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液态金属新材料产业突破式技术创新的演化机制研究
【学位单位】:昆明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9
【中图分类】:F426.3;F273.1
【部分图文】:
的一种方式。第二是对主导企业、联盟企业和研发机构这种产业创新主体的管理,创造力是产业突破式技术创新的基础,云南液态金属产业的研发主体分布的相对分散,只有集中管理,促进企业和高校之间的技术转化,构建产业内部各创新主体的合作关系网,加强各成员之间的横向联系,定时在关系网中对自身掌握的资源、信息和最新研究进展进行更新,才能避免信息不对称导致的不同企业掌握的部分信息因没有重叠而耗费大量的工作时间。通过关系网开展周期性地交流与报告也会激发各创新主体的创意灵感,共同突破技术瓶颈,开发新技术。图3.1云南液态金属新材料产业资源整合管理在没有资源整合的条件下,研发人员往往根据自身经验和某一企业需求作为技术创新突破点,新技术技术含量低,对产业发展没有实质性的贡献。通过资源整合管理将产业内部进行资源互补,才能有效地发挥人才和集群优势,增强产业外部抗风险能力,提高突破式技术创新能力,从而形成以突破式技术为核心的技术标准路径。二、由技术获取创造创新条件。云南液态金属新材料产业对技术获取要实施动态管理,为产业发展创造与技术创新能力相匹配的技术条件支撑。常见的技术获取模式有内部研发、购买国内技术和引进国外先进技术[29]。内部研发要求产业内各创新主体投入大量的专业化人才和先进的基础设施,独自开发某种新技术或新工艺,创新难度较高,而云南因地处西南,尽管有丰富的资源优势,
昆明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云南液态金属新材料产业突破式技术创新的演化机制研究21但人才和基础设施都不如东部沿海城市,液态金属新材料产业的内部研发团队的核心人员几乎都来源于清华大学的刘静团队,产业内部研发人员需要进行管理和合理配置,从各研发企业的积累沉淀或相关技术领域转移过程中充分挖掘人员潜力,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功能,实现新技术的突破和创新。图3.2云南液态金属新材料产业技术获取管理国内技术的购买可分为合资、收购、外包、技术许可和设备购买[30]。合资将多个企业的资源整合到一起,将已有的零散技术取长补短组合成为新技术,为了共同的技术目标彼此分担创新风险,共享创新成果。近年来,由于技术交易的频繁与便利,购买国内技术的交易成本有明显降低,产业内部人才和知识的密切交流也能充分地吸收和利用所购买的技术,并在此基础上开发出更先进的新技术,因此,以收购的技术获取方式也会正向促进突破式技术创新。外包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供研发服务,节省了产业内部研发主体自己研发的成本和时间。引进国外先进技术,通过跟随模仿将获取的技术逐渐发展成适合自身产业发展的技术体系,这种模式更趋向于渐进式创新的发展。云南液态金属新材料产业正处于起步阶段,资金和技术都比较匮乏,产业内部各主体在引进技术的支付费用和学习维护上要耗费大量的财力人力,相对应的就会减少企业内部自主研发的投入,并且在跨文化的背景下“天花板”效应的日渐明显以及国外技术模式在本土不适用也会对产业突破式技术创新起阻碍作用[31]。云南液态金属新材料产业对技术获取的有效管理可以使产业清晰认识自身的需求和发展状况,给新产品开发、市场化和盈利带来积极影响,促进产业发展的技术标准的向所对应的技术轨道转化。三、以战略规?
昆明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云南液态金属新材料产业突破式技术创新的演化机制研究23图3.3云南液态金属新材料产业市场需求管理在此将需求分为基本需求(Basic)、竞争需求(Satisfier)和更满意的需求(Attractor)[33]。液态金属作为一种新型材料,因其常温下呈液态、导电性能好、热导率高、环保等特性广泛运用于各种导电设备中,云南液态金属新材料产业的发展一定要把握好该电子市场领域的基本需求。然后开始研究相关行业的技术点并考虑如何将自身运用到其中,比对目前市场常用的金属材料凸显自身材料优势将其替代。例如研发出液态金属油墨,这种高性能油墨是电子手写笔技术领域创新的关键,将液态金属3D笔运用到电子电路的绘制和印刷上克服了传统电子手写笔油墨电导率低、需要烧结等技术瓶颈。云南液态金属新材料产业要立足市场竞争机制下的创新环境,开发竞争需求以达到技术的创新与突破。产业的最终发展一定是追求更满意的需求,目前云南液态金属新材料产业在增材制造、热控与能源、生物医学和智能机器四大领域都取得重大的突破,未来的目标就是从技术生态位向市场生态位过渡,拓展液态金属十大产业,建设“中国液态金属谷”,打造千亿级液态金属产业链。4.2云南液态金属新材料产业技术路径与技术轨道的关系4.2.1技术路径的概念及研究技术范式决定了技术演进的路径,这种路径往往以主导设计或技术标准的产生为标志。一旦主导设计形成就意味着一个被普遍接受,适应公司制度和组织利益的技术路径形成,并且这个技术路径在较长时间内不会改变。技术路径的选择并非不受任何约束,相反,它受到产业战略地位、发展前途和未来机会的制约,任何细微事件和偶然情况都会把技术的发展引入特定的路径,不同路径所导致的结果也会不同[34]。现有对技术路径的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万宁;;浅析颠覆性创新、破坏性创新和突破性创新三者关系[J];商;2015年30期
2 游达明;杨晓辉;朱桂菊;;多主体参与下企业技术创新模式动态选择研究[J];中国管理科学;2015年03期
3 张立超;刘怡君;;技术轨道的跃迁与技术创新的演化发展[J];科学学研究;2015年01期
4 武建龙;王宏起;;战略性新兴产业突破性技术创新路径研究——基于模块化视角[J];科学学研究;2014年04期
5 张昊;王世权;;企业资源视角下突破式创新的内部驱动因素研究进展与未来展望[J];商业经济与管理;2014年04期
6 高伟;柳卸林;;嵌入全球产业链对中国新兴产业突破性创新的影响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3年11期
7 张燕航;;技术轨道理论研究述评[J];技术与创新管理;2013年03期
8 谢宝剑;;基于路径依赖视角的中国区域一体化发展研究[J];学术研究;2012年01期
9 韩敬稳;彭正银;;有限理性视角下基于价值结构的企业组织协同分析[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1年19期
10 尹贻梅;刘志高;刘卫东;;路径依赖理论研究进展评析[J];外国经济与管理;2011年08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孙宇;基于中国情境的技术创新对技术轨道跃迁的影响研究[D];吉林大学;2016年
2 刘海运;知识资本对企业突破性创新能力的影响研究[D];中南大学;2014年
3 张洪石;突破性创新动因与组织模式研究[D];浙江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华小方;技术轨道演化的特性及影响因素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5年
2 田莉;战略性新兴产业突破性技术创新路径与实现机制研究[D];哈尔滨理工大学;2014年
3 李爽;基于技术标准的企业创新管理模式构建及路径整合研究[D];吉林大学;2013年
4 安华东;基于博弈论的突破性创新战略选择研究[D];天津商业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287609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yjlw/28760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