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理工论文 > 自然地理论文 >

贵州雷公山土壤发生学性状的垂直变化特征研究

发布时间:2022-01-09 01:58
  为了解我国亚热带山地土壤发生学性状随海拔的垂直变化特点,选择位于亚热带常湿润气候区的贵州省雷公山作为研究对象,调查与采样分析了不同海拔高度的17个土壤剖面的理化性状及其与海拔的关系。结果表明,雷公山土壤的众多发生学性状与海拔高度存在显著的相关,随着海拔的升高,呈现土壤矿物质风化减弱而有机质和养分积累增强的变化趋势。表土层厚度、砾石、有机质、全氮和全磷含量、腐殖质的H/F比,土壤粉砂含量、粉黏比、CEC、ba值、氧化铁活化度、黏粒Sa值、黏粒矿物中蛭石和云母相对比例均随海拔的升高而增加;而土体厚度、表土胡敏酸E4/E6比值、土壤黏粒含量、游离氧化铁含量、氧化铁游离度和黏粒矿物中高岭石相对比例则随海拔升高而下降。研究土壤酸化明显,pH和盐基饱和度普遍较低,随海拔升高的变化趋势不明显。研究认为,雷公山地区土壤发生学性状主要受现代成土环境影响,随海拔变化的温度可能是控制这一地区土壤空间变异的主要因素。区内土壤主要发生学性状随海拔升高呈波动状变化,多数发生学性状具有协同变化的特征;不同地理发生学分类土壤带间发生学性状存在一定的差异。根据中国土壤系统分类,研究区土壤类型主要为淋溶土和雏形土,二者也... 

【文章来源】:土壤通报. 2019,50(04)北大核心CSCD

【文章页数】:8 页

【部分图文】:

贵州雷公山土壤发生学性状的垂直变化特征研究


部分发生学指标随海拔高度的相对变化(以剖面1为参照)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广东罗浮山土壤动物多样性垂直变化特征[J]. 徐国良,莫凌梓,王嘉珊,蔡少燕,杨木壮,方碧真.  广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6(06)
[2]山地垂直带谱研究评述[J]. 孙建,程根伟.  生态环境学报. 2014(09)
[3]黔东南不同林地土壤物理性质及养分含量差异[J]. 张家春,贺红早,张玉武,刘盈盈,黄丽华.  河南农业科学. 2014(08)
[4]雷公山自然保护区不同植被类型土壤的肥力及碳含量[J]. 张珍明,贺红早,张玉武,刘盈盈,何云松,黄丽华.  西南农业学报. 2014(03)
[5]黔东南不同植被类型下土壤养分及颗粒态有机碳差异分析[J]. 黄丽华,贺红早,刘盈盈,何云松,张玉武.  广东农业科学. 2014(08)
[6]雷公山保护区药用蕨类植物资源调查[J]. 赵能武,黄静,杨理明,邹娟,赵俊华.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2013(15)
[7]广西猫儿山自然保护区森林土壤化学性质垂直分布特征研究[J]. 黄承标,罗远周,张建华,蒋得斌,玉伟朝,李保平.  安徽农业科学. 2009(01)
[8]武夷山山地土壤有机碳的垂直分布规律及影响因素研究[J]. 肖霜霜,陈武荣,许燕萍,陈晖,孙杰.  安徽农学通报. 2008(11)
[9]武夷山土壤性状及其垂直变化规律[J]. 邱堋星,叶飞.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2008(01)
[10]阿尔泰山区土壤有机碳氧化稳定性的初步比较分析[J]. 徐华君.  水土保持研究. 2007(06)

硕士论文
[1]岷江上游干旱河谷土壤肥力的垂直变化[D]. 王春明.西南农业大学 2001



本文编号:357771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zrdllw/357771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bff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