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兴安岭森林演替过程中凋落物分解与DOC释放研究
发布时间:2022-01-21 16:38
基于"空间代替时间"法,在大兴安岭火烧后森林演替下的草丛、灌丛、白桦林、白桦落叶松林和落叶松林5个阶段样地的3个分层凋落物中,分别设置36、24、12℃3个温度梯度进行培养试验,测定凋落物析出的DOC浓度及剩余量,分析不同森林演替阶段不同凋落物层凋落物分解和释放DOC的动态。结果表明:凋落物分解速率和DOC释放量随演替序列均呈现先增大后减小趋势;随着温度升高,凋落物分解速率加快,DOC释放量增加;凋落物分解速率和DOC释放量呈现为未分解层大于酵层和腐殖质层。森林演替过程、温度、凋落物分层对于凋落物分解和DOC的释放有重要影响。
【文章来源】:西南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2019,39(05)北大核心
【文章页数】:9 页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植物质量、模拟增温及生境对凋落物分解的相对贡献[J]. 王行,闫鹏飞,展鹏飞,张晓宁,刘振亚,郭玉静,肖德荣. 应用生态学报. 2018(02)
[2]模拟酸雨对大兴安岭3个树种凋落叶分解速率和溶解有机碳的影响[J]. 赵晶晶,杜其霖,国润才,刘志强,程宇琪,王雨晴,杜浩,张成福. 浙江林业科技. 2017(05)
[3]宁夏罗山典型植被类型的土壤活性有机碳组分研究[J]. 杨君珑,张学丽,曹兵,汪泽鹏,秦伟春. 西部林业科学. 2017(04)
[4]大兴安岭森林火烧后不同演替阶段土壤细菌多样性动态[J]. 牛晓燕,刘志强,赵晶晶,王雨晴,程宇琪,杜浩,张成福. 微生物学通报. 2017(08)
[5]川西亚高山森林凋落物不同分解阶段基质质量特征[J]. 谌贤,刘洋,唐实玉,杨帅,陈亚梅,杨林,郑海峰,李洪杰. 西北植物学报. 2017(03)
[6]川西亚高山森林凋落物不同分解阶段碳氮磷化学计量特征及种间差异[J]. 谌贤,刘洋,邓静,师嘉淇. 植物研究. 2017(02)
[7]亚热带典型林分对表层和深层土壤可溶性有机碳、氮的影响[J]. 肖好燕,刘宝,余再鹏,万晓华,桑昌鹏,周富伟,黄志群. 应用生态学报. 2016(04)
[8]土壤吸附可溶性有机碳研究进展[J]. 黄倩,吴靖霆,陈杰,蔡武,王昊,陈韦,何云峰. 土壤. 2015(03)
[9]红松阔叶林4种凋落物分解速率及其营养动态[J]. 张琴,范秀华.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2014(12)
[10]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不同演替阶段土壤活性有机碳含量及季节动态[J]. 范跃新,杨玉盛,杨智杰,谢锦升,陈光水,钟小剑,郭剑芬. 生态学报. 2013(18)
硕士论文
[1]温度和氮沉降驱动的凋落物分解机制[D]. 董雄德.黑龙江大学 2018
[2]基于界面结构的岩溶生态系统枯落物研究[D]. 杨民英.云南师范大学 2017
本文编号:3600613
【文章来源】:西南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2019,39(05)北大核心
【文章页数】:9 页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植物质量、模拟增温及生境对凋落物分解的相对贡献[J]. 王行,闫鹏飞,展鹏飞,张晓宁,刘振亚,郭玉静,肖德荣. 应用生态学报. 2018(02)
[2]模拟酸雨对大兴安岭3个树种凋落叶分解速率和溶解有机碳的影响[J]. 赵晶晶,杜其霖,国润才,刘志强,程宇琪,王雨晴,杜浩,张成福. 浙江林业科技. 2017(05)
[3]宁夏罗山典型植被类型的土壤活性有机碳组分研究[J]. 杨君珑,张学丽,曹兵,汪泽鹏,秦伟春. 西部林业科学. 2017(04)
[4]大兴安岭森林火烧后不同演替阶段土壤细菌多样性动态[J]. 牛晓燕,刘志强,赵晶晶,王雨晴,程宇琪,杜浩,张成福. 微生物学通报. 2017(08)
[5]川西亚高山森林凋落物不同分解阶段基质质量特征[J]. 谌贤,刘洋,唐实玉,杨帅,陈亚梅,杨林,郑海峰,李洪杰. 西北植物学报. 2017(03)
[6]川西亚高山森林凋落物不同分解阶段碳氮磷化学计量特征及种间差异[J]. 谌贤,刘洋,邓静,师嘉淇. 植物研究. 2017(02)
[7]亚热带典型林分对表层和深层土壤可溶性有机碳、氮的影响[J]. 肖好燕,刘宝,余再鹏,万晓华,桑昌鹏,周富伟,黄志群. 应用生态学报. 2016(04)
[8]土壤吸附可溶性有机碳研究进展[J]. 黄倩,吴靖霆,陈杰,蔡武,王昊,陈韦,何云峰. 土壤. 2015(03)
[9]红松阔叶林4种凋落物分解速率及其营养动态[J]. 张琴,范秀华.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2014(12)
[10]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不同演替阶段土壤活性有机碳含量及季节动态[J]. 范跃新,杨玉盛,杨智杰,谢锦升,陈光水,钟小剑,郭剑芬. 生态学报. 2013(18)
硕士论文
[1]温度和氮沉降驱动的凋落物分解机制[D]. 董雄德.黑龙江大学 2018
[2]基于界面结构的岩溶生态系统枯落物研究[D]. 杨民英.云南师范大学 2017
本文编号:360061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zrdllw/36006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