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尔盖地区沙化草地土壤酶协同和抑制效应
发布时间:2021-11-17 14:45
近年来,在不合理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的共同作用下,若尔盖地区高寒草甸沙化日趋严重,草地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破坏。土壤承载着植物、微生物和土壤动物等的生命活动,研究其理化性质、酶活性及二者的关系对草地生态系统的保护和恢复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在若尔盖地区沙化草地设置样地,收集植物群落信息、采集土壤样品、分析土壤理化性质和酶活性,探讨不同沙化梯度下高寒退化草地的土壤理化性质和酶活性动态特征及其之间关系。结果发现:随着沙化程度的加剧,土壤容重、pH和碱性磷酸酶活性呈增加趋势,土壤6种营养元素(有机碳、全碳、速效氮、全氮、速效磷和全磷)及脲酶、木质素过氧化物酶、β-葡萄糖苷酶和N-乙酰-β-D-葡萄糖苷酶呈递减趋势;土壤pH与碱性磷酸酶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与木质素过氧化物酶、β-葡萄糖苷酶和N-乙酰-β-D-葡萄糖苷酶均呈显著负相关关系(P<0.01)。碱性磷酸酶与木质素过氧化物酶和β-葡萄糖苷酶均呈显著线性负相关关系(P<0.01,R2=0.27;P<0.05,R2=0.17),碱性磷酸酶活性的增加对木质素过氧化物酶和...
【文章来源】:草业科学. 2019,36(04)CSCD
【文章页数】:13 页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长期保护性耕作可提高表层土壤碳氮含量和根际土壤酶活性[J]. 宋霄君,吴会军,武雪萍,李倩,王碧胜,李生平,梁国鹏,李景,刘彩彩,张孟妮.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18(06)
[2]退化高寒草地土壤养分、酶活性及生态化学计量特征[J]. 李海云,张建贵,姚拓,杨晓玫,高亚敏,李昌宁,李琦,冯影. 水土保持学报. 2018(05)
[3]荒漠草地沙漠化对土壤养分和胞外酶活性的影响[J]. 吴秀芝,阎欣,王波,刘任涛,安慧. 生态环境学报. 2018(06)
[4]退化高寒草甸土壤微生物及酶活性特征[J]. 尹亚丽,王玉琴,鲍根生,王宏生,李世雄,宋梅玲,邵宝莲,温玉存. 应用生态学报. 2017(12)
[5]气候和人为因素对草地变化的响应研究:以川西北若尔盖县为例[J]. 曹娟,邵怀勇,李波,张晓雪,陈国民,杨鑫. 环境科学与技术. 2017(02)
[6]黄土高原水蚀风蚀交错区5种典型草地群落土壤酶活性的研究[J]. 刘建,邱莉萍,程积民,张金娥. 草地学报. 2017(01)
[7]降水和氮沉降增加对草地土壤酶活性的影响[J]. 闫钟清,齐玉春,彭琴,董云社,郭树芳,贺云龙,王丽芹,李兆林. 生态学报. 2017(09)
[8]高寒草甸土壤微生物量及酶活性的研究[J]. 牛犇,张立峰,马荣荣,刘晓琴,张翔,赵亮,古松. 南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6(04)
[9]青海小泊湖区沼泽化草甸、草甸和沙地的土壤酶活性[J]. 杨英,耿玉清,黄桂林,赵恒毅,周红娟. 湿地科学. 2016(01)
[10]漓江水陆交错带不同植被类型的土壤酶活性[J]. 杨文彬,耿玉清,王冬梅. 生态学报. 2015(14)
本文编号:3501132
【文章来源】:草业科学. 2019,36(04)CSCD
【文章页数】:13 页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长期保护性耕作可提高表层土壤碳氮含量和根际土壤酶活性[J]. 宋霄君,吴会军,武雪萍,李倩,王碧胜,李生平,梁国鹏,李景,刘彩彩,张孟妮.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18(06)
[2]退化高寒草地土壤养分、酶活性及生态化学计量特征[J]. 李海云,张建贵,姚拓,杨晓玫,高亚敏,李昌宁,李琦,冯影. 水土保持学报. 2018(05)
[3]荒漠草地沙漠化对土壤养分和胞外酶活性的影响[J]. 吴秀芝,阎欣,王波,刘任涛,安慧. 生态环境学报. 2018(06)
[4]退化高寒草甸土壤微生物及酶活性特征[J]. 尹亚丽,王玉琴,鲍根生,王宏生,李世雄,宋梅玲,邵宝莲,温玉存. 应用生态学报. 2017(12)
[5]气候和人为因素对草地变化的响应研究:以川西北若尔盖县为例[J]. 曹娟,邵怀勇,李波,张晓雪,陈国民,杨鑫. 环境科学与技术. 2017(02)
[6]黄土高原水蚀风蚀交错区5种典型草地群落土壤酶活性的研究[J]. 刘建,邱莉萍,程积民,张金娥. 草地学报. 2017(01)
[7]降水和氮沉降增加对草地土壤酶活性的影响[J]. 闫钟清,齐玉春,彭琴,董云社,郭树芳,贺云龙,王丽芹,李兆林. 生态学报. 2017(09)
[8]高寒草甸土壤微生物量及酶活性的研究[J]. 牛犇,张立峰,马荣荣,刘晓琴,张翔,赵亮,古松. 南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6(04)
[9]青海小泊湖区沼泽化草甸、草甸和沙地的土壤酶活性[J]. 杨英,耿玉清,黄桂林,赵恒毅,周红娟. 湿地科学. 2016(01)
[10]漓江水陆交错带不同植被类型的土壤酶活性[J]. 杨文彬,耿玉清,王冬梅. 生态学报. 2015(14)
本文编号:350113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zrdllw/35011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