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艾比湖流域抛物线沙丘发育与演变
发布时间:2020-04-12 10:04
【摘要】:抛物线沙丘是一种发育在土壤、水分、植被条件较好的内陆荒漠地区以及沿海地带的固定半固定沙丘地貌类型。抛物线沙丘的研究在风沙地貌学、土地荒漠化监测与评价、区域环境演变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以新疆艾比湖流域典型的抛物线沙丘为研究对象,以风沙地貌学、风沙物理学、植物生态学和沉积学等学科理论为指导,在研究区东南梭梭林荒漠运用“3S”及RTK技术实测了22个抛物线沙丘的形态参数;在各类沙丘表层共采集220个沉积物样品,沙丘间地表层共采集110个沉积物样品;分析了研究区6个气象站7年的风况数据;进行了沙丘沙源特征的实验及沙丘发育的风动力机制探讨,旨在阐明艾比湖流域抛物线沙丘的发育及演变过程。经过综合分析,本文主要结论如下: 艾比湖流域的风沙地貌可划分为风积地貌和风蚀地貌两大类,风积地貌以灌丛沙堆和抛物线沙丘最为典型。本文按照抛物线沙丘的形态复杂程度及空间组合状况,将艾比湖流域抛物线沙丘分为半环形、V状抛物线、U状抛物线、钩形及复合型等五种类型。研究区抛物线沙丘呈集中分布,半环形、V状抛物线、U状抛物线沙丘主要分布在流域东南部、312国道以南的梭梭沙地,而钩形抛物线沙丘则主要分布在流域中部偏东、312国道以北的灌丛沙地,复合型抛物线沙丘在两地均有少量分布。 艾比湖流域的抛物线沙丘形态呈现向西北方向开口的抛物线形状,走向为西北-东南方向。抛物线沙丘的弧顶沙粱西北坡长、平缓凹进,西南坡短、陡,且呈弧线凸出,俯视平面图呈抛物线状。在所测量的抛物线沙丘中,沙丘相对高度介于2.1-15.48m,两个翼角长度约45.7-290.5m不等,两翼之间宽度介于54-162m,中轴线长度介于56.59-330.35m,沙丘长宽比介于0.8-2.11之间。 艾比湖流域的起沙风以NW和NNW风向为主,NW风向频率占年起沙风频率的54.98%,NNW风向频率占年起沙风频率的18.31%。艾比湖流域年合成输沙势介于679.88-1203.38VU,属于高风能环境;方向变率指数在研究时段内均大于0.9,为单峰风况特点;合成输沙方向为126.15°,介于ESE-SE之间。流域内输沙势强度存在较大的空间差异,阿拉山口为输沙势的高值点。因流域地形和地貌的特点,阿拉山口的强劲风力是流域风沙地貌形成的主要动力原因。 艾比湖流域下伏物质主要为第四纪的松散沉积物及湖相沉积物。经流水作用及风力的再次改造及搬运,为抛物线沙丘发育提供了丰富的沙源物质。在沙源物质的组成中还包括山区的岩石经流水及风力风化后由冰川和河流输送到山前平原带,因此流域内抛物线沙丘的沙源物质颗粒含有细砾成分。艾比湖流域抛物线沙丘表面沉积物粒径在0.399um-2116.54um之间,不同地貌部位沉积物的粒级、平均粒径、分选系数、偏态及峰态呈现出有规律的变化。此系风沙流、沙丘形态、植被和沉积物综合作用的结果。 艾比湖流域形成抛物线沙丘的植物为以梭梭为建群种的梭梭群落。抛物线沙丘不同地貌部位梭梭覆盖度的差异较大。两翼间地的覆盖度最大,其次为两翼角,再次为丘顶,迎风坡的植被覆盖度最小。两翼角较大的植被盖度对翼角的固定作用是形成抛物线沙丘的关键。两翼间地的植被盖度与沙丘的高度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在0.01置信水平下相关系数为0.856。植被可削弱风沙活动的强度并减缓其对地表的风蚀;植被的存在可以拦截风沙流中的悬浮颗粒物,并形成沉降,从而引起沙丘形态发生变化。研究区梭梭的生长位置及长势对抛物线沙丘的形成和发育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研究区抛物线沙丘由风蚀洼地起源而来,可划分为以下五个发展演化阶段:风蚀洼地阶段、半环形沙丘阶段、初期抛物线形阶段、成熟抛物线形阶段、纵向沙垄阶段或者钩形沙丘----线形沙丘阶段。根据沙丘长宽比,可分为雏形期(0.4L/W0.8)、生长期(0.8L/W1)、成熟期(1L/W3)和衰退期(L/W3)。 抛物线沙丘的发育模式可归纳为两种。模式一:新月形沙丘----横向沙丘----抛物线沙丘----发夹形沙丘;模式二.风蚀洼地----弧形沙梁----抛物线沙丘---纵向沙垄或发夹形沙丘。而研究区抛物线沙丘是由风蚀洼地发育形成的沙丘类型,其模式可归纳为风蚀洼地----半环形沙丘----抛物线沙丘----纵向沙垄或者钩形沙丘----线形沙丘。成熟的抛物线沙丘可以转化为两种类型的沙丘,一种直接由抛物线形沙丘转化为纵向沙垄;一种则由抛物线形沙丘演化为钩形沙丘,逐步转化为线形沙丘。
【学位授予单位】:陕西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P931.3
本文编号:2624596
【学位授予单位】:陕西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P931.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小超;陈蜀江;李志忠;;基于GPS-RTK测量技术制作微地形高精度DEM的方法研究——以沙丘DEM生成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30期
2 杜会石;哈斯;吴霞;杨一;额日敦同拉嘎;;3S技术在抛物线沙丘形态特征研究中的应用[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11年05期
3 吴敬禄;新疆艾比湖全新世沉积特征及古环境演化[J];地理科学;1995年01期
4 韩致文;缑倩倩;杜鹤强;孙家欢;;新月形沙丘表面100cm高度内风沙流输沙量垂直分布函数分段拟合[J];地理科学;2012年07期
5 吴正,吴克刚;海南岛东北部海岸沙丘的沉积构造特征及其发育模式[J];地理学报;1987年02期
6 李志忠;武胜利;王晓峰;何牡丹;葛琳;穆赫塔尔;徐国强;;新疆和田河流域柽柳沙堆的生物地貌发育过程[J];地理学报;2007年05期
7 冯大军;倪晋仁;李振山;;风沙流中不同粒径组沙粒的输沙量垂向分布实验研究[J];地理学报;2007年11期
8 刘海江;柴慧霞;程维明;钟德才;周成虎;;基于遥感的中国北方风沙地貌类型分析[J];地理研究;2008年01期
9 董玉祥;马骏;黄德全;;河北昌黎黄金海岸横向沙脊表面的粒度分布模式[J];地理研究;2008年04期
10 哈斯;腾格里沙漠东南缘格状沙丘粒度特征与成因探讨[J];地理研究;1998年02期
,本文编号:262459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zrdllw/26245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