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间包等离子加热的物理模拟
发布时间:2021-05-19 22:05
为了提高实际生产中中间包等离子加热热效率,改善中间包内钢液流动状态,本文根据某钢厂中间包原型,通过物理模拟对比研究了有无等离子加热和不同等离子加热位置下中间包内温度场和流场的变化情况.研究结果表明,在无等离子加热条件下,中间包内死区比例较高,达到了36%,死区主要集中在中间包挡墙外侧上部区域;当加热位置位于挡墙外侧时,中间包内死区比例与不加热时相差不大,靠近加热位置处的温度急剧上升,挡墙内外两侧的温度差较大,中间包内整体温度分布不均匀;加热位置位于挡墙内侧时,中间包死区比例明显降低,达到29.2%,平均停留时间约增加57 s,出水口温度明显上升(约7℃),中间包内温度分布更均匀.
【文章来源】:工程科学学报. 2020,42(S1)北大核心EICSCD
【文章页数】:8 页
【文章目录】:
1 实验
1.1 实验原理
1.2 实验设备
1.3 实验方案
2 实验结果与分析
2.1 RTD曲线分析
2.2 流场分布
2.3 温度场分布
3 结论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双流板坯中间包流场优化的物理模拟研究[J]. 刘崇林,崔衡,李源源,邓深,安航航. 冶金设备. 2019(03)
[2]四流中间包控流装置优化物理模拟[J]. 杨树峰,吴金强,李京社,汪易航,李静远. 中国冶金. 2019(04)
[3]感应加热技术在连铸中间包上的应用[J]. 徐靖驰,蹇华,聂高升,陈学军. 冶金设备. 2018(06)
[4]中间罐等离子加热技术在青岛特钢的应用[J]. 蒋军,路海波,李勤勇,王斌,李永康. 连铸. 2018(02)
[5]通道式感应加热7流中间包流场的物理模拟[J]. 吴光辉,唐海燕,肖红,姚海英,张家泉. 钢铁. 2017(11)
[6]连铸中间包热损失影响因素的数值分析[J]. 杜亚伟,杜海明,杜玉兰,单强,苏彬. 河南冶金. 2017(04)
[7]侧壁式感应加热中间包磁/热/流耦合模拟[J]. 李阳,李亮,陈圆圆,邓安元. 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7(07)
[8]连铸中间包等离子加热技术综述[J]. 田建英,张雪良,李京社,王学柱,王存. 宽厚板. 2017(02)
[9]等离子中间罐加热技术在连铸过程中的应用[J]. 佐祥均,阎建武,罗利华,韩志伟. 钢铁技术. 2016(01)
[10]Fluid Flow and Heat Transfer in a Continuous Casting Tundish With the Channel Type Induction Heating[J]. WANG Qiang,WANG Fang,WANG Bo,LIU Zhong-qiu,LI Bao-kuan. Journal of Iron and Steel Research(International). 2012(S2)
本文编号:3196517
【文章来源】:工程科学学报. 2020,42(S1)北大核心EICSCD
【文章页数】:8 页
【文章目录】:
1 实验
1.1 实验原理
1.2 实验设备
1.3 实验方案
2 实验结果与分析
2.1 RTD曲线分析
2.2 流场分布
2.3 温度场分布
3 结论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双流板坯中间包流场优化的物理模拟研究[J]. 刘崇林,崔衡,李源源,邓深,安航航. 冶金设备. 2019(03)
[2]四流中间包控流装置优化物理模拟[J]. 杨树峰,吴金强,李京社,汪易航,李静远. 中国冶金. 2019(04)
[3]感应加热技术在连铸中间包上的应用[J]. 徐靖驰,蹇华,聂高升,陈学军. 冶金设备. 2018(06)
[4]中间罐等离子加热技术在青岛特钢的应用[J]. 蒋军,路海波,李勤勇,王斌,李永康. 连铸. 2018(02)
[5]通道式感应加热7流中间包流场的物理模拟[J]. 吴光辉,唐海燕,肖红,姚海英,张家泉. 钢铁. 2017(11)
[6]连铸中间包热损失影响因素的数值分析[J]. 杜亚伟,杜海明,杜玉兰,单强,苏彬. 河南冶金. 2017(04)
[7]侧壁式感应加热中间包磁/热/流耦合模拟[J]. 李阳,李亮,陈圆圆,邓安元. 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7(07)
[8]连铸中间包等离子加热技术综述[J]. 田建英,张雪良,李京社,王学柱,王存. 宽厚板. 2017(02)
[9]等离子中间罐加热技术在连铸过程中的应用[J]. 佐祥均,阎建武,罗利华,韩志伟. 钢铁技术. 2016(01)
[10]Fluid Flow and Heat Transfer in a Continuous Casting Tundish With the Channel Type Induction Heating[J]. WANG Qiang,WANG Fang,WANG Bo,LIU Zhong-qiu,LI Bao-kuan. Journal of Iron and Steel Research(International). 2012(S2)
本文编号:319651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yjlw/31965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