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碱农田全年候土壤活性和惰性有机碳变化及其微生物作用研究
【图文】:
地处松嫩平原南侧,科尔沁草原东部,包括白城、松原两个地级市,其下共下辖 10 个行政区[251](图2-1),其中松原市下辖宁江区、前郭县、长岭县、乾安县、扶余市,白城市下辖洮北区、镇赉县、通榆县、洮南市、大安市。图 2-1 吉林西部地理位置图[8]2.1.2 气候条件吉林西部属于典型的半干旱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252],春季降雨较少,升温较快,蒸发量大,,4、5 月份蒸发量几乎达到全年蒸发量的一半;夏季温度也是全年最高(图 2-2),6 至 8 月份降雨量超过全年降雨量的一半(图 2-3)。秋季天气晴朗,昼夜温差较大,持续时间短暂。冬季寒冷漫长,降雪较多,空气干燥。
图 2-4 吉林西部地貌图[253]2.1.4 土壤类型与主要粮食面积从图 2-5 可以看出,吉林西部的主要土壤类型为黑土、黑钙土、淡黑钙土、盐土、碱土等。黑土主要分布于东部,腐殖质含量较高,多为肥沃农田。黑钙土和淡黑钙土主要分布在中部地区,土壤有机质相对较多。盐碱土主要位于西部地区,沙丘绵延,地势较低处常有盐碱泡沼出现,周围分布碱化草甸土或盐土,表土层下存在暗碱层。
【学位授予单位】:吉林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S151.9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邹雨坤;张静妮;杨殿林;陈秀蓉;张天瑞;赵建宁;赵帅;;不同利用方式下羊草草原土壤生态系统微生物群落结构的PLFA分析[J];草业学报;2011年04期
2 ZHANG Chao;LIU Guo-bin;XUE Sha;XIAO Lie;;Effect of Different Vegetation Types on the Rhizosphere Soil Microbial Community Structure in the Loess Plateau of China[J];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2013年11期
3 毕明丽;宇万太;姜子绍;马强;张璐;徐永刚;;利用PLFA方法研究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潮棕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J];中国农业科学;2010年09期
4 ;Microbial Community Structure and Enzyme Activities in a Sequence of Copper-Polluted Soils[J];Pedosphere;2011年02期
5 ;Soil Microbial Community Structure in Diverse Land Use Systems:A Comparative Study Using Biolog,DGGE,and PLFA Analyses[J];Pedosphere;2008年05期
6 闫浩;黄懿梅;蒋跃利;赵彤;;宁南山区两种灌木林土壤矿化过程中PLFA指纹季节变化特征[J];环境科学学报;2014年08期
7 徐幼平;蔡新忠;祝小祥;;水旱作物轮作田块土壤中微生物群落结构的PLFA法比较分析[J];浙江农业学报;2013年05期
8 ;Phospholipid Fatty Acid Profiles of Chinese Red Soils with Varying Fertility Levels and Land Use Histories[J];Pedosphere;2001年02期
9 白震;张旭东;何红波;闫颖;侯松嵋;陈盈;解宏图;;长期氮肥施用对农田黑土NLFA与PLFA特性的影响[J];土壤学报;2007年04期
10 吴则焰;林文雄;陈志芳;刘金福;方长旬;张志兴;吴林坤;陈婷;;武夷山不同海拔植被带土壤微生物PLFA分析[J];林业科学;2014年0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顾挺;戴沈艳;钟文辉;申卫收;;长期施肥对种玉米红壤微生物PLFA特性和酶活性的影响[A];第五次全国土壤生物和生物化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2 薛凯;齐鸿雁;张洪勋;;应用PLFA方法比较分析我国农田土壤的微生物群落结构信息[A];生态学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中国生态学会第七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论文摘要荟萃[C];2004年
3 顾海萍;汪海珍;吴建军;徐建明;;PLFA方法应用于土壤中大肠杆菌O157:H7鉴定的研究[A];面向未来的土壤科学(中册)——中国土壤学会第十二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九届海峡两岸土壤肥料学术交流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4 ;The Responses of Soil Microbial Community to Abiotic Stress Imposed by Excess Copper[A];江苏省遗传学会第八届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5 李龙波;刘丛强;涂成龙;刘文景;刘宝剑;崔丽峰;灌瑾;;喀斯特地区典型土壤剖面(黄壤、石灰土)土壤水溶性有机碳分布特征[A];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13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6 李永山;范巧兰;陈耕;陈萍;;利用PLFA方法研究转Bt基因棉花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变化的影响[A];中国棉花学会2007年年会论文汇编[C];2007年
7 李世朋;;土壤中钙、铁/铝结合的有机碳变异规律性的初步研究[A];第八届全国青年土壤暨第三届全国青年植物营养与肥料科学工作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2年
8 李兴;李松筠;夏巧玲;董骥;;矿物岩石中有机碳、总碳电导测定法[A];中国地质科学院矿床地质研究所文集(22)[C];1989年
9 张志明;;长效碳酸氢铵增加植物体有机碳固定的研究[A];第三届全国绿色环保肥料新技术、新产品交流会论文集[C];2003年
10 薛凯;罗海峰;齐鸿雁;张洪勋;;用磷脂脂肪酸(PLFA)技术分析汞对黑壤微生物群落的影响[A];微生物生态学研究进展——第五届微生物生态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张豪;盐碱农田全年候土壤活性和惰性有机碳变化及其微生物作用研究[D];吉林大学;2017年
2 李栋;长江口—东海内陆架沉积有机碳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及生态环境演变历史的重建[D];中国海洋大学;2015年
3 吴愉萍;基于磷脂脂肪酸(PLFA)分析技术的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多样性的研究[D];浙江大学;2009年
4 张国盛;耕种方式对农田表层土壤结构及有机碳影响的研究[D];甘肃农业大学;2004年
5 吴华勇;土壤活性颗粒对细菌吸附及活性影响的机制[D];华中农业大学;201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海燕;基于PLFA技术林地土壤微生物结构多样性分析[D];北京林业大学;2016年
2 张红霞;PLFA对清香大曲微生物群落结构分析及产酯酵母的筛选应用研究[D];山西师范大学;2016年
3 张炳学;黄土区不同年限典型人工植被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多样性分析[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7年
4 李范;磷脂脂肪酸(PLFA)鉴定系统的功能拓展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4年
5 郑智;水分、pH和秸秆对滨海盐土微生物多样性和PLFA组成影响[D];浙江农林大学;2014年
6 刘叶;泥滩环境下芦苇有机碳降解的模拟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5年
7 段茂庆;抬田措施对水稻土有机碳和养分的含量影响及评价[D];南昌工程学院;2016年
8 丁薇;高原湖泊陆源有机碳的输入及其碳同位素特征研究[D];贵州大学;2016年
9 李晓莎;秸秆还田和耕作方式对夏玉米田土壤微生物特性和有机碳组分的影响[D];山东农业大学;2016年
10 赵晨英;乳山湾近海与黄渤海溶解氧、有机碳、氮和磷的循环与收支的关键过程研究[D];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2017年
本文编号:261683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zrdllw/26168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