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理工论文 > 自然地理论文 >

大兴安岭森林火烧恢复年限对土壤磷及其有效性的影响

发布时间:2021-11-16 18:09
  林火是大兴安岭地区森林生态系统的重要影响因子,对地下土壤养分,特别是磷及其有效性变化长时间序列研究,将有助于林火后植被恢复管理、模型模拟及科学评价。选择呼中、南瓮河、双河、图强、塔河、加格达奇、满归等地区火后恢复2—50年样地48块,并以火烧区域周边相似地形地貌、未经火烧区域为配对对照样地,野外调查记录地形地貌和地理位置数据,室内分析土壤全磷和速效磷。配对t检验、冗余排序分析、趋势分析、离散性分析等处理相结合,试图找出火烧后土壤磷及其有效性变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整体数据平均值及离散程度表明,火后全磷及速效磷均值均稍低于对照,火后二者的离散程度为37%—49%,低于对照样地6—22个百分点;区分不同恢复时间,配对t检验未发现火烧样地土壤磷与对照间的显著差异。(2)以火烧对照比值及差值进行趋势分析发现,相对于对照,火烧后全磷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变化趋势(R2=0.89—0.95,P=0.07—0.15),火后20—30年间开始低于对照样地。速效磷也呈类似变化趋势,但是相关性较低(R2=0.44—0.67,P=0.44—0.66);速效磷占比... 

【文章来源】:生态学报. 2019,39(21)北大核心CSCD

【文章页数】:10 页

【部分图文】:

大兴安岭森林火烧恢复年限对土壤磷及其有效性的影响


样地示意图

样地,全磷,含量比


整体数据分析显示,火烧样地全磷含量的变异系数(36.81%)明显低于对照样地(58.79%),说明火烧降低了土壤全磷离散变化程度(图2a):降低程度为22%。把数据按火烧恢复年限分为6个时间段的结果,显示火烧前20年土壤全磷稍高于对照,之后则稍低于对照,配对t检验没有发现火烧与对照样地间存在显著差异(图2b)。使用火烧与对照样地中全磷的比值和差值进行时间变化趋势分析显示,全磷的变化趋势相似:即火灾后全磷含量火烧样地略高于对照样地,呈现上升趋势,5—10年最高,之后,随着植被的恢复,全磷有下降趋势,在20—30年间,火烧样地的全磷含量减少到低于未过火样地(图2c,d)。2.2 速效磷

样地,速效,含量比,年限


图6可见,速效磷和经度具有明显的负相关关系,与火烧后恢复年限和坡度具有正相关关系。全磷与火烧后恢复年限的夹角很小,呈现明显的正相关,而与纬度负相关。将全磷、速效磷及速效磷占比当成一个整体,当不考虑因子间相互影响,确定单因素分析(Simple Term Effects,表1)发现,火烧样地内火烧恢复年限和经度对于土壤磷解释贡献都达到了10%以上,并且达到统计学显著。综合所有因素进行条件限制分析(Conditional Term Effects,表2),也确认火烧迹地上土壤磷主要受火烧年限和经度的影响。二者均发现,其他考虑的因素如海拔、过火面积等对本研究中发现的土壤磷变化解释能力不大,没有统计学显著贡献。图4 火烧样地与对照样地的速效磷与全磷的比值比较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大兴安岭呼中地区3种林分的群落特征、物种多样性差异及其耦合关系[J]. 张建宇,王文杰,杜红居,仲召亮,肖路,周伟,张波,王洪元.  生态学报. 2018(13)
[2]兴安落叶松林不同强度火烧迹地土壤微生物群落特性研究[J]. 彭瑶,曹凤艳,曲来叶.  植物研究. 2017(04)
[3]大兴安岭火后演替初期森林土壤磷的动态变化特征[J]. 孔健健,张亨宇,荆爽.  生态学杂志. 2017(06)
[4]火烧迹地土壤养分与植被恢复关系研究[J]. 王原,夏鹏云,李冲,李兴思.  现代园艺. 2016(22)
[5]哈尔滨城市森林树木生长状况及各生长指标的相关性分析[J]. 张波,王文杰,周伟,肖路,吕海亮,魏晨辉.  安徽农业科学. 2016(26)
[6]林火对大兴安岭偃松—兴安落叶松林土壤养分的影响[J]. 谷会岩,金屿淞,张芸慧,陈祥伟.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2016(07)
[7]大兴安岭重度火烧林地土壤生境质量综合评价[J]. 宋利臣,何平平,崔晓阳.  生态学杂志. 2015(08)
[8]不同火烧强度对兴安落叶松林土壤化学性质的影响[J]. 秦可珍,贺婷,包翔,陈翔,周梅,赵鹏武.  林业资源管理. 2014(06)
[9]林火干扰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J]. 韩钊龙,胡慧蓉,黄铄淇.  西南林业大学学报. 2014(03)
[10]火干扰对北方针叶林土壤环境的影响[J]. 孔健健,杨健.  土壤通报. 2014(02)

博士论文
[1]大兴安岭火烧迹地落叶松人工林生态效应研究[D]. 王丽红.东北林业大学 2016

硕士论文
[1]大兴安岭兴安落叶松林火烧迹地植被群落特征研究[D]. 王鼎.内蒙古农业大学 2016



本文编号:349932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zrdllw/349932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c57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