RTD曲线),分析RTD曲线可得出流体在中间包内的平均停留时间(ta)、最小停留时间(tmin)和峰值时间(tpeak),并可计算出中间包内的活塞流体积分数(vp)、死区体积分数(vd)和全混流体积分数(vm)·各体积分数计算公式分别为vp=VpV=θmin+θmax2,(2)vd=VdV=1-QaQθa,(3)vm=VmV=1-vd-vp·(4)式中:θmin为无因次最小停留时间;θmax为无因次峰值时间;θa为在0至2之间的无因次平均停留时间;V为中间包体积;Vp为死区体积;Vm为全混流体积;Qa为流过活性区的体积流量;Q为流过中间包的体积流量·实验设备如图1所示·图1实验装置示意图Fig.1Schematicofexperimentalsetup2实验结果及讨论2.1实验方案实验的中间包结构如图2所示·通过研究不同的湍控器(TI)和堰、坝的位置(S1和S2)和高度(H1和H2)对中间包内流体流动的影响,得出最佳的控流装置和中间包结构·实验研究了多种形状的湍流控制器和不同的堰、坝组合对流体流动的影响,其中的部分实验方案如表1所示,该表列出的C0为原方案中间包结构参数·图3给出了模拟实验中采用的水平截面为正方形的部分湍控器,湍控器TI1为原方案中间包结构的湍控器·表1中的湍控器TI3是由湍控器TI2一边的长度增加15mm,成为水平截面为长方形的湍控器·图2中间包结构示意图Fig.2Schematicoftundishconfigurationsinexperiments图3实验采用的一些湍控器示意图Fig.3Schematicofsometurbulenceinhibitorsinexperiments表1部分中间包结构实验方案Table1Thetundishconfigurationschemesinexperimentsmm方案TIS1S2H1H2原方案C0TI163210896136C1TI159010896136C2TI1590200130205C3TI259015055205C4TI359015055205C5TI454020055225C6无39015055250C7TI139015055250C8TI5540

结构示意图,中间包


奔?tpeak),并可计算出中间包内的活塞流体积分数(vp)、死区体积分数(vd)和全混流体积分数(vm)·各体积分数计算公式分别为vp=VpV=θmin+θmax2,(2)vd=VdV=1-QaQθa,(3)vm=VmV=1-vd-vp·(4)式中:θmin为无因次最小停留时间;θmax为无因次峰值时间;θa为在0至2之间的无因次平均停留时间;V为中间包体积;Vp为死区体积;Vm为全混流体积;Qa为流过活性区的体积流量;Q为流过中间包的体积流量·实验设备如图1所示·图1实验装置示意图Fig.1Schematicofexperimentalsetup2实验结果及讨论2.1实验方案实验的中间包结构如图2所示·通过研究不同的湍控器(TI)和堰、坝的位置(S1和S2)和高度(H1和H2)对中间包内流体流动的影响,得出最佳的控流装置和中间包结构·实验研究了多种形状的湍流控制器和不同的堰、坝组合对流体流动的影响,其中的部分实验方案如表1所示,该表列出的C0为原方案中间包结构参数·图3给出了模拟实验中采用的水平截面为正方形的部分湍控器,湍控器TI1为原方案中间包结构的湍控器·表1中的湍控器TI3是由湍控器TI2一边的长度增加15mm,成为水平截面为长方形的湍控器·图2中间包结构示意图Fig.2Schematicoftundishconfigurationsinexperiments图3实验采用的一些湍控器示意图Fig.3Schematicofsometurbulenceinhibitorsinexperiments表1部分中间包结构实验方案Table1Thetundishconfigurationschemesinexperimentsmm方案TIS1S2H1H2原方案C0TI163210896136C1TI159010896136C2TI1590200130205C3TI259015055205C4TI359015055205C5TI454020055225C6无39015055250C7TI139015055250C8TI554020055250C9TI544020055250C10TI539020055250C11TI5390150552502.2实验结果与讨论C0,C6,C7和C11方案的流体在中?

示意图,中间包,体积流量,水平截面


?A?时间;V为中间包体积;Vp为死区体积;Vm为全混流体积;Qa为流过活性区的体积流量;Q为流过中间包的体积流量·实验设备如图1所示·图1实验装置示意图Fig.1Schematicofexperimentalsetup2实验结果及讨论2.1实验方案实验的中间包结构如图2所示·通过研究不同的湍控器(TI)和堰、坝的位置(S1和S2)和高度(H1和H2)对中间包内流体流动的影响,得出最佳的控流装置和中间包结构·实验研究了多种形状的湍流控制器和不同的堰、坝组合对流体流动的影响,其中的部分实验方案如表1所示,该表列出的C0为原方案中间包结构参数·图3给出了模拟实验中采用的水平截面为正方形的部分湍控器,湍控器TI1为原方案中间包结构的湍控器·表1中的湍控器TI3是由湍控器TI2一边的长度增加15mm,成为水平截面为长方形的湍控器·图2中间包结构示意图Fig.2Schematicoftundishconfigurationsinexperiments图3实验采用的一些湍控器示意图Fig.3Schematicofsometurbulenceinhibitorsinexperiments表1部分中间包结构实验方案Table1Thetundishconfigurationschemesinexperimentsmm方案TIS1S2H1H2原方案C0TI163210896136C1TI159010896136C2TI1590200130205C3TI259015055205C4TI359015055205C5TI454020055225C6无39015055250C7TI139015055250C8TI554020055250C9TI544020055250C10TI539020055250C11TI5390150552502.2实验结果与讨论C0,C6,C7和C11方案的流体在中间包内的停留时间分布曲线如图4所示·由表1和图4可知,C0方案和C7方案的中间包都采用湍控器TI1,这两个方案所不同的只是挡渣堰和导流坝的高度和位置不同·尽管C7方案的挡渣堰和导流坝安装在与C11方案相同的高度和位置,但C0方案和C7方案的中间包结构的RTD曲线都有明显的尖峰,说明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席常锁;吕晓军;张慧;陶红标;干勇;;板坯连铸结晶器振动偏摆检测及粘结漏钢控制[J];钢铁;2011年07期

2 邓闻波;韦余传;万秀娟;;中厚板钢质小板分析与改进[J];柳钢科技;2011年03期

3 董珍;刘平;贾生建;;电磁搅拌对包钢板坯等轴晶率的影响[J];包钢科技;2011年03期

4 吴军;;中间包气幕挡墙在连铸生产的应用[J];新疆钢铁;2011年02期

5 佐祥均;张立峰;;方坯连铸过程中拉速波动对结晶器液面波动影响的研究[J];特殊钢;2011年03期

6 张立标;;降低高强结构钢板网状裂纹的生产实践[J];甘肃冶金;2011年04期

7 陈永金;陆志坚;杨剑洪;;提高160t钢包自开率的工艺实践[J];柳钢科技;2011年02期

8 储鸿文;留津津;金进文;吴华杰;叶俊辉;包燕平;;45钢连铸矩形坯中心疏松和缩孔的研究[J];炼钢;2011年03期

9 万秀娟;邓闻波;韦余传;;45#圆钢内部质量分析及改进[J];柳钢科技;2011年02期

10 冯慧霄;刘少芹;郝常鑫;席晓利;周晓红;孙利顺;;唐钢薄板连铸用钢底吹氩工艺优化[J];河北冶金;2011年07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徐荣军;连铸二冷水热传输及人工智能优化模型与控制[D];中国科学院上海冶金研究所;2000年

2 吴晓明;连铸结晶器非正弦振动控制的研究[D];燕山大学;2001年

3 尹合壁;圆坯连铸结晶器内热—力学行为的分析[D];大连理工大学;2006年

4 冯科;方坯连铸宏观传输现象复合数值模拟的研究[D];重庆大学;2004年

5 张雷;基于无网格法的连铸结晶器内坯壳凝固与热应力的数值模拟[D];清华大学;2005年

6 吴扣根;圆坯连铸结晶器电磁搅拌过程数学模拟与实验研究[D];上海大学;2001年

7 谢兵;连铸结晶器保护渣相关基础理论的研究及其应用实践[D];重庆大学;2004年

8 崔小朝;结晶器内钢水搅拌液固温耦合数值模拟与实验研究[D];燕山大学;2001年

9 李丘林;空心管坯电磁连铸技术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3年

10 傅定发;多层喷射沉积高硅铝合金工艺及性能研究[D];中南大学;200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作奇;酒钢连铸板坯内部裂纹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3年

2 韩志伟;板坯连铸二冷计算机仿真通用软件的开发及应用[D];重庆大学;2001年

3 李志国;板坯连铸结晶器内流场与温度场的计算机仿真[D];重庆大学;2002年

4 段大福;攀钢板坯高速连铸保护渣的研究[D];重庆大学;2005年

5 梅峰;南钢板坯连铸二冷制度优化研究[D];重庆大学;2003年

6 郝二虎;板坯连铸漏钢预报专家系统[D];武汉科技大学;2003年

7 金光;CSP连铸热过程数值模拟[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4年

8 熊天平;板坯连铸结晶器摩擦力基于PC机的在线监测[D];大连理工大学;2000年

9 王旭东;连铸结晶器摩擦力新检测方法及其应用方法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4年

10 姜广森;连铸板坯表面质量预报专家系统的研究[D];武汉科技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287600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yjlw/287600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a92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