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理工论文 > 自然地理论文 >

不同森林更新方式初期土壤有机碳的流失

发布时间:2020-05-03 16:29
【摘要】:本研究采用径流小区原位观测,以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采伐迹地采用不同更新方式建立的人促更新幼林、杉木人工幼林及米槠人工幼林为研究对象,选择林地更新初期(2012年4月至2012年9月)研究分析林地中土壤有机碳的流失及有机碳流失的分配比例和影响因素,揭示中亚热带山区不同森林更新方式下土壤有机碳的流失差异,为探讨维持和提升森林土壤有机碳的途径提供理论依据。研究结果如下: (1)人促更新幼林的土壤有机碳流失总量、可溶性有机碳流失总量、泥沙有机碳流失总量分别为15.21kg·ha-1、2.76kg·ha-1和12.45kg·ha-1,其中杉木人工幼林及米槠人工幼林中的三者流失量均显著(P0.05)或极显著(P0.01)高于人促更新幼林,分别是人促更新幼林的7.04倍和7.61倍、3.21倍和3.72倍、7.89倍和8.47倍,说明人工造林林地中土壤有机碳的流失更加严重。 (2)三幼林地中碳流失分配趋势一致,泥沙有机碳所占比例最大,均值在60%以上;泥沙有机碳含量主要在3%.5%之间,但人促更新幼林的泥沙有机碳含量与杉木人工幼林及米槠人工幼林中的均差异显著(P0.05)。而径流可溶性有机碳含量在三幼林地中两两之间差异均不显著,三幼林中其均值都在9.50mg·l-1左右。 (3)土壤有机碳流失总量在人促更新幼林中与降雨量及径流量极显著正相关(P0.01),在两人工幼林中仅与泥沙总量极显著正相关(P0.01);三幼林地的可溶性有机碳流失总量均与径流量极显著正相关(P0.01);同时泥沙有机碳总量在人促更新幼林中与泥沙量相关程度最高(P0.01),在两人工幼林中则与径流量极显著正相关(P0.01)。说明森林更新初期水土流失直接造成土壤中有机碳的流失,但是不同森林更新方式下影响碳流失的主要因素存在差异。 (4)流失泥沙的碳分配研究发现:两人工幼林的泥沙中轻组碳所占比例及碳的粒径分配趋势基本一致,其中泥沙中轻组有机碳所占比例均值在17%左右;粒径分级采用干筛法,其中1.00-0.25mm粒径的泥沙含量最高,2.00-1.00mm的含量次之,0.02mm含量最小;同时,1.00-0.25mm粒级泥沙的碳流失贡献率最大。
【学位授予单位】:福建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S714.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胡云锋,王绍强,杨风亭;风蚀作用下的土壤碳库变化及在中国的初步估算[J];地理研究;2004年06期

2 陶于祥,潘根兴,孙玉华,滕永忠,韩富顺;土壤有机碳地球化学及其与岩溶作用的关系──以桂林丫吉村岩溶试验场为例[J];火山地质与矿产;1998年01期

3 李跃林;郎黎明;张云;林永标;韦强;;马占相思人工林土壤有机碳的异质性[J];山地学报;2007年02期

4 邱敬;高人;杨玉盛;尹云锋;马红亮;李又芳;;土壤黑碳的研究进展[J];亚热带资源与环境学报;2009年01期

5 王建林;欧阳华;王忠红;常天军;李鹏;沈振西;钟志明;;青藏高原高寒草原土壤活性有机碳的分布特征[J];地理学报;2009年07期

6 刘启明,朴河春,郭景恒,魏鲁明,余登利;应用δ~(13)C值探讨土壤中有机碳的迁移规律[J];地质地球化学;2001年01期

7 程先富,史学正,于东升,潘贤章;兴国县森林土壤有机碳库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J];地理研究;2004年02期

8 李跃林,胡成志,张云,文锦柱;几种人工林土壤碳储量研究[J];福建林业科技;2004年04期

9 杨丽霞;潘剑君;苑韶峰;;利用双指数模型预测中国不同森林带土壤有机碳矿化的动态变化(英文)[J];林业研究(英文版);2006年01期

10 ;土壤地理[J];中国地理与资源文摘;2007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胡乐宁;苏以荣;何寻阳;李扬;王嫒华;吴金水;;添加~(14)C标记的有机物质对喀斯特典型土壤有机碳积累与转化的影响[A];十一五农业环境研究回顾与展望——第四届全国农业环境科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2 常书娟;张英俊;;不同种植年限对紫花苜蓿草地土壤有机碳和全氮的影响[A];第八届博士生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0年

3 黄山;彭现宪;黄欠如;张卫建;;南方红壤稻作系统与旱作系统土壤有机碳及其组分的特征差异[A];2008中国作物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8年

4 李世朋;;土壤中钙、铁/铝结合的有机碳变异规律性的初步研究[A];第八届全国青年土壤暨第三届全国青年植物营养与肥料科学工作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2年

5 冯起;刘蔚;;中国沙地土壤有机碳及其对气候影响[A];科技、工程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中国科协第五届青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6 周莉;周广胜;;中国东北样带土壤有机碳对环境变化响应的研究[A];推进气象科技创新加快气象事业发展——中国气象学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4年

7 邱海源;黄志伟;王宪;;区域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有机碳的影响[A];第三届全国环境化学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5年

8 许信旺;潘根兴;;安徽省土壤有机碳空间差异及影响因素分析[A];中国地理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9 卢茜;唐英平;高人;尹云锋;马红亮;;温度和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壤有机碳矿化的影响[A];中国地理学会百年庆典学术论文摘要集[C];2009年

10 张明礼;杨浩;高明;杨九东;;利用~(137)Cs示踪技术与土壤化学物质研究滇池流域土壤侵蚀[A];中国地理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步宣;全球循环与土壤有机碳[N];中国矿业报;2010年

2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 李珍素;人为因素影响土壤有机碳含量[N];农资导报;2006年

3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 李珍素;人为因素影响土壤有机碳含量[N];农资导报;2006年

4 记者 齐芳 通讯员 廖琼;成熟森林土壤可持续积累有机碳[N];光明日报;2006年

5 特约通讯员 胡必强;施肥不当也会加速温室效应[N];江苏科技报;2007年

6 记者 李大庆;400岁森林能持续积累碳[N];科技日报;2006年

7 ;2006年度中国基础研究十大新闻简介[N];科技日报;2007年

8 记者 范建;耕作方式对土壤生态环境将有重要影响[N];科技日报;2005年

9 ;科技英才 科技儿女多奇志 连创佳绩报南粤[N];广东科技报;2007年

10 记者 郭姜宁;化肥对农业生态影响到底如何?[N];科技日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典友;区域湿地和农田土壤有机碳变化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1年

2 徐华君;中天山北坡土壤有机碳空间分布规律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0年

3 霍莉莉;沼泽湿地垦殖前后土壤有机碳垂直分布及其稳定性特征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2013年

4 邰继承;不同土地利用和起源农田土壤有机碳及其组分含量变化[D];南京农业大学;2012年

5 刘慧屿;辽宁省农田土壤有机碳动态变化及固碳潜力估算[D];沈阳农业大学;2011年

6 宋丹;下辽河平原耕地土壤有机碳时空变化及固碳潜力估算[D];沈阳农业大学;2013年

7 王义祥;不同经营措施下果园土壤有机碳库特性及固碳潜力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11年

8 焦加国;我国不同区域典型乡村景观土壤碳氮磷的分布特征[D];南京农业大学;2008年

9 王淑平;土壤有机碳和氮的分布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植物研究所);2003年

10 孙艳丽;开封城市土壤有机碳密度、组成及时空变化分析[D];河南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雪妮;艾比湖湿地自然保护区土壤碳库研究[D];新疆大学;2011年

2 游浩辰;林地土壤有机碳遥感反演及空间分异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12年

3 许卓娅;上海城市土壤有机碳、氮的空间变异结构与分布特征[D];上海师范大学;2013年

4 谢光洪;乌鲁木齐河流域土壤有机碳影响因素研究[D];新疆大学;2010年

5 徐欢欢;艾比湖湿地土壤有机碳及其组分含量垂直分布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6 方圆;海南省土壤有机碳时空变异[D];海南大学;2012年

7 侯晓瑞;黄土丘陵区土壤有机碳氮空间分布与储量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2年

8 叶玲燕;浙江省森林土壤有机碳空间变异及影响因子研究[D];浙江农林大学;2012年

9 薛丽佳;武夷山不同类型土壤有机碳组分及动态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1年

10 肖毅峰;莽山土壤有机碳空间分布及其影响因子分析[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264780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zrdllw/264780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a97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