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理工论文 > 自然地理论文 >

模拟氮、硫沉降对华西雨屏区常绿阔叶林凋落叶分解的影响

发布时间:2020-09-05 11:19
   近年来,随着化石燃料的燃烧、工业废气的排放和机动车数量的增加,大气中的NOx和SOX等污染物日益增加,导致了大气酸沉降量和酸沉降范围不断扩大,酸沉降已成为全球共同关注的重大生态环境问题。酸沉降对森林凋落叶分解和养分释放的影响与森林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养分平衡等方面都具有密切关系。基于此,本研究以华西雨屏区常绿阔叶林为研究对象,从2013年4月至2015年4月,通过对凋落叶进行原位分解试验,研究了凋落叶分解和养分释放对氮、硫及其复合沉降的响应。试验共设置 9 个处理水平:对照(CK,0 g N·m-2·a-1,0 g S·m-2·a-1)、低氮(LN,5 gN·m-2·a-1)、高氮(HN,15gN·m-2·a-1)、低硫(LS,20 gS·m-2·a-1)、高硫(HS,40gS·m-2·a-1)、低氮低硫(LNLS,5 g N·m-2·a-1,20 g N·m-2·a-1)、高氮低硫(HNLS,15 g N N·m-2·a-1,20 g N·m-2·a-1)、低氮高硫(LNHS,5 g N·m-2·a-1,40 g S·m-2·a-1)和高氮高硫(HNHS,15 g N·m-2·a-1,40 g S·m-2·a-1)。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模拟氮、硫及复合沉降2 a后,LN和HN处理的凋落叶质量残留率分别比CK高2.29%和4.41%,说明氮沉降抑制了凋落叶的分解。LS处理的凋落叶质量残留率比CK少2.54%,HS处理比CK高8.74%,表明低硫处理促进了凋落叶的分解,而高硫处理抑制了凋落叶的分解。氮硫复合沉降交互作用明显,LNLS和HNLS处理的凋落叶质量残留率分别比CK低2.87%和1.08%,而HNHS和LNHS处理分别比CK高7.74%和9.37%。这表明低氮和低硫及高氮和低硫复合沉降产生了拮抗作用,促进了凋落叶的分解;低氮和高硫及高氮高硫复合沉降产生了协同作用,抑制了凋落叶的分解。(2)氮沉降抑制了凋落叶木质素和纤维素的降解。低硫沉降促进了凋落叶木质素和纤维素的降解,而高硫沉降抑制了木质素和纤维素的降解。氮硫复合沉降交互作用明显,HNLS和LNLS复合处理显著减少了凋落叶木质素残留率,表现为拮抗作用;LNHS和HNHS复合处理显著增加了凋落叶木质素和纤维素残留率,表现为协同作用;LNLS和HNLS处理的纤维素残留率与CK差异不显著,表现为协同作用。(3)氮沉降各处理均抑制了凋落叶C、N和P元素的释放。低硫处理促进了凋落叶C、N和P元素的释放,高硫处理则抑制了 C、N和P元素的释放。氮硫复合沉降交互作用明显,低氮高硫和高氮高硫复合处理抑制了 C、N和P元素的释放,表现为协同作用。高氮低硫复合处理促进了C元素释放,表现为拮抗作用,低氮低硫复合处理对凋落叶C元素的释放无明显影响;低氮低硫和高氮低硫复合处理抑制了 N元素释放,表现为拮抗作用;低氮低硫复合处理促进了P元素释放,表现为拮抗作用,高氮低硫复合处理对P元素的释放没有明显影响。(4)氮沉降降低了凋落叶C/N,LN和HN处理的凋落叶C/N分别比CK减少了3.10%和1.26%;氮沉降增加了凋落叶C/P,LN和HN处理的C/P分别比CK增加了49.98%和16.15%。硫沉降降低了凋落叶C/N,LS和HS处理的C/N分别比CK减少了 8.57%和5.76%。低硫处理降低了凋落叶C/P,比CK减少了 4.68%;高硫处理增加了凋落叶C/P,比CK增加了 16.92%。氮硫复合沉降交互作用明显,氮硫复合各处理降低了凋落叶C/N,但增加了凋落叶C/P。(5)氮沉降、LNHS和HNHS处理均降低了凋落叶质量残留率与木质素残留率之间的相关性,HNLS处理提高了凋落叶质量残留率与木质素残留率之间的相关性。各处理凋落叶质量残留率与C/N之间相关性不显著。C残留率、N残留率、P残留率、纤维素残留率和C/P均可以较好地反映氮、硫沉降下凋落叶的分解状况。
【学位单位】:四川农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7
【中图分类】:S714
【部分图文】:

分解过程,硫沉降,沉降,重复测量方差分析


Fig.邋10邋Dynamics邋of邋C邋remaining邋rates邋of邋leaf邋litters邋in邋the邋decomposing邋process.逡逑4.4.2硫沉降对凋落叶C残留率的影响逡逑由图11可知,各处理的C残留率随分解时间的延长呈下降趋势。模拟硫沉降2邋a逡逑后,LS邋处理的邋C邋残留率为邋23.32±1.28%,比邋CK邋(27.25±0.87%)减少了邋3.93%;邋HS逡逑处理的C残留率为29.18±1.04%,比CK增加了邋1.93%。重复测量方差分析表明,逡逑HS处理的C残留率显著高于CK邋(尸<0.05),LS处理的C残留率显著低于CK邋(P逡逑<0.05)。这表明低硫沉降促进了凋落叶中C元素的释放,而高硫沉降则抑制了邋C元逡逑素的释放。逡逑23逡逑

分解过程,硫沉降,氮沉降,常绿阔叶林


4.7模拟氮、硫沉降对常绿阔叶林凋落叶C/N、C/P的影响逡逑4.7.1氮沉降对调落卩十C/N、C/P的影响逡逑从图19可以看出,各处理的C/N呈现先下降后上升再下降的趋势。经过2a的分逡逑31逡逑

分解过程,硫沉降,重复测量方差分析,低硫


Fig.20邋Changes邋of邋C/P邋value邋in邋the邋decomposition邋process.逡逑4.7.2硫沉降对)周落卩十C/N、C/P的景多响逡逑由图21可以看出,各处理的C/N呈现先下降后上升再下降的趋势。模拟硫沉降逡逑2a邋后,各处理的凋落叶邋C/N邋表现为邋LS邋(34.88±0.87%)邋<HS邋(37.69±0.47%)〈CK逡逑(43.45±0.33邋%)。LS处理的C/N比CK减少了邋8.57邋%,邋HS处理的C/N比CK减少逡逑了邋5.76邋%。重复测量方差分析表明,LS和HS处理的C/N显著低于CK邋(户<0.05)。逡逑这说明硫沉降降低了凋落叶的C/N。逡逑由图22可以看出,各处理的C/P在分解过程中总体呈下降的趋势。模拟硫沉降逡逑2a后,LS和HS处理的凋落叶C/P分别为498.42±7.95和520.02±11.95,邋LS处理的逡逑0?比0:(465.10±6.23)减少了4.68%,肥处理比0:增加了16.92%。重复测量逡逑方差分析表明,LS和HS处理的C/P与CK差异显著(P<0.05)。这说明低硫处理降逡逑低了凋落叶C/P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小云;温腾;;模拟氮沉降对小兴安岭地区人工红松林土壤氮转化的影响[J];土壤通报;2017年03期

2 李盼盼;王兵;刘国彬;李彬彬;;基于图谱可视化的中国大气氮沉降研究态势分析[J];水土保持通报;2017年05期

3 陶亚南;李永庆;;浅析大气氮沉降的基本特征与监测方法[J];资源节约与环保;2016年07期

4 韩雪;王春梅;蔺照兰;;模拟氮沉降对温带森林凋落物分解的影响[J];生态环境学报;2014年09期

5 刘文竹;王晓燕;樊彦波;;大气氮沉降及其对水体氮负荷估算的研究进展[J];环境污染与防治;2014年05期

6 郑丹楠;王雪松;谢绍东;段雷;陈东升;;2010年中国大气氮沉降特征分析[J];中国环境科学;2014年05期

7 张卫强;肖辉林;殷祚云;曾晓舵;黄美艳;冯乙晴;张毅龙;;模拟氮沉降对入侵植物薇甘菊光合特性的影响[J];生态环境学报;2013年12期

8 常运华;刘学军;李凯辉;吕金岭;宋韦;;大气氮沉降数值模拟的演替进程与模型筛选[J];干旱区地理;2013年03期

9 廖迎春;王辉民;樊后保;沈芳芳;郭虎波;袁颖红;刘文飞;杨风亭;;模拟氮沉降对水稻生长、产量及光合特性的影响[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2012年01期

10 常运华;刘学军;李凯辉;吕金岭;宋韦;;大气氮沉降研究进展[J];干旱区研究;2012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瞿玲露;肖化云;;中国南方大气氮沉降空间插值模型的比较研究[A];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15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2)[C];2015年

2 周晓丽;胡荣;王亚南;方炎明;;苔藓组织氮含量和氮同位素指示盐城市大气氮沉降规律及大气氮源[A];中国植物学会八十五周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汇编(1993-2018)[C];2018年

3 李倩;曾光明;张硕辅;焦胜;朱华;王玲玲;熊樱;;三峡水库调度对洞庭湖氮沉降临界负荷及其可能性风险的影响[A];水问题的复杂性与不确定性研究与进展——第二届全国水问题研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4 郑能建;肖化云;朱仁果;张忠义;;城市高氮沉降下植物组织游离氨基酸的代谢响应[A];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15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2)[C];2015年

5 高艳;马红亮;高人;尹云锋;章伟;朱祥妹;;模拟氮沉降对森林土壤酚类物质和可溶性糖含量的影响[A];第七届全国地理学研究生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2年

6 陶韦;刘t@;赵新达;马林娜;张时伟;王海霞;;氮沉降对辽河口滨海湿地土壤有机碳储量及其稳定同位素组成的影响[A];2018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科学技术年会论文集(第三卷)[C];2018年

7 徐宇;肖化云;;维管束植物叶组织游离氨基酸浓度及氨基酸氮同位素组成对大气氮沉降的响应研究[A];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九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16届学术年会文集[C];2017年

8 张硕;王一文;高莉莉;;模拟大气氮沉降增加对森林土壤矿化通量的影响[A];第35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 S6 应对气候变化、低碳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C];2018年

9 谢志英;肖化云;吴代赦;;利用苔藓氮含量和氮同位素示踪农村地区大气氮沉降[A];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13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10 孟博;;氮沉降条件下松嫩草地生产力对极端干旱事件的响应及其生态学机制[A];2018中国草学会年会论文集[C];201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7条

1 本报记者 童岱;莫江明:氮沉降消灭植物种类[N];北京科技报;2010年

2 周飞;森林的植物多样性与氮沉降有关[N];广东科技报;2010年

3 洪流 学红;氮排放增加威胁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N];中国绿色时报;2006年

4 记者 林琳;京津冀长三角地区硫氮沉降量较大[N];中国气象报;2007年

5 周飞 方运霆;森林生态系统对氮沉降有新发现[N];广东科技报;2009年

6 徐国良;土壤氮多寡 跳虫应先知[N];广东科技报;2010年

7 记者 黄朝武 通讯员 何志勇;控制氮素沉降应立足源氨减排[N];农民日报;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崔晓庆;降雨、温度和氮沉降增加对新疆温带荒漠生态系统氮素去向和植物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D];中国农业大学;2018年

2 董利利;不同形式氮添加对落叶松人工林生态系统土壤碳循环过程的影响[D];东北林业大学;2017年

3 韩会阁;氮沉降背景下植物养分利用策略及其对水分的响应[D];兰州大学;2015年

4 邹亚丽;氮沉降对典型草原土壤氮组分及氮矿化过程的影响及机制[D];兰州大学;2015年

5 崔s

本文编号:281295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zrdllw/281295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f67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