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理工论文 > 自然地理论文 >

三峡库区(重庆开县)消落带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研究

发布时间:2020-06-01 08:58
【摘要】:2009年三峡水库175m蓄水运行后,在正常蓄水位175m与防洪控制水位145m之间形成落差达30m的消落带。由于库区消落带受水生生态系统和陆生生态系统的交替控制,物质、能量交换频繁而强烈,具有特殊而不稳定的生态环境条件,对外界变化反应敏感,是生态环境脆弱带。加强消落带的生态保护、维护消落带生态健康是三峡工程正常发挥其效益的前提和基础,也是库区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 本文依据PSR概念模型,建立了景观尺度的消落带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指标体系,利用2004年,2009年土地利用数据,在遥感和GIS技术支持下获取了生态健康评价的各项指标信息。对开县消落带生态系统和不同高程的生态子系统进行了生态系统健康评价,并对开县调节坝建成运行后的消落带景观格局进行模拟,对消落带的生态系统健康做出预警。 通过分析,本文得出以下主要结论: (1)从空间变化来看:低海拔区域的健康状况比高海拔区域相对要好,越往高海拔区域,健康状况越差。 (2)从时间变化来看:2009年消落带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比2004年有所改善。这不仅表现在各个高程区位上,而且也表现在整个消落带生态系统上。 (3)对开县调节坝建成后消落带生态系统景观格局进行模拟,测算出2010年后开县消落带生态系统仍将处于亚健康状态。 (4)通过对消落带生态系统进行健康预警分析,得出消落带生态系统健康不存在恶化速度预警和负向演化趋势预警,说明在调节坝投入使用后,“库中库”模式将有利于消落带生态系统向健康的方向发展。
【图文】:

分布图,消落带,三峡库区,分布图


西南大学硕卜学位论文面积的“.79%,其中7“一15“的消落带分布最广‘,:片总面积的40.37%,主要集中分布在长江干流沿岸和小江、梅溪河等较大支流的宽敞河谷平坝地区。再次,由于库区各支流横切了北东或南北走向的构造,河流在切割背斜坚硬岩石时形成峡谷,在流经砂岩夹泥岩层的向斜时形成宽谷浅盆地。因此,消落带在宽度变幅很大,较宽消落带分布在巫山大宁河的大昌、云阳汤溪河的南溪、小江的高阳和养鹿湖,宽度一般在300一500m,最宽在800一1000m,在水库高水位时期成为库湾和湖盆。

消落带,开县,实景,示意图


第4章三峡库区消落带生态系统本底特征第4章三峡库区(开县)消落带生态系统本底特征开县位于重庆市东北部,地处大巴山南麓、三峡库区腹地、长江三峡水库小江支流回水末端,位于东经107055’481一108053’36口北纬30049,301二31“41’30丈间,东与巫溪、云阳县接壤,南与万州区毗邻,西与四川省达州市的开江、宣汉县交界,北与城口县相连。地理形状似甜橙叶,长轴呈东北西南向,长约120km。东南至西北宽约SOkln。海拔最高点2626m,地形以山地为主。全县幅员面积3973.55kmZ。三峡水库蓄水后,长江水通过小江流域倒流入开县,由于开县地势平坦,淹没面积达58km“,其中消落带面积约为45.17kn12,主要集中在渠口镇以上东河、南河、澎溪河三河汇集地带,并三面包围开县的新县城。开县的消落带是三峡库区消落带面积最大的,,也是面临生态环境问题最为严重的地区。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P901;X826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袁兴中;熊森;李波;徐静波;刘红;王强;;三峡水库消落带湿地生态友好型利用探讨[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4期

2 张雷;秦延文;贾静;王鸣宇;;三峡入库河流澎溪河回水区消落带与岸边土壤磷形态及其分布特征研究[J];环境科学学报;2011年09期

3 常超;谢宗强;熊高明;储立民;;三峡水库蓄水对消落带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J];自然资源学报;2011年07期

4 马莉;刘云超;;和林格尔县土地生态健康评价[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7期

5 陈宏文;张萌;刘足根;张柱;方红亚;;赣江流域淡水生态系统完整性与健康状态的鱼类F-IBI值评价[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1年09期

6 杨萌;李红丽;雷霆;周延;吕Pr;李丽;雷光春;王景仕;卢小刚;;北京密云水库甲烷排放通量时空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湿地科学;2011年02期

7 何文捷;金晓玲;胡希军;;德国生境网络规划的发展与启示[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2011年07期

8 王一涵;周德民;孙永华;;RS和GIS支持的洪河地区湿地生态健康评价[J];生态学报;2011年13期

9 张继权;邹桃红;路兴昌;伊坤朋;佟志军;刘兴朋;;模糊综合评判在土地生态系统健康评价中的应用[J];科技导报;2011年19期

10 贾慧聪;曹春香;马广仁;鲍达明;武晓波;徐敏;赵坚;田蓉;;青海省三江源地区湿地生态系统健康评价[J];湿地科学;2011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方卢秋;徐建华;;施用氮肥对环境激素铅在三峡库区消落带土壤中吸附-解吸的影响[A];第六届全国环境化学大会暨环境科学仪器与分析仪器展览会摘要集[C];2011年

2 王定勇;朱金山;马明;赵蕾;孙荣国;;三峡水库消落带水、土环境中的汞[A];第六届全国环境化学大会暨环境科学仪器与分析仪器展览会摘要集[C];2011年

3 涂建军;王小飞;;三峡库区消落带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研究——以重庆开县为例[A];地理学核心问题与主线——中国地理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暨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建所五十年庆典论文摘要集[C];2011年

4 李壁成;方炫;;黄土高原乡村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指标体系与生态经济功能区试验研究[A];2011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四卷)[C];2011年

5 沈佐锐;沈文君;王小艺;李建军;;生态系统健康的理论和技术研究进展[A];生态安全与生态建设——中国科协2002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2年

6 牛海山;欧阳华;;生态(系统)健康概念和科学内涵[A];生态健康与科学发展观——首届中国生态健康论坛文集[C];2004年

7 欧阳华;;维护生态系统健康 合理发展山地住宅[A];中国山地住宅建设与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8 石洪华;秦建运;郑伟;;海洋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研究的几个问题[A];2007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暨中国可持续发展学术年会论文集(4)[C];2007年

9 邬洁;黄黎;吴明作;;生态系统健康及其评价研究进展[A];科技、工程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河南省第四届青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4年

10 周文华;王如松;;城市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研究进展[A];生态学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中国生态学会第七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论文摘要荟萃[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聂廷勇;三峡消落带初步测定[N];中国环境报;2003年

2 本报记者 张洁 戴娟 何清平;将消落带营造为绿色生态长廊[N];重庆日报;2009年

3 记者 张孺海 李新龙 通讯员 周兵 张世梅;弥合消落带的创伤[N];湖北日报;2010年

4 本报驻多伦多记者王心见;健康的自然健康的人类[N];科技日报;2003年

5 记者 向婧 通讯员 石体刚;武隆美国竹柳绿化芙蓉江消落带[N];重庆日报;2011年

6 本报记者 韩益;荷花“绽放”三峡库区消落带[N];中国花卉报;2011年

7 程维;重庆酝酿“三峡后移民”计划[N];西部时报;2009年

8 记者雷霞 秦勇;三峡库区消落带将造成严重环境污染[N];中国经济时报;2003年

9 ;世界级生态难题能否破解?[N];中国花卉报;2010年

10 田凤;重庆库区消落带湿地治理取得新突破[N];中国旅游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康义;三峡库区消落带土壤理化性质和植被动态变化研究[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10年

2 谢恩年;海湾生态系统健康诊断与预警对策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9年

3 王晓荣;三峡库区消落带土壤理化性质及种子库研究[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10年

4 陈小燕;河口、海湾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方法及其应用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1年

5 黄川;三峡水库消落带生态重建模式及健康评价体系构建[D];重庆大学;2006年

6 刘强;长汀生态恢复区生物多样性及生态系统健康评估[D];福建师范大学;2011年

7 窦勇;基于RS、GIS调查资料的青岛市海岸带生态系统健康评价[D];中国海洋大学;2012年

8 孙磊;胶州湾海岸带生态系统健康评价与预测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8年

9 王图锦;三峡库区消落带重金属迁移转化特征研究[D];重庆大学;2011年

10 韩勇;三峡库区消落带污染特性及水环境影响研究[D];重庆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程志光;北京东灵山地区辽东栎林生态系统健康评价体系的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2年

2 李海龙;基于物元分析法的矿区生态健康评价[D];山东农业大学;2010年

3 张哲;基于RS和GIS的流域生态健康评估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1年

4 杨鑫;矿区生态系统健康可拓评价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1年

5 王小飞;三峡库区(重庆开县)消落带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6 史飞;未确知测度模型在城市生态系统健康评价中的应用研究[D];浙江大学;2006年

7 李娇娇;城市河流生态恢复研究[D];浙江大学;2006年

8 蔡海云;苏南丘陵山区杉木人工林生态系统健康性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09年

9 杨金龙;阜康绿洲生态系统健康研究[D];新疆大学;2006年

10 刘晓;煤炭矿区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研究[D];西安科技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269125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zrdllw/269125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704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