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理工论文 > 自然地理论文 >

陕西耀州照金丹霞地质公园地质遗迹评价分析及对比研究

发布时间:2020-05-29 20:55
【摘要】:丹霞地貌是发育于中生代近于水平的红色陆相碎屑岩沉积之上,由流水沿岩层的垂直节理进行侵蚀切割,形成顶平、身陡、麓缓以赤壁丹崖为特征的一种地貌类型。以其在我国广东丹霞山发育最好而得名。 陕西耀州照金丹霞地质公园以壮年期和幼年期丹霞地貌为主,发育有规模宏大的赤壁丹崖丹霞峰林,包括峰丛、方山石寨、石峰、石柱、障谷等地貌类型,属典型的北方丹霞地貌。以其特殊的地理构造位置、独特的地貌景观组合、丰富的地貌景观类型,使其具有独特的位置,对照金丹霞地貌开展系统深入研究不仅对归纳总结我国北方丹霞地貌特征,与南方丹霞地貌进行对比更具有重要意义,而且为探讨鄂尔多斯盆地与秦岭造山带的盆山转换关系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对照金丹霞地质公园的地质旅游资源开发、规划和设计、地质遗迹保护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论文从六个方面对耀州照金丹霞地质公园的北方丹霞地貌与具有南方丹霞地貌典型特征的龙虎山地质公园丹霞地貌进行了对比研究。耀州照金丹霞地质公园以发育壮年期丹霞地貌为主,辅以幼年期丹霞地貌,气势雄伟、博大连续,具有北方丹霞地貌的雄壮浑厚之美;龙虎山地质公园主要发育壮年晚期至老年早期丹霞地貌,兼具幼年期丹霞地貌,公园区内多发育溪流,构成一幅独具南方丹霞地貌特色的“丹山碧水”的秀美画卷。以此为依据,对南北方丹霞地貌进行对比研究,二者在发育盆地、构造因素、外动力因素和地貌形态上存在一定的差异,认为南北方丹霞地貌各具独特之处。
【学位授予单位】:长安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P931.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彭华;张莉;;首届丹霞地貌国际学术讨论会成功举办[J];科学通报;2009年12期

2 曾令锋;广西丹霞地貌及其旅游资源开发利用[J];广西师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994年01期

3 黄可光;;兰州安宁堡宫殿式类丹霞地貌浅析[J];西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7年03期

4 齐德利,肖星,陈致均;甘肃丹霞地貌旅游形象建设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4年01期

5 吴胜明;;丹霞地貌与丹霞文化[J];百科知识;2007年16期

6 肖自心,,汤国雄,邹文发;良山丹霞地貌风景区的地质简况及其旅游开发价值[J];湖南地质;1996年01期

7 李刚;中国丹霞地貌区的旅游开发——以浙江省新昌县为例[J];枣庄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2期

8 李烈干 ,甘梁;丹霞之魂——广西资源国家地质公园[J];南方国土资源;2004年09期

9 高善坤,竺国强,董传万,余仲辉;丹霞地貌的坡地形态演化——以浙江新昌丹霞地貌为例[J];热带地理;2004年02期

10 高一平;;关注中国丹霞地貌保护[J];浙江林业;2010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黄强;;徐霞客考察研究南方六省丹霞地貌刍议[A];徐霞客研究(第16辑)[C];2008年

2 陈安泽;;丹霞地貌若干问题探讨[A];全国第19届旅游地学年会暨韶关市旅游发展战略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3 黄进;;中国丹霞地貌分布[A];区域旅游开发研究[C];1991年

4 彭华;;中国丹霞地貌研究情况汇报[A];中国地理学会2004年学术年会暨海峡两岸地理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4年

5 张忍顺;;西部丹霞地貌特征及其生态旅游开发初步研究[A];生态·旅游·发展——第二届中国西部生态旅游发展论坛论文集[C];2004年

6 彭华;刘尚仁;张珂;;丹霞山世界地质公园的科学价值和申报意义[A];全国第19届旅游地学年会暨韶关市旅游发展战略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7 郑宗清;;丹霞山地质公园的建设及其管理问题探讨[A];全国第19届旅游地学年会暨韶关市旅游发展战略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8 丁健;;丹霞地貌旅游开发主要影响因素分析[A];地貌·环境·发展——2004丹霞山会议文集[C];2004年

9 彭华;赵飞;;浅论丹霞地貌类旅游区的文化开发[A];地貌·环境·发展——2004丹霞山会议文集[C];2004年

10 刘尚仁;;丹霞地貌概念与外国部分丹霞地貌简介[A];地貌·环境·发展——2004丹霞山会议文集[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廖大康;马边发现丹霞地貌群落[N];乐山日报;2006年

2 本报记者 朱有才;丹霞地貌[N];张掖日报;2006年

3 俊山;丹霞地貌[N];中国矿业报;2002年

4 记者  陈文宝;我市丹霞地貌被推荐申报国家地质公园[N];张掖日报;2006年

5 孙葆玮;色如渥丹 灿若明霞[N];大众科技报;2010年

6 本报记者 郑朝华;张掖丹霞地貌退出申遗的背后[N];甘肃经济日报;2010年

7 记者 陈文宝;我市丹霞地貌旅游开发渐入佳境[N];张掖日报;2006年

8 杨德禄;肃南境内的丹霞奇观[N];甘肃日报;2005年

9 市委办;市委召开第68次常委会议[N];遵义日报;2009年

10 记者  陈文宝;第十届全国丹霞地貌旅游开发学术讨论会暨张掖丹霞地貌旅游开发学术研讨会闭幕[N];张掖日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姜勇彪;江西信江盆地丹霞地貌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0年

2 刘江龙;中国东南部丹霞地貌形成机理及其地学效应研究[D];中南大学;2009年

3 齐德利;中国丹霞地貌多尺度对比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4 金平斌;浙江省地文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研究[D];浙江大学;2009年

5 陈俭;崇明岛都市型国家地质公园开发战略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0年

6 彭永祥;基于旅游者收益的地质公园核心竞争力及其评价[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7 彭和求;地质遗迹资源评价与地质公园经济价值评估[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8 张春慧;地质公园旅游资源价值评估实证研究[D];兰州大学;2008年

9 谢洪忠;滇中林柱状地质景观旅游价值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5年

10 庞淑英;三江并流带旅游地质景观数据挖掘及旅游价值评价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孙婷;陕西耀州照金丹霞地质公园地质遗迹评价分析及对比研究[D];长安大学;2012年

2 李诗强;云南黎明地区丹霞地貌类型与景观特征分析[D];成都理工大学;2012年

3 罗开文;湖南丹霞地貌植物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9年

4 张贵志;湘赣典型丹霞地貌植物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2年

5 范斌;丹霞地貌与丹霞地貌旅游资源研究——以滇西北为例[D];云南师范大学;2003年

6 齐德利;甘肃省丹霞地貌旅游开发初步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2年

7 杨洪玉;云南玉龙黎明高山丹霞地质景观的地学背景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0年

8 姜伏伟;龙虎山丹霞地貌景观危岩特征及保护研究[D];东华理工大学;2012年

9 任舫;龙虎山地质公园丹霞地貌成因模式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9年

10 赵玉强;丹霞岩生草本植物群落中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功能的关系[D];厦门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268748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zrdllw/268748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443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