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农村居民点是在特定的地理环境和社会经济背景下人类活动与自然条件相互作用的综合产物,其变化受自然、社会经济、政策制度等的影响与制约。而在局域地区中,土地政策与经济条件等差异不明显,地貌条件是影响利用方式及程度的关键因素。因此,不同地貌区农村居民点用地及其变化特征不同,土地利用应依据其规律。目前,有关研究不足,加强不同地貌区的农村居民点用地时空演变研究,有助于了解农村居民点变化的地貌分异规律,对不同地貌区农村居民点因地制宜地进行规模控制、布局优化及新农村建设等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以鲁中南典型多地貌地区东平县的平原地区(沙河站镇)、山地丘陵区(大羊镇)、湖洼地区(新湖镇)为研究对象,采用土地利用动态变化模型、多元计量模型、GIS与RS相结合、景观生态学相关理论等方法,进行了不同地貌区农村居民点用地及其变化特征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是: (1)农村居民点用地规模动态变化:不同地貌区农村居民点用地规模、变化幅度、动态度等都不同。其中,人均农村居民点用地规模,山地丘陵区(192.57m~2/人)>湖洼地区(167.12m~2/人)>平原地区(158.43m~2/人);农村居民点用地规模变化幅度,山地丘陵区(25.85%)>湖洼地区(14.65%)>平原地区(9.58%):农村居民点用地规模动态度,山地丘陵区(2.35%)>湖洼地区(1.33%)>平原地区(0.87%)。农村居民点用地主要和耕地、林地、建设用地(主要为工矿用地)三种地类发生转换,山地丘陵区有84.85%,平原地貌区有78.68%,湖洼地区则有80.57%的土地在上述四者间发生转换。从转移量、交换量上来看:湖洼地区(51.27hm2,102.13hm~2)>平原地区(36.77hm2,73.54hm~2)>山地丘陵地区(17.02hm~2,34.05hm~2)。从新增量、净增量上来看:山地丘陵区(199.11hm~2,182.08hm~2)>湖洼地区(165.54hm~2,114.27hm~2)>平原地区(112.15hm~2,75.37hm~2)。 (2)农村居民点用地规模变化驱动力:本文选取乡镇总人口、乡镇从业人员、固定资产投资、国内生产总值等12个社会经济驱动因子,借助于主成分分析的方法,将农村居民点用地规模变化的驱动因素概括为经济发展因素、农业生产因素、人口因素。具体而言,经济发展因素、农业生产因素是平原地区农村居民点规模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经济发展因素、人口因素是山地丘陵区农村居民点规模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经济发展因素、农业生产因素、人口因素是湖洼地区农村居民点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 (3)农村居民点的景观特征研究:三种典型地貌区的农村居民点用地景观特征总体变化是一致的,总体规模和最大斑块规模增大,斑块之间的规模差距减少,形状上趋于简单且差异减小,布局更为紧凑,趋向合理。具体而言,不同地貌区的农村居民点其景观特征及演变规律具有地貌差异性。平原地区农村居民点具有总体规模大、易发育较大规模的村庄斑块、形状较规整、布局广泛、布局均匀的特点。山地丘陵地区的农村居民点较多的分布在山地丘陵地区的平原地区,且较纯粹平原地貌地区的农村居民点规模大,斑块面积较大、团簇性好、斑块密度较小、布局依地势而建较不规范,村村之间的距离较大且差异性大的特点;湖洼地区的农村居民地呈现斑块规模小,斑块数量多,斑块面积普遍小,形状不规整,分布广泛、布局零散的特点。从农村居民点景观特征的变化程度来看:山地丘陵区/湖洼地区>平原地区。 (4)地貌条件对农村居民点用地的影响:平原地区地势平坦,农村居民点的发展与新增用地不受空间上的限制,因此,该地农村居民点用地总规模占比重大、斑块规模较大、形状较规整、布局较合理,同时耕地资源丰富,农业占主导,经济发展较缓慢,其变化较缓慢;山地丘陵区受地形限制,扩展空间有限,因此,农村居民点用地具有总规模比重小,图斑形状不规则,主要分布在山地丘陵区的平原地区,单块图斑面积较大,图斑距离远,山区零星图斑较多的特点;湖洼地区星罗棋布的水洼地及坑塘水面为农村居民点的发展提供了天然的隔绝,因此,此地农村居民点用地具有于其他土地的置换较多,图斑数量较多、斑块面积较小、形状很不规则、分布广泛的特点。 研究成果丰富了农村居民点用地变化理论,可为研究区科学预测农村居民点用地规模,因地制宜的开展村庄整治、布局优化等提供决策支持。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农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F301;P90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金萍;汤庆新;张保华;;基于GIS和RS的山东冠县居民点景观格局特征变化研究[J];山东农业科学;2008年06期
2 赵书河,冯学智,都金康;基于遥感与GIS的县级土地利用的时空变化分析[J];测绘通报;2003年03期
3 莫宏伟,任志远,谢红霞;东南丘陵土地利用变化及驱动力研究——以衡阳市为例[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4年06期
4 何燕;李廷轩;王永东;;不同地貌类型区城镇扩展对土地利用景观格局的影响——以四川名山县为例[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0年04期
5 刘颂;郭菲菲;;基于景观格局分析的乡村居民点布局优化研究[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2010年11期
6 闫庆武;卞正富;;基于GIS-SDA的居民点空间分布研究[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8年03期
7 朱会义,何书金,张明;土地利用变化研究中的GIS空间分析方法及其应用[J];地理科学进展;2001年02期
8 王秀兰,包玉海;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研究方法探讨[J];地理科学进展;1999年01期
9 王成,武红,徐化成,郑均宝,周怀军;太行山区河谷内居民点的特征及其分布格局的研究——以河北省阜平县为例[J];地理科学;2001年02期
10 雷军,张雪艳,吴世新,张小雷,鲁奇;新疆城乡建设用地动态变化的时空特征分析[J];地理科学;2005年0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胡贤辉;农村居民点用地变化驱动机制[D];华中农业大学;2007年
2 冯刚;新农村建设中经济与生态保护协调发展模式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吴旭鹏;基于景观生态学的农村居民点布局及优化模式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2 盛鸿辉;基于景观生态学的湘乡市农村居民点用地布局及优化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
275450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zrdllw/27545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