硫铁矿—木炭湿法浸出高铁氧化锰矿的研究
发布时间:2021-10-05 02:53
针对两矿法浸出高铁氧化锰矿存在生成大量单质硫并覆盖在矿物颗粒表面,降低了反应速率的问题,研究采用在浸出过程中添加木炭粉的方法吸附单质硫以改善浸出效果。考察了木炭粉添加量、硫铁矿用量、硫酸浓度、浸出温度和浸出时间对高铁氧化锰矿中锰浸出率的影响。在高铁氧化锰矿用量10.0g、硫铁矿用量5.0g、木炭粉添加量0.1g、硫酸浓度1.36mol/L、浸出温度70℃和浸出时间4h的条件下,锰浸出率达到96.7%。
【文章来源】:有色金属(冶炼部分). 2020,(05)北大核心
【文章页数】:5 页
【部分图文】:
高铁氧化锰矿(a)和浸出残渣(b)的XRD谱
在硫铁矿用量5.0g、硫酸浓度1.13mol?L、浸出温度60℃和浸出时间4h的条件下,木炭粉加入量对锰浸出率的影响见图2。可以看出,浸出时加入适量木炭粉,锰浸出率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但当木炭粉的加入量超过0.1g后效果不明显。故木炭粉加入量选择0.1g比较合适。图3是木炭粉添加量为0.1g与不添加木炭粉的浸出效果对比,其他试验条件保持不变。从图3可以看出,在相同的浸出条件下,随浸出时间的延长,添加木炭粉与未加木炭粉的锰浸出率的差异逐渐加大,这是由于生成单质S0的数量随浸出时间的延长而增加。添加木炭粉可有效减少S0对浸出过程的影响,从而提高锰浸出率。
图3是木炭粉添加量为0.1g与不添加木炭粉的浸出效果对比,其他试验条件保持不变。从图3可以看出,在相同的浸出条件下,随浸出时间的延长,添加木炭粉与未加木炭粉的锰浸出率的差异逐渐加大,这是由于生成单质S0的数量随浸出时间的延长而增加。添加木炭粉可有效减少S0对浸出过程的影响,从而提高锰浸出率。2.2 浸出温度对锰浸出率的影响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蔗髓预处理选择性还原浸出高铁氧化锰矿[J]. 崔静贤,石崇毅,李海滨,粟海锋. 有色金属(冶炼部分). 2019(10)
[2]低品位软锰矿还原技术研究进展[J]. 李康强,李鑫培,和飞,陈菓,陈晋. 矿冶. 2019(03)
[3]黄铵铁矾法除铁同时浸出碳酸锰矿的研究[J]. 唐明洁,黄炳行,明宪权,任红杰,粟海锋. 有色金属(冶炼部分). 2018(06)
[4]境外锰矿资源分布现状与中资企业勘查开发建议[J]. 刘陟娜,张新元,许虹,王秋舒,陈梅. 中国矿业. 2015(08)
[5]混生锰矿的直接酸浸法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 程晨,粟海锋,王雨红,金生龙,雷作敏. 有色金属(冶炼部分). 2014(06)
[6]两矿法浸出软锰矿时元素硫的生成及其对浸出过程的影响[J]. 袁明亮,梅贤功,邱冠周,王淀佐. 化工冶金. 1998(02)
本文编号:3418856
【文章来源】:有色金属(冶炼部分). 2020,(05)北大核心
【文章页数】:5 页
【部分图文】:
高铁氧化锰矿(a)和浸出残渣(b)的XRD谱
在硫铁矿用量5.0g、硫酸浓度1.13mol?L、浸出温度60℃和浸出时间4h的条件下,木炭粉加入量对锰浸出率的影响见图2。可以看出,浸出时加入适量木炭粉,锰浸出率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但当木炭粉的加入量超过0.1g后效果不明显。故木炭粉加入量选择0.1g比较合适。图3是木炭粉添加量为0.1g与不添加木炭粉的浸出效果对比,其他试验条件保持不变。从图3可以看出,在相同的浸出条件下,随浸出时间的延长,添加木炭粉与未加木炭粉的锰浸出率的差异逐渐加大,这是由于生成单质S0的数量随浸出时间的延长而增加。添加木炭粉可有效减少S0对浸出过程的影响,从而提高锰浸出率。
图3是木炭粉添加量为0.1g与不添加木炭粉的浸出效果对比,其他试验条件保持不变。从图3可以看出,在相同的浸出条件下,随浸出时间的延长,添加木炭粉与未加木炭粉的锰浸出率的差异逐渐加大,这是由于生成单质S0的数量随浸出时间的延长而增加。添加木炭粉可有效减少S0对浸出过程的影响,从而提高锰浸出率。2.2 浸出温度对锰浸出率的影响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蔗髓预处理选择性还原浸出高铁氧化锰矿[J]. 崔静贤,石崇毅,李海滨,粟海锋. 有色金属(冶炼部分). 2019(10)
[2]低品位软锰矿还原技术研究进展[J]. 李康强,李鑫培,和飞,陈菓,陈晋. 矿冶. 2019(03)
[3]黄铵铁矾法除铁同时浸出碳酸锰矿的研究[J]. 唐明洁,黄炳行,明宪权,任红杰,粟海锋. 有色金属(冶炼部分). 2018(06)
[4]境外锰矿资源分布现状与中资企业勘查开发建议[J]. 刘陟娜,张新元,许虹,王秋舒,陈梅. 中国矿业. 2015(08)
[5]混生锰矿的直接酸浸法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 程晨,粟海锋,王雨红,金生龙,雷作敏. 有色金属(冶炼部分). 2014(06)
[6]两矿法浸出软锰矿时元素硫的生成及其对浸出过程的影响[J]. 袁明亮,梅贤功,邱冠周,王淀佐. 化工冶金. 1998(02)
本文编号:341885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yjlw/34188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