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理工论文 > 自然地理论文 >

亚热带9种主要森林植物凋落物的分解及碳循环对全球变暖的响应

发布时间:2020-06-30 18:40
【摘要】: 凋落物作为森林碳库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碳循环的快慢直接影响到森林生态系统碳循环的速率,进而影响到整个森林生态系统的碳收支。因此对森林凋落物的分解及碳素变化动态研究显得尤为重要。实验采用国际上比较流行的分解袋法,选取中国亚热带9个树种毛竹(Phyllostachys heterocycla)、木荷(Schima superba)、青冈(Cyclobalanopsis glauca)、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水杉(Metasequoia glyptostroboides)、苏铁(Cycas revoluta)、桫椤(Alsophila spinulosa)、铁芒萁(Dicranopteris dichotoma)的凋落物进行分解速率和碳素动态变化研究,实验持续时长840d,研究样地位于中亚热带的千岛湖、南亚热带的鼎湖山和热带的尖峰岭,用鼎湖山气候条件来模拟未来温度升高4℃的情形,用尖峰岭气候条件来模拟未来温度升高5.9℃的情形,目的是探索亚热带常见树种凋落物分解对全球变暖的响应及对森林生态系统碳循环的影响。 研究结果表明:(1)凋落物在千岛湖样地的分解速率顺序为毛竹㧐青冈㧐木荷㧐马尾松㧐杉木㧐水杉㧐桫椤㧐苏铁㧐铁芒萁。凋落物分解95%所需时间集中在5.45~24.96a,50%分解时间集中在1.26~5.78a。单子叶植物毛竹分解最快,95%分解时间仅为5.45a,50%分解时间为1.26a;蕨类植物铁芒萁分解最慢,95%分解时间为24.96a,而50%分解时间为5.78a。不同起源时间的植物类群的分解速率顺序为单子叶植物㧐双子叶植物㧐裸子植物㧐蕨类植物。同一植物类群的凋落物分解过程相似,且起源时间越早的植物类群分解越慢。除双子叶植物与单子叶植物,双子叶植物与裸子植物之间分解速率差异不显著外,单子叶植物、裸子植物和蕨类植物两两之间都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 (2)凋落物在鼎湖山的分解速率顺序为毛竹㧐青冈㧐木荷㧐马尾松㧐杉木㧐水杉㧐苏铁㧐桫椤㧐铁芒萁。凋落物分解95%所需时间集中在4.22~21.40a,50%分解时间集中在0.98~4.95a。在尖峰岭的分解速率顺序为毛竹㧐木荷㧐青冈㧐马尾松㧐水杉㧐杉木㧐苏铁㧐桫椤㧐铁芒萁。凋落物分解95%所需时间集中在3.79~12.48a,50%分解时间集中在0.88~2.89a。不同起源时间的植物类群的分解速率顺序为单子叶植物㧐双子叶植物㧐裸子植物㧐蕨类植物。若未来温度升高4℃,单子叶植物、双子叶植物、裸子植物和蕨类植物的95%分解时间均值将分别缩短22.57%、14.78%、18.73%和20.75%。若未来温度升高5.9℃,则其95%分解时间均值将分别缩短30.46%、27.23%、26.16%和39.71%。说明在未来气候变暖的条件下,温度升高,凋落物的分解速率加快,且起源时间越早的植物凋落物对全球气候变暖的响应越大。 (3)凋落物在3个样地的碳含量和总碳量都表现为下降趋势,且大部分树种凋落物在分解过程中出现2次升高过程,出现时间集中在分解前期的2007年1月(冬季)和分解后期的2008年3月,后期升高幅度远小于前期。说明凋落物在冬季分解缓慢,碳元素出现积累,分解后期积累幅度减小。2008年3月出现碳素积累,推测与当年南方雪灾导致温度较低有关。 (4)不同起源时间的植物类群的碳损失量大小顺序为双子叶植物单子叶植物裸子植物蕨类植物。若未来温度升高4℃,不同植物类群凋落物碳释放量增加不明显。若未来温度升高5.9℃,不同植物类群凋落物碳损失量均有明显增加,蕨类植物增加最明显,增幅达19.11%,裸子植物、双子叶植物和单子叶植物的增幅分别为8.68%、5.28%和1.51%。
【学位授予单位】:浙江农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S71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朱金兆,刘建军,朱清科,吴钦孝;森林凋落物层水文生态功能研究[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2年Z1期

2 刘强,彭少麟,毕华,张洪溢,李志安,马文辉,李妮亚;热带亚热带森林凋落物交互分解的养分动态[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5年01期

3 陈庆强,孙彦敏,沈承德,彭少麟,易惟熙,姜漫涛,李志安;华南亚热带山地土壤有机质更新特征定量研究[J];地理科学;2002年02期

4 邓琦;刘世忠;刘菊秀;孟泽;张德强;;南亚热带森林凋落物对土壤呼吸的贡献及其影响因素[J];地球科学进展;2007年09期

5 樊后保,苏素霞,卢小兰,李丽红 ,王巧珍 ,刘春华;林下套种阔叶树的马尾松林凋落物生态学研究 Ⅲ.凋落物现存量及其养分含量[J];福建林学院学报;2003年03期

6 方运霆,莫江明;鼎湖山马尾松林生态系统碳素分配和贮量的研究[J];广西植物;2002年04期

7 张娜,于贵瑞,赵士洞,于振良;长白山自然保护区生态系统碳平衡研究[J];环境科学;2003年01期

8 彭少麟,张祝平;鼎湖山地带性植被生物量、生产力和光能利用效率[J];中国科学(B辑 化学 生命科学 地学);1994年05期

9 周国逸;周存宇;LiuShuguang;唐旭利;欧阳学军;张德强;刘世忠;刘菊秀;闫俊华;温达志;徐国良;周传艳;罗艳;官丽莉;刘艳;;季风常绿阔叶林恢复演替系列地下部分碳平衡及累积速率[J];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2005年06期

10 季劲钧;黄玫;李克让;;21世纪中国陆地生态系统与大气碳交换的预测研究[J];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2008年0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周国模;毛竹林生态系统中碳储量、固定及其分配与分布的研究[D];浙江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陈滨;江西大岗山杉木人工林生态系统土壤呼吸与碳平衡研究[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07年



本文编号:273567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zrdllw/273567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88e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