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理工论文 > 冶金论文 >

萃取法回收含酸废水中盐酸的研究

发布时间:2021-03-28 12:41
  钢铁行业每年持续产生的酸洗废液中,除含有大量亚铁盐外,还有相当一部分的游离残酸,对生态环境造成极大危害,对其进行资源化是构建两型社会的必然选择。针对此问题,本文主要对溶剂萃取法回收酸洗废液中盐酸的工艺技术进行了研究,实现了酸洗废液中盐酸和亚铁盐的分离以及盐酸的资源化。首先,在几类典型的萃取剂中选择常用的三种有机溶剂——三辛胺(TOA)、磷酸三丁酯(TBP)和异戊醇,进行了三种溶剂对盐酸萃取的对比研究,淘汰了萃取率最低的异戊醇。实验研究中,原料液的初始含量为含盐酸69.4 g/L,亚铁离子含量为95.3 g/L,此时TOA萃取盐酸的最佳工艺条件为搅拌时间20 min,TOA体系中TOA体积分数50%,2-辛醇体积分数为20%,萃取温度为20℃,初始O/A=2,此时TOA对盐酸的萃取率可达100%。TOA体系萃取盐酸后的负载有机相可被氨水反萃成氯化铵,可作为氮肥继续资源化。TBP对纯盐酸的萃取率很低,但在含有大量亚铁盐时萃取率显著提升,该效应称为液液平衡中的盐析效应。对于TBP体系萃取盐酸的工艺,单级最佳条件为:对于含盐酸69.4 g/L,亚铁离子含量95.3 g/L的原始料液,TBP含量... 

【文章来源】:天津大学天津市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63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萃取法回收含酸废水中盐酸的研究


水合亚铁离子结构

模型图,水合效应,亚铁离子,模型图


第三章 单级萃取影响因素研究分子是通过其氧原子与内配位层的氢原子形成氢键而被聚集水分子层[52],如图 3-14 所示,该层称为水化层,也称为外配铁离子正电荷相对较远,静电作用与内配位层相比较小,受到此在不同的条件下水化层不等,该层的水分子数并不固定响较大。铁离子的水合作用形成内配位层和外配位层,两个配位层中的水的自由度降低,削弱了水分子和其他组分在溶液中的吸引的自由水减少,相当于水相中盐酸浓度升高,自由度增加,促的移动。因此,亚铁离子的盐析效应促进了 TBP 对盐酸的萃

表示方法,相图,三角形,相平衡


取工艺可行性的基础数据[53-58]。为了考离盐酸和亚铁盐的可行性,实验测定了 T相平衡数据。计算了 TBP 溶剂选择性系数平衡关系。用三角相图表示该体系相平衡关,因此将水和 FeCl2暂且看做一个整体简,水相中酸和 FeCl2浓度通过第二章的方休水分测定仪测定得到。法及性质的表示方法是以相际的平衡为极限。三元体系的相平衡便的表示方式是用等腰直角三角形坐标图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废盐酸再生利用研究进展[J]. 孙安妮,孙根行.  当代化工. 2011(11)
[2]N235萃取法生产精制盐酸[J]. 韩旗英,杨金华,凌诚,李景芬.  广东化工. 2010(02)
[3]钢铁厂回收利用酸洗废液技术的研究[J]. 王春玉,张玉芝,张玲.  化学工程与装备. 2010(01)
[4]钢铁行业盐酸酸洗的环境影响评价[J]. 曹殿显,张莉红.  化工科技市场. 2009(02)
[5]废酸液的资源化处理技术[J]. 陈文松,宁寻安,白晓燕.  工业水处理. 2008(03)
[6]钢材盐酸酸洗废液资源化处理的研究[J]. 张孟民,石洁.  环境科学与技术. 2006(07)
[7]钢铁酸洗废水处理与回收利用[J]. 黄万抚,何善媛.  冶金丛刊. 2005(05)
[8]钢铁酸洗废液的资源化处理技术[J]. 隋洁,鲁毅强,石健.  工业用水与废水. 2003(03)
[9]钢材酸洗废水的综合利用[J]. 吴光红,储诚山.  工业用水与废水. 1999(03)

硕士论文
[1]芳磺酸化合物络合萃取研究[D]. 张奎.浙江大学 2014
[2]钢材盐酸酸洗废液资源化利用:盐酸再生回收与聚铁混凝剂制备[D]. 张荣臻.浙江大学 2014
[3]络合萃取羟基喹啉稀溶液的平衡特性研究[D]. 郭媛媛.河南大学 2013
[4]金属酸洗废液资源化处理技术研究[D]. 刘苗.浙江大学 2013
[5]多效膜蒸馏过程用于深度浓缩稀盐酸水溶液的研究[D]. 刘荣玲.天津大学 2012
[6]多效膜蒸馏过程用于稀硫酸水溶液的深度浓缩研究[D]. 李晓君.天津大学 2012
[7]三烷基胺络合萃取吡啶甲酸的平衡研究[D]. 于飞.河南大学 2011
[8]气浮络合萃取在两性官能团化合物分离富集中的应用及分离机制初探[D]. 于宏斌.北京化工大学 2011
[9]络合萃取法及离子交换法处理二甲胺废水的研究[D]. 耿军.合肥工业大学 2009
[10]醋酸稀溶液的萃取动力学研究[D]. 贾美欣.山东科技大学 2008



本文编号:310557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yjlw/310557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261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