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理工论文 > 冶金论文 >

复杂金矿焙烧—酸浸—氟盐预处理—氰化工艺研究

发布时间:2022-04-18 20:03
  本文开展了焙烧-酸浸分铜-氟盐预处理-氰化工艺处理复杂金精矿的研究,利用酸性氟盐体系破坏在焙烧过程中产生的含银致密包裹物,提高银的浸出率。金精矿焙烧热力学计算结果表明,当焙烧温度超过773 K时,金属氧化物可转化为MeO·Fe2O3、MeO·SiO2等物质,从而可能对金、银形成包裹;添加氢氧化钠共同焙烧时,有利于Na2O·Fe2O3、Na2O·SiO2的生成,从而可以降低铁酸盐和硅酸盐生成趋势,避免这些物质对金、银的包裹作用。焙烧工艺实验结果表明,焙烧气氛对氰化浸出金和银的影响最为显著,其次为添加剂NaOH用量。实验得出的金精矿较优焙烧条件为:富氧气氛,添加剂NaOH用量为6 g(每100 g金精矿),焙烧温度903 K,焙烧时间3 h。在此最优条件下,金、银、铜浸出率分别可达95.92%、57.57%、92.57%。通过硫酸浸出工艺,可将焙砂中的铜完全浸出,并将金、银进一步富集于渣中,实现铜与金、银的分离。实验... 

【文章页数】:73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复杂金矿焙烧—酸浸—氟盐预处理—氰化工艺研究


焙烧化学反应(3-1)~(3-9)的△rGm*-T图

化学反应,热力学


图 3.1 焙烧化学反应(3-1)~(3-9)的△rGm*-T 图1可知,在温度为773 K~973 K的条件下,化学反应(3-1)~明在给定温度条件下这九个反应在热力学上是自动过Gm*-T 直线的斜率均大于零,意味着这九个反应的热力学不断降低,反应生成物的稳定性不断下降。比较△rGm*-和交叉关系可知,复杂金矿在 773 K~973 K 的高温焙烧时:Fe3O4> Fe2O3> FeO> ZnO> Ag> PbO> CuO> AgO,其,Fe3O4与 Fe2O3的稳定性大致相当。从热力学角度分析烧过程中生成 Ag 的可能性比生成 AgO 的可能性更大同时生成 Fe3O4或者 Fe2O3,最终产物中以哪种铁氧化烧过程和焙烧产物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分析来确定。

化学反应,焙烧热,交叉关系,反应生成物


第三章 焙烧热力学及焙烧实验研究零,说明在给定温度条件下这五个反应在热力学上是自同时各反应△rGm*-T 直线的斜率均大于零,意味着这五个随着温度升高不断降低,反应生成物的稳定性不断下线的位置高低和交叉关系可知,当焙烧温度为 773 K~97定性顺序为 ZnSO4> CuSO4>Ag2SO4> Fe2(SO4)3。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增氧条件下的碱性硫脲浸金实验[J]. 白安平,宋永胜,李文娟,屈伟.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2017(11)
[2]硫代硫酸盐浸银过程中氧化剂的作用机理分析[J]. 蒋培军,崔毅琦,谢贤,何建,姚孟齐.  矿产保护与利用. 2017(05)
[3]某含锑复杂金矿选矿试验研究[J]. 孙言鹏,叶树峰.  有色金属(选矿部分). 2017(02)
[4]用硫氰酸盐从硫酸烧渣中浸出金银试验研究[J]. 杨书怀.  湿法冶金. 2017(01)
[5]高砷含金硫精矿微波焙烧—硫代硫酸盐浸出试验研究[J]. 李峰,杨雨山,丁德馨,胡南,喻清.  南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6(03)
[6]碳质银精矿富氧-氯化焙烧试验研究[J]. 王菊,郭嘉鹏,张越,张灵芝,关国军,杨凤萍.  黄金. 2016(08)
[7]难处理金矿预处理及强化氰化技术研究现状及进展[J]. 马方通,高利坤,董方,陈龙.  黄金. 2016(04)
[8]含银难处理金精矿焙烧过程添加剂的研究及应用[J]. 衷水平.  有色金属(冶炼部分). 2016(01)
[9]焙烧氰化冶炼系统银浸出试验研究[J]. 张新振.  中国有色冶金. 2015(03)
[10]硫氰酸盐—双氧水体系回收废电路板中的金[J]. 王治科,郭翔,叶存玲.  有色金属(冶炼部分). 2015(01)

硕士论文
[1]贵州某铜尾矿铜金回收浮选试验研究[D]. 王梓.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2015
[2]某高硫金精矿选冶试验研究[D]. 李红球.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5
[3]多金属复杂金精矿综合回收金银铜工艺研究[D]. 曾斌.江西理工大学 2014
[4]难处理金精矿3YL氯化法浸出工艺及其动力学研究[D]. 耿丽婵.吉林大学 2014
[5]低品位银精矿预氧化浸出试验研究[D]. 赵学付.江西理工大学 2011
[6]硫氰酸盐溶液从难处理复杂硫化金精矿中氧压浸金研究[D]. 郭欢.中南大学 2011



本文编号:364630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yjlw/364630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5e1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