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理工论文 > 自然地理论文 >

冻融作用下森林沼泽湿地土壤有机碳组分及微生物活性特征研究

发布时间:2020-08-10 14:52
【摘要】:冻融循环是由于季节或昼夜气温变化使得土壤温度在0℃上下波动而出现的反复冻结-解冻过程,这一现象普遍存在于中、高纬度及高海拔地区,是影响该区域土壤生态的重要因素之一。它是作用于土壤的非生物应力,对土壤的理化和生物学性质均会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是影响土壤碳、氮生物地球化学过程较为重要的因素。其中,小兴安岭地区是我国多年冻土和季节冻土的主要分布区,每年的春初秋末会发生多次冻结-解冻过程,而且其中部分湿地还受到了不同年限排水造林的干扰。排水后,土壤的温度、水文条件以及氧化还原等特征均发生了显著改变,因此,冻融作用对排水湿地的影响势必与天然湿地不同。本文以小兴安岭森林沼泽湿地为研究对象,通过室内模拟冻融试验,初步分析了冻融次数和冻融温度对土壤有机碳组分的影响及其变化趋势,探讨了土壤微生物量和酶活性对冻融循环的响应,证明了冻融作用是否影响小兴安岭地区土壤氮素矿化,着重探究了冻融作用和排水造林年限双重因素对湿地土壤相关指标的叠加影响,从而为预测全球变暖背景下高寒高纬度地区的土壤碳库和微生物活动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有利于更好地指导人类活动和社会实践。本文得到的主要结论如下:(1)随着冻融次数的增加,四种湿地土壤SOC含量基本保持不变,但总体上比冻融前略降低,且-5~5℃冻融处理后的排水湿地土壤SOC的变化幅度(7.44%~13.24%)比-25~5℃冻融处理(2.65%~4.72%)略大。而且经历冻融处理后,排水湿地土壤SOC较天然状态的下降率比冻融前更大。(2)随着冻融次数的增加,土壤DOC先增加后减小,1次冻融后达到最大值,但冻融处理后的排水湿地(24.61%~34.94%)的增幅低于天然湿地(33.49%~51.17%)。土壤LFOC先减少后增加,1次或是2次冻融时达到最小值,但排水湿地LFOC的下降率略变大,其中排水时间较长的PS85湿地降幅明显增大。(3)冻融处理后,土壤MBC和MBN含量均比冻融前下降,随着冻融次数的增加,MBC先增加后减小,MBN先减小后趋于稳定。而且排水年限越短,冻融后的土壤MBC下降幅度就越大,但-25~5℃冻融处理的排水湿地土壤MBN下降率比-5~5℃更大。(4)冻融前后,四种湿地土壤蔗糖酶和淀粉酶活性的大小关系整体上表现为:XATCPS03PS92PS85,且随着冻融次数的增加,土壤蔗糖酶和淀粉酶活性逐渐降低。冻融前后,土壤SOC与MBC、蔗糖酶、淀粉酶活性之间存在着正相关关系,表明冻融交替对相关性的变化影响不明显。(5)冻融处理后,土壤矿化氮总体含量增加,表明冻融作用能够促进氮素矿化,但排水湿地铵态氮的增长幅度明显小于天然湿地,排水湿地硝态氮的下降幅度明显大于天然湿地,因此冻融后排水湿地矿化氮的总增长量低于天然湿地。
【学位授予单位】:哈尔滨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S714
【图文】:

采样点位,林场,概况,哈尔滨师范大学


哈尔滨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 2 章 研究区概况及研究方法2.1 研究区概况2.1.1 地理位置小兴安岭地处长白山和大兴安岭之间,东西向长 360km,南北向宽 100-300km,面积约为 130 000km2,研究区域位于黑龙江省伊春市友好林业局永青林场,地理坐标为 48°03′53″~48°17′11″N,128°30′36″~128°45′00″E,北与松园林场交界,南与广川经营林场接壤,西与三合、东卡经营林场毗连,东与友谊、碧云经营林场相邻[45]。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郭冬楠;臧淑英;赵光影;徐宁泽;;冻融作用对小兴安岭湿地土壤溶解性有机碳和氮素矿化的影响[J];水土保持学报;2015年05期

2 谭波;吴福忠;秦嘉励;吴庆贵;杨万勤;;川西亚高山、高山森林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和酶活性动态特征[J];生态环境学报;2014年08期

3 臧逸飞;郝明德;张丽琼;张昊青;;26年长期施肥对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及土壤呼吸的影响[J];生态学报;2015年05期

4 常宗强;马亚丽;刘蔚;冯起;苏永红;席海洋;司建华;;土壤冻融过程对祁连山森林土壤碳氮的影响[J];冰川冻土;2014年01期

5 秦璐;吕光辉;何学敏;;艾比湖地区冻融作用对土壤微生物数量和群落结构的影响[J];冰川冻土;2013年06期

6 范志平;李胜男;李法云;高洪翠;闫加亮;;冻融交替对河岸缓冲带土壤无机氮和土壤微生物量氮的影响[J];气象与环境学报;2013年04期

7 任伊滨;任南琪;李志强;;冻融对小兴安岭湿地土壤微生物碳、氮和氮转换的影响[J];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2013年04期

8 王展;张玉龙;张良;范庆锋;刘畅;;冻融次数和含水量对棕壤总有机碳和可溶性有机碳的影响[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12年10期

9 王娇月;宋长春;王宪伟;王丽丽;;冻融作用对土壤有机碳库及微生物的影响研究进展[J];冰川冻土;2011年02期

10 万忠梅;宋长春;;三江平原小叶章湿地土壤酶活性的季节动态[J];生态环境学报;2010年05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王娇月;冻融作用对大兴安岭多年冻土区泥炭地土壤有机碳的影响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2014年

2 孙晓新;小兴安岭沼泽甲烷排放及其对人为干扰的响应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徐宁泽;排水对小兴安岭沼泽湿地土壤碳组分的影响[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6年

2 崔巍;排水造林对大兴安岭湿地生态系统碳储量的影响[D];东北林业大学;2013年

3 石兰英;小兴安岭典型草丛和灌丛沼泽CO_2、CH_4和N_2O排放及其影响因素[D];东北林业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278822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zrdllw/278822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bdb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