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沉积法从碘化浸出液中回收金实验研究
发布时间:2021-06-23 14:06
碘化浸出液的处理是碘化浸金工艺的后续部分,包括金的回收、碘和碘液的回收与循环利用。目前,相关理论研究和处理工艺尚未成熟,若能得出最佳处理方案,可促使碘化法浸金实现工业化应用。本研究采用电沉积法处理碘化浸出液。研究内容为:(1)确定电沉积金电解槽的最佳参数;(2)采用单因素试验和响应面优化确定最佳电沉积金工艺条件,进行电沉积金动力学模型分析,并测定反应前后的浸出液成分含量,探讨浸出液成分对金沉积效果的影响;(3)针对阳极碘回收和碘液循环利用进行研究,得出最佳处理方案。主要结论如下:(1)通过单因素试验考察离子交换膜种类、阴极材料、阳极材料和两极板间距离对金沉积效果的影响,得出采用阴离子交换膜、石墨板作阳极、钛板作阴极,两极板间距离60 mm,电解2 h后,金沉积率和电流效率分别为95.04%和5.12%;(2)通过配制的Au-I2-KI溶液作阴极液进行电沉积金实验,得出当阴极液金起始浓度20 mg·L-1,阳极液碘质量分数0.6%,阳极液n(I2):n(I-)1:8,槽电压12 V,初始pH值3~8,电解时间2 h时,金沉积效果最佳,金沉积率可达96.25%。再进行实际碘化浸出液电沉积金...
【文章来源】:黑龙江科技大学黑龙江省
【文章页数】:85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Au-H2O体系在25℃时的V-pH图
1绪论3其中,图中两条虚线之间为水稳定区域,上限和下限对应的方程分别为:OH2e4H4O22(1-4)2OPlg0148.0pH0591.0229.1V-2OH2→e2OH2(1-5)2HVPlg0295.0pH0591.0由图1-1可以看出,四条直线均在水稳定区域上限的上方,说明Au、Au3+、AuO2及Au(OH)3不能稳定的存在于水溶液中。因此,若能使金稳定的存在于水溶液中,必须借助氧化剂和络合剂与金离子进行络合形成稳定的络合物[14],主要反应方程式为:-2-3-IAu2IuAI2(1-6)公式(1-6)中,I-是络合剂,I3-是氧化剂。从标准电极电位方面考虑,金的标准电极电位很高[17],I3-不能直接将Au氧化为Au+,但是可以通过降低金的离子活度,进而降低金的氧化电位,使得金可以溶于碘化物溶液,实现氧化浸出金的目的。关于碘化浸金过程中形成的络合物稳定性方面,Marun等[18]人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绘制了25℃时的Au-I-H2O体系的V-pH图,如图1-2所示。图1-2Au-I2-H2O体系在25℃时的V-pH图Fig.1-2V-pHdiagramofAu-I2-H2Osystemat25℃从图1-2可以看出,金形成的AuI4-和AuI2-两种络合物都能稳定的存在于水
硕士学位论文14技术路线:图1-3技术路线Fig.1-3Technicalroute碘化浸金是非氰化浸金技术的一种,具有浸出速率快、浸出效果好、适应于处理各种嵌布形式的伴生金矿石、浸出剂绿色无毒、形成的配合物稳定性好等优点。本研究采用电沉积法从碘化浸出液中回收金,据已有研究表明:该方法具有实验材料便于获娶反应所需条件与环境易满足、使用药剂种类少、操作步骤与实验流程简便、潜在经济效益大、反应选择性好、金沉积效果好、废液中有用物质可实现回收利用等优点[14,54]。本课题的研究目的是针对碘化浸出液的回收进行系统研究,通过考察离子交换膜种类、阳极材料、阴极材料和两极板间距离确定电解槽的最佳电解参数,使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响应面法优化碘化浸出液中碘的回收工艺[J]. 康华,王会平,李桂春,徐德永,孟齐. 黑龙江科技大学学报. 2020(02)
[2]电解槽参数对碘化浸出液中金沉积效果的影响[J]. 李桂春,孟齐,康华. 应用化工. 2020(02)
[3]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火焰吸收法测定矿样中锌含量不稳定因素研究[J]. 卢嘉,张迪,何晓,薛永娜. 有色矿冶. 2019(05)
[4]碘化浸出液电沉积金的实验研究[J]. 李桂春,孟齐,康华,徐德勇,王会平. 黑龙江科技大学学报. 2019(05)
[5]硫脲改性活性炭及吸附金性能研究[J]. 郑继明,梁淑媚,熊泽威,朱杰,李义兵,肖超. 功能材料. 2019(04)
[6]电沉积法从含金浸出液中回收金研究进展[J]. 孟齐,李桂春,申北臣,王会平,康华. 应用化工. 2019(04)
[7]化学反应速率与平衡实验中碘的回收[J]. 王晓琴,张潇,俞英,俞欣. 大学化学. 2018(12)
[8]硫代硫酸盐浸金体系中活性炭表面Zeta电位研究[J]. 余洪,蔡祥,陈聪,高王杰,张鹏飞,张汉泉. 矿冶工程. 2018(06)
[9]用离子交换法去除含钪溶液中的杂质(英文)[J]. 彭桢,李青刚,李兆洋,张贵清,曹佐英,关文娟.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2018(12)
[10]碘化法提金工艺中碘及碘离子连续测定研究[J]. 谢燕红. 中国无机分析化学. 2018(03)
博士论文
[1]基于离子液体体系的电化学行为研究[D]. 付超鹏.湖南大学 2011
硕士论文
[1]新型萃取剂萃取电子垃圾中贵金属的技术研究[D]. 陈胜.东南大学 2016
[2]碘化法浸取金的研究[D]. 庞朝霞.华东理工大学 2012
[3]碘化法从废弃印刷线路板中提取金的研究[D]. 徐渠.东华大学 2009
[4]电沉积法从含金废液中回收金的试验研究[D]. 刘书敏.广东工业大学 2008
本文编号:3245076
【文章来源】:黑龙江科技大学黑龙江省
【文章页数】:85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Au-H2O体系在25℃时的V-pH图
1绪论3其中,图中两条虚线之间为水稳定区域,上限和下限对应的方程分别为:OH2e4H4O22(1-4)2OPlg0148.0pH0591.0229.1V-2OH2→e2OH2(1-5)2HVPlg0295.0pH0591.0由图1-1可以看出,四条直线均在水稳定区域上限的上方,说明Au、Au3+、AuO2及Au(OH)3不能稳定的存在于水溶液中。因此,若能使金稳定的存在于水溶液中,必须借助氧化剂和络合剂与金离子进行络合形成稳定的络合物[14],主要反应方程式为:-2-3-IAu2IuAI2(1-6)公式(1-6)中,I-是络合剂,I3-是氧化剂。从标准电极电位方面考虑,金的标准电极电位很高[17],I3-不能直接将Au氧化为Au+,但是可以通过降低金的离子活度,进而降低金的氧化电位,使得金可以溶于碘化物溶液,实现氧化浸出金的目的。关于碘化浸金过程中形成的络合物稳定性方面,Marun等[18]人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绘制了25℃时的Au-I-H2O体系的V-pH图,如图1-2所示。图1-2Au-I2-H2O体系在25℃时的V-pH图Fig.1-2V-pHdiagramofAu-I2-H2Osystemat25℃从图1-2可以看出,金形成的AuI4-和AuI2-两种络合物都能稳定的存在于水
硕士学位论文14技术路线:图1-3技术路线Fig.1-3Technicalroute碘化浸金是非氰化浸金技术的一种,具有浸出速率快、浸出效果好、适应于处理各种嵌布形式的伴生金矿石、浸出剂绿色无毒、形成的配合物稳定性好等优点。本研究采用电沉积法从碘化浸出液中回收金,据已有研究表明:该方法具有实验材料便于获娶反应所需条件与环境易满足、使用药剂种类少、操作步骤与实验流程简便、潜在经济效益大、反应选择性好、金沉积效果好、废液中有用物质可实现回收利用等优点[14,54]。本课题的研究目的是针对碘化浸出液的回收进行系统研究,通过考察离子交换膜种类、阳极材料、阴极材料和两极板间距离确定电解槽的最佳电解参数,使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响应面法优化碘化浸出液中碘的回收工艺[J]. 康华,王会平,李桂春,徐德永,孟齐. 黑龙江科技大学学报. 2020(02)
[2]电解槽参数对碘化浸出液中金沉积效果的影响[J]. 李桂春,孟齐,康华. 应用化工. 2020(02)
[3]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火焰吸收法测定矿样中锌含量不稳定因素研究[J]. 卢嘉,张迪,何晓,薛永娜. 有色矿冶. 2019(05)
[4]碘化浸出液电沉积金的实验研究[J]. 李桂春,孟齐,康华,徐德勇,王会平. 黑龙江科技大学学报. 2019(05)
[5]硫脲改性活性炭及吸附金性能研究[J]. 郑继明,梁淑媚,熊泽威,朱杰,李义兵,肖超. 功能材料. 2019(04)
[6]电沉积法从含金浸出液中回收金研究进展[J]. 孟齐,李桂春,申北臣,王会平,康华. 应用化工. 2019(04)
[7]化学反应速率与平衡实验中碘的回收[J]. 王晓琴,张潇,俞英,俞欣. 大学化学. 2018(12)
[8]硫代硫酸盐浸金体系中活性炭表面Zeta电位研究[J]. 余洪,蔡祥,陈聪,高王杰,张鹏飞,张汉泉. 矿冶工程. 2018(06)
[9]用离子交换法去除含钪溶液中的杂质(英文)[J]. 彭桢,李青刚,李兆洋,张贵清,曹佐英,关文娟.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2018(12)
[10]碘化法提金工艺中碘及碘离子连续测定研究[J]. 谢燕红. 中国无机分析化学. 2018(03)
博士论文
[1]基于离子液体体系的电化学行为研究[D]. 付超鹏.湖南大学 2011
硕士论文
[1]新型萃取剂萃取电子垃圾中贵金属的技术研究[D]. 陈胜.东南大学 2016
[2]碘化法浸取金的研究[D]. 庞朝霞.华东理工大学 2012
[3]碘化法从废弃印刷线路板中提取金的研究[D]. 徐渠.东华大学 2009
[4]电沉积法从含金废液中回收金的试验研究[D]. 刘书敏.广东工业大学 2008
本文编号:324507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yjlw/32450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