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武隆喀斯特地质遗迹评价及形成演化研究
【学位单位】: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年份】:2011
【中图分类】:P931.5
【部分图文】:
区域地质背景研究;喀斯特地质遗迹形成演化研究。线斯特地质遗迹资源进行全面系统分析和研究的基础和典型喀斯特地质公园(景区)的对比研究,综合特性和价值;在区域地质背景、喀斯特水文地貌系迹成景机制研究进展的基础上,通过对武隆喀斯特景背景的系统分析和研究,按时间序列和区域分异遗产地四大隆升阶段为时间界限和主线,全面系统的形成与演化,技术路线见图 1-3。陈伟海:重庆武隆喀斯特地质遗迹评价及形成演化研究
第 2 章 研究区概况2.1 范围重庆武隆喀斯特遗产地和缓冲区总面积为 380 km2,包括天生三桥、芙蓉江和后坪三个相对独立的喀斯特系统,分别位于该县的中北部、东南部和东北部(图 2-1,彩图 1 和表 2-1)。7期 陈伟海:重庆武隆喀斯特地质遗迹评价及形成演化研究 A008
12图 2-2 武隆地区地势图(4)下三叠统为浅海相碳酸盐和页岩沉积建造交互沉积,主要出露于天桥区,厚度达 1000 余米,岩性以强可溶性的中厚层灰岩、白云岩和白云质为主,不可溶性的薄层紫红色钙质页岩、粉砂质页岩、泥岩交替出现。(5)中三叠统为浅海-泻湖相泥灰岩和页岩沉积建造交互沉积,主要出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成渝;中国地质遗产概念的确定[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2期
2 陈伟海,朱德浩,朱学稳;重庆市奉节天坑地缝岩溶景观特征及评价[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4年04期
3 田明中,谭征兵,吴文祥,孙洪艳,李志祥;内蒙古多伦史前人类遗存的发现及环境意义[J];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2003年01期
4 田明中,曹伯勋;湖北黄岗晚更新世孢粉动态组合的统计分析及古气候性质[J];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1990年05期
5 程绍平,邓起东,李传友,杨桂枝;流水下切的动力学机制、物理侵蚀过程和影响因素:评述和展望[J];第四纪研究;2004年04期
6 孙洪艳,李志祥,田明中;第四纪测年研究新进展[J];地质力学学报;2003年04期
7 曾昭璇;;中国南部石灰岩地貌类型若干UO楲[J];地质学报;1964年01期
8 卢耀如;;中国南方喀斯特发育基本墢律的初步研究[J];地质学报;1965年01期
9 程捷,田明中,张绪教,唐德翔,占车生,于文洋;黄河源区的自然资源状况与经济可持续发展——以玛多县为例[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01年04期
10 崔之久,李德文,伍永秋,刘耕年;关于夷平面[J];科学通报;1998年17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黄楚兴;云南省岩溶旅游地质资源特征及其环境保护[D];昆明理工大学;2003年
2 吕宝凤;川东南地区构造变形与下古生界油气成藏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2005年
本文编号:281115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zrdllw/28111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