添加生物炭对东台滨海区杨树人工林3种温室气体排放的长期影响
发布时间:2022-02-16 09:05
为了解施用生物炭对杨树人工林土壤CO2、CH4、N2O3种温室气体排放的长期影响及其主要调控机理,以东台国有林场杨树人工林为对象,设置低生物炭添加量(D,40 t·hm-2)、中生物炭添加量(Z,80 t·hm-2)、高生物炭添加量(G,120 t·hm-2)及对照(CK,0 t·hm-2)4种不同处理,采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对CO2、CH4、N2O3种温室气体的排放速率进行了多次测定,同时测定分析了土壤含水率、土壤酶活性等土壤理化及生化指标,为阐明生物炭对杨树人工林生态系统的长期影响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1)对照样地土壤CO2排放速率变化范围为123.428-412.066mg·m-2·h-1,中、高生物炭添加处理显著促进了土壤CO2的排放(P=0.001、0.000),分别导致CO2年平均排放速率...
【文章来源】:生态环境学报. 2019,28(06)北大核心CSCD
【文章页数】:7 页
【文章目录】:
1 研究区概况与研究方法
1.1 研究区概况
1.2 样地设置
1.3 样品采集与测定
1.4 计算公式
1.5 数据统计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生物炭添加量对3种温室气体排放速率的影响
2.2 不同生物炭添加量对3种温室气体综合温室效应的影响
2.3 3种温室气体排放与主要土壤理化性质的关系
3 讨论
3.1 添加生物炭对3种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
3.2 生物炭影响3种温室气体排放的机理分析
4 结论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生物炭对杨树人工林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磷及其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J]. 王国兵,王瑞,徐瑾,曹国华,阮宏华.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9(02)
[2]岷江流域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有机碳组分及酶活性的影响[J]. 胡尧,李懿,侯雨乐. 生态环境学报. 2018(09)
[3]生物炭施用3年后对稻麦轮作系统CH4和N2O综合温室效应的影响[J]. 吴震,董玉兵,熊正琴. 应用生态学报. 2018(01)
[4]生物炭对塿土CH4、N2O排放的影响[J]. 周凤,许晨阳,王月玲,林云,王强,张彤彤,耿增超. 环境科学. 2017(09)
[5]生物炭修复土壤重金属污染的研究进展[J]. 李江遐,吴林春,张军,王陈丝丝,于倩倩,彭毅,马友华. 生态环境学报. 2015(12)
[6]衡阳紫色土丘陵坡地土壤酶活性对植被恢复的响应[J]. 杨宁,杨满元,雷玉兰,艾昱,付美云,林仲桂. 生态环境学报. 2014(04)
[7]兴安落叶松林土壤呼吸及组分的变化特征[J]. 颜学佳,魏江生,周梅,赵鹏武,乌兰巴特尔. 生态环境学报. 2013(06)
[8]旱地土壤微生物磷测定方法研究[J]. 吴金水,肖和艾,陈桂秋,黄敏. 土壤学报. 2003(01)
本文编号:3627701
【文章来源】:生态环境学报. 2019,28(06)北大核心CSCD
【文章页数】:7 页
【文章目录】:
1 研究区概况与研究方法
1.1 研究区概况
1.2 样地设置
1.3 样品采集与测定
1.4 计算公式
1.5 数据统计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生物炭添加量对3种温室气体排放速率的影响
2.2 不同生物炭添加量对3种温室气体综合温室效应的影响
2.3 3种温室气体排放与主要土壤理化性质的关系
3 讨论
3.1 添加生物炭对3种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
3.2 生物炭影响3种温室气体排放的机理分析
4 结论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生物炭对杨树人工林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磷及其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J]. 王国兵,王瑞,徐瑾,曹国华,阮宏华.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9(02)
[2]岷江流域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有机碳组分及酶活性的影响[J]. 胡尧,李懿,侯雨乐. 生态环境学报. 2018(09)
[3]生物炭施用3年后对稻麦轮作系统CH4和N2O综合温室效应的影响[J]. 吴震,董玉兵,熊正琴. 应用生态学报. 2018(01)
[4]生物炭对塿土CH4、N2O排放的影响[J]. 周凤,许晨阳,王月玲,林云,王强,张彤彤,耿增超. 环境科学. 2017(09)
[5]生物炭修复土壤重金属污染的研究进展[J]. 李江遐,吴林春,张军,王陈丝丝,于倩倩,彭毅,马友华. 生态环境学报. 2015(12)
[6]衡阳紫色土丘陵坡地土壤酶活性对植被恢复的响应[J]. 杨宁,杨满元,雷玉兰,艾昱,付美云,林仲桂. 生态环境学报. 2014(04)
[7]兴安落叶松林土壤呼吸及组分的变化特征[J]. 颜学佳,魏江生,周梅,赵鹏武,乌兰巴特尔. 生态环境学报. 2013(06)
[8]旱地土壤微生物磷测定方法研究[J]. 吴金水,肖和艾,陈桂秋,黄敏. 土壤学报. 2003(01)
本文编号:362770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zrdllw/36277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