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理工论文 > 冶金论文 >

利用A.f菌柱浸回收WPCBs的Cu及闭路循环工艺探究

发布时间:2020-11-20 09:27
   废旧印刷线路板(Waste Printed Circuit Boards,WPCBs)中铜的高回收价值和有害物质潜在危害性使得对其进行资源化回收处置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诸多处理方法中,生物法具有绿色、经济优势。本论文根据生物法在WPCBs资源化运用中的研究成果,结合WPCBs淋滤液中Cu回收研究现状,本课题使用柱式淋滤装置,探讨利用嗜酸氧化亚铁硫杆菌(Acidithiobacillus ferrooxidans,A.ferrooxidan)柱浸WPCBs的Cu及闭路循环工艺。上述探究得出如下结论:柱式淋滤体系在浸出WPCBs中的Cu过程中,维持淋滤液pH=2.2有利于保持Fe~(2+)浓度、A.ferrooxidans生长、Cu浸出到淋滤液中。流速为20 mL/min的淋滤液体系较流速为40 m L/min的淋滤体系,其浸Cu效果更好。根据上述结果,调整浸出工艺,经过间断性40 h浸提WPCBs中Cu,得到了Cu浓度为8673 mg/L的淋滤液。上述过程实现了单批次1000 g WPCBs颗粒的资源化处理。用臭氧降低淋滤液中TOC浓度,有利于电沉积回收淋滤液中的Cu。在超声和45℃水浴温度条件下,使用臭氧降低TOC浓度至408.86 mg/L,TOC去除率为42.89%。淋滤液中Cu的电沉积效率受电极材料、电流密度影响。选择碳毡作为阴极极板材料、钛合金板为阳极材料,在电流密度在250 A/m~2的条件下,经过5 h电沉积作用,从淋滤液中回收得到了Cu单质,Cu回收率达93.29%。再使用臭氧降低淋滤液TOC浓度,TOC浓度降至283 g/L。上述过程实现了WPCBs生物淋滤液中Cu的回收和淋滤液废水处理。利用柱式淋滤液装置浸出WPCBs中的金属得到含Cu淋滤液后,采用臭氧对淋滤液处理后,再使用电沉积技术回收淋滤液中的Cu,实现WPCBs中Cu资源化回收。经回收Cu后的淋滤液再通过臭氧处理和加入4.5K培养基后,加入细菌培养后可使得淋滤液回用柱浸金属环节。上述工艺最终实现闭路循环工艺下利用A.ferrooxidans菌柱浸回收WPCBs的Cu。经核算上述Cu浸出工艺、淋滤液处理等工艺的经济成本后可知,本工艺经济效益显著。
【学位单位】:西南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8
【中图分类】:X705;TF811
【部分图文】:

柱式,浸出


西南科技大学环境工程硕士专业学位论文 菌柱式浸出 WPCBs 中的 Cu实验准备 柱式浸出体系搭建浸出体系采用有机玻璃或塑料等制成。核心部件浸出柱三个部分组成、包括:空气输送系统、细菌培养系统、浸气输送系统由空气阀、空气过滤器、空气流量计及均布曝由细菌培养箱、恒温培养箱、氧化还原电位计组成;浸出、蠕动泵组成。柱式浸出系统构成见下图所示。

柱浸,单位


图 2-2 实验所用的柱浸柱(单位:mm)Fig.2-2 The column used in the experiment(unit:mm)2 WPCBs 预处理所用到的 WPCBs 颗粒来源于废旧计算机线路主板。人工用切割式破碎机(SM200,德国 Retsch 公司,筛子直径 取粒径 8-10 mm 颗粒为试验样品。试验前用 5 mol/LH2SO恒定,纯水洗净后烘干待用。取部分样品磨细后用 ICP-0)测定金属含量,三次实验取平均值。结果如下所示。表 2-1 WPCBs 主要金属成分含量(%,W/W)Table 2-1 The main metal contents of WPCBs(%,W/W)Cu Fe Zn Al Pb Ni 25.00 1.62 3.02 3.21 2.63 1.38 3 细菌及培养基

示意图,示意图,浸出浓度,浸出效果


图 2-3 浸柱反应示意图Fig.2-3 The sketch of this column leaching experiment1.2 结果与讨论u 的浸出浓度变化Bs 中 Cu 浸出浓度随时间的变化关系如下图所示。由图可知, Cu>C>B>D;细菌参与的 A 和 C 浸提 Cu 效果显著高于无细菌参与的2h 后浸出液 Cu2+浓度保持 1.6 mg/mL 以上,在 10 h 时达到最大浸/mL,浸出效果呈现出先加强后减弱的规律;C 中 Cu2+浸出浓度从 便趋势减弱。B 中 Cu2+浸出浓度一直小于 0.06 mg/mL;D 未表现效果。A 和 C 反应柱均有细菌参与,但浸出效果存在差异的原因液加入 H2SO4维持 pH=2.2 后保证了 pH 值的稳定,从而维持ns 较好的生长条件,细菌活性相对较高,此时 A. ferrooxidans 代谢高的 Fe3+浓度,如反应式(1)。Cu0则与 Fe3+反应生成 Cu2+从而被浸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谭庚林;巧制滤液细线笔[J];生物学通报;2000年11期

2 王致宁,殷春凌;一种检验滤液细线干湿的简易方法[J];生物学通报;1994年07期

3 方颖,任炳相;填埋场的沥滤液[J];江苏环境科技;1995年01期

4 陈家骅;离心泵排泄滤液系统的实践和改进[J];选煤技术;1993年03期

5 滕先力;;垃圾沥滤液的现有处理技术与排放标准[J];资源节约与环保;2014年07期

6 姚振先;;国外沥滤液分析方法概况(续一)[J];环境科学动态;1984年07期

7 姚先振;;国外沥滤液分析方法概况(续三)[J];环境科学动态;1984年08期

8 姚先振;;国外沥滤液分析方法概述(续六)[J];环境科学动态;1984年12期

9 吕伟其;;降低滤液中丙烯腈损耗的研究[J];现代纺织技术;2014年05期

10 苏志峰;李朝辉;;沥滤液混凝沉淀过程中污泥上浮原因的研究与分析[J];科技资讯;2013年30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勋;Cu、Zn、Sr同位素在寒武纪生命大爆发和晚泥盆世生物大灭绝时期古海洋环境中的应用[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8年

2 吕龙;改性磁性壳聚糖吸附材料的制备及其处理水中Pb~(2+)/Cu~(2+)的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8年

3 戚建华;食品加工剩余物板栗壳的利用:Cu(Ⅱ)的生物吸附和天然色素的提取、分级与表征[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0年

4 徐勤松;黑藻对水体Cd、Cu、Zn污染的反应机制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5 杨志彪;水体Cu~(2+)对中华螯蟹(Eriocheir sinensis)毒性作用机制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6 王丹丹;蚯蚓及蚓粪对植物修复Cu、Zn污染土壤的影响[D];南京农业大学;2006年

7 李蜜;水生植物基生物炭的酸碱性、碱(土)金属浸出性及对Cu(Ⅱ)的吸附效应[D];上海大学;2014年

8 李锋;转录组学、蛋白质组学研究海州香薷Cu吸收与耐性分子机理及其cDNA文库的构建[D];浙江大学;2009年

9 张欣;加工工艺及合金元素Cu对锆合金耐腐蚀性能影响的研究[D];上海大学;2015年

10 王文华;Cu(Ⅱ)水溶液的微观结构及其对铜离子跨膜行为的影响研究[D];天津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东升;利用A.f菌柱浸回收WPCBs的Cu及闭路循环工艺探究[D];西南科技大学;2018年

2 翟显之;污泥水热厌氧消化脱水滤液处理研究[D];清华大学;2014年

3 曹璐;老陈生活垃圾淋滤液中特征污染物质的表征及在地下水污染监测中的应用[D];扬州大学;2012年

4 赵强;Y(Ⅲ)在Cu、液态Bi电极上的电化学行为及其合金的制备[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7年

5 方燕;研磨及酸化高岭石的晶体结构及其对Cu~(2+)的表界面作用[D];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2017年

6 姜贵民;溶胶—凝胶法制备Cu、Y掺杂及共掺纳米TiO_2的相变过程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7年

7 廉兵杰;唑类缓蚀剂的性能评价及其在Cu表面吸附机理的实验与分子模拟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15年

8 王逢武;周丛生物反应器对污水中Cu的去除及机制[D];华东交通大学;2016年

9 刘春媛;光合细菌对Cu~(2+)及亚甲基蓝吸附性能的研究[D];辽宁科技大学;2015年

10 张美薇;凹凸棒对水体中Cu(Ⅱ)的吸附机理研究[D];兰州交通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289121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yjlw/289121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5ef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