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理工论文 > 自然地理论文 >

甘肃黄河石林地质景观可持续发展研究

发布时间:2020-05-19 12:07
【摘要】:黄河石林位于甘肃省白银市景泰县东南部,于2004年被国土资源部列入国家地质公园名录。黄河石林地处我国西北干旱多风区的腾格里沙漠南缘。由于黄河石林地处偏僻、知名度低,针对黄河石林的研究很少,科研成果不足影响了其科学保护和管理的进程及价值的广泛传播。本文选取黄河石林国家地质公园为研究区,从地质景观形成机制、地质遗迹资源与生态安全评价、社区参与生态旅游发展模式构建等方面对黄河石林可持续发展进行系统研究。研究成果有助于丰富我国地质公园资源环境保护与生态旅游利用协同发展理论体系;也可推动黄河石林国家地质公园的资源环境有效保护与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提高地质公园的管理水平与促进当地居民致富增收。 笔者及研究团队先后3次赴黄河石林地区深入考察,采集并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针对黄河石林国家地质公园发展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在广泛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基础上上,明确本文研究目标与具体研究思路,运用问卷调查法、概念分析法、比较研究法、定性评价法、问卷调查法、德尔菲法、层次分析法、权熵法等方法对黄河石林的地质景观成因、地质资源与生态安全评价、社区参与生态旅游模式等方面进行系统研究。研究结果表明: 1.对黄河石林地质景观的地质背景进行总结分析,阐述黄河石林的形成过程,推测黄河石林基岩于新近纪时开始形成,最早岩石类型应为干河沟组砾岩。 2.黄河石林的资源具有景观规模大且造型独特、丰富的原生态民俗文化资源、逐渐形成较强影响力的影视文化资源的特点;然后从美学价值、科学价值、社会-经济-环境-文化价值等方面定性评价黄河石林地质遗迹资源;运用德尔菲法和层次分析法(AHP)建立黄河石林地质遗迹资源定量评价模型,对黄河石林地质遗迹资源进行定量评价,,景观价值所占权重达0.6857,美学观赏价值与环境保护价值的权重分别为0.1396与0.1398,历史文化价值权重较小,仅为0.0384。最后对黄河石林地质生态旅游适宜性进行评价,黄河石林地质生态旅游适宜性为一级,应充分利用黄河文化在生态旅游发展中的作用。 3.基于DPSIR(驱动力-压力-状态-影响-响应)模型,构建影响黄河石林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采用权熵灰色关联法得出黄河石林2005、2007、2009、2011、2013年的生态安全指数。(1)黄河石林地质景观的生态安全指数一直在0.50(ESI)≤0.75的区间,处于比较安全状态;生态安全指数(ESI)2005年最低(ESI=0.564),之后指数逐年提高,2009年为0.637,2011年安全指数略有降低(ESI=0.633),2013年又有明显好转(ESI=0.666)。(2)分析D-P-S-I-R各因子的变化:驱动力(D)在2007年安全指数最高,2007年到2013年一直处于走低的状态,说明游客规模不断扩大、旅游从业人员刚性需求扩大、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占地增长给环境带来极大压力;压力(P)的安全指数有升有降,说明在压力因子在生态安全中的敏感度略低,反应滞后;状态(S)的安全指数一直呈上升趋势。说明黄河石林在景区生态环境保育上工作合理,能够及时处理景区废物、控制污染;影响(I)在2011年安全指数降低,与总体趋势一致,说明(I)中的游客满意度对生态环境质量敏感。环境状况直接影响游客体验质量;响应(R)的安全指数一直呈上升趋势,说明黄河石林在管理和发展的过程中能及时吸纳科学的管理理念和模式。(3)从科学测算景区生态容量、加强景区生态监测系统建设、及时调控景区生态容量、构建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完善景区法规体系建设、增强生态安全意识等方面提出黄河石林生态安全保障对策。 4.基于问卷调查,剖析黄河石林社区参与旅游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从经济(Economy)-心理(Psychological)-社会(Society)-政治(Politics)四个层面构建地质公园社区参与旅游增权EPSP模式;从地质科普教育旅游、生态有机农业旅游、生态文化创意旅游、绿色低碳工业旅游、黄河石林特色交通旅游等5个方面构建黄河石林社区参与生态旅游产品开发模式,最后对社区参与地质生态旅游的保障机制进行了探讨。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P90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广胜;王心源;何慧;夏林益;;区域地质旅游资源评价与可持续发展对策研究——以安徽省巢湖市为例[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3期

2 关彩虹,胡炜,成文连,王飞飞;黄山风景名胜区生态安全现状分析[J];安全与环境学报;2005年03期

3 王洪翠;吴承祯;洪伟;何东进;林琴琴;王萍兰;陈灿;;P-S-R指标体系模型在武夷山风景区生态安全评价中的应用[J];安全与环境学报;2006年03期

4 李若凝;王晶;程柯;;云台山旅游景区生态安全评价与优化对策[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5 殷维翰 ,丁兴旺;试论亟待建立的一个地质学分支——名胜地质学[J];长春地质学院学报;1983年02期

6 毛锋;周文生;黄健熙;;空间信息技术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应用研究[J];城市与区域规划研究;2008年03期

7 陈国阶;论生态安全[J];重庆环境科学;2002年03期

8 熊好琴,李旭光,姜文华,丁易;武隆县旅游开发中的生态安全对策研究[J];重庆环境科学;2003年05期

9 李华;蔡永立;;基于ANP-PRS-SENCE框架的崇明岛生态安全评价[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9年03期

10 陈星;周成虎;;生态安全:国内外研究综述[J];地理科学进展;2005年06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李翠林;新疆地质遗迹景观资源保护开发研究[D];新疆大学;2011年

2 袁尧清;湘西地质旅游资源群旅游发展的空间效应及整合开发模式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3 王生卫;跨界区域地质旅游资源整合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9年

4 游巍斌;世界双遗产地武夷山风景名胜区景观演变时空特征、干扰模拟与生态安全预警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12年

5 刘伟杰;基于GIS和生态足迹方法的东北亚地区生态安全评价[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2012年

6 龚克;桂林喀斯特区生态旅游资源评价与开发战略管理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2年

7 蔡青;基于景观生态学的城市空间格局演变规律分析与生态安全格局构建[D];湖南大学;2012年

8 杨更;新疆喀纳斯国家地质公园地质遗迹景观特征、成因分析及发展模式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267086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zrdllw/267086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042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