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化红壤植被恢复团聚体及化学计量特征
发布时间:2022-02-18 21:19
为了探究不同植被恢复模式对土壤碳(C)、氮(N)、磷(P)分配格局及其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为红壤侵蚀区的植被恢复措施及生态治理模式优化提供科学依据,以江西省泰和县红壤严重退化地为研究对象,对研究区马尾松纯林、湿地松纯林、木荷纯林、马尾松木荷混交林(马木混交林)以及湿地松木荷混交林(湿木混交林)5种植被恢复模式0—20,20—40cm土层不同粒径水稳性团聚体C、N、P分配格局及其化学计量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0—40cm不同粒径团聚体分别占总重56.34%(>2mm),30.01%(0.25~2mm),7.14%(0.053~0.25mm),6.54%(<0.053mm),各植被恢复模式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含量随着粒径的减小而降低,且差异显著(p<0.05),马木混交林>2mm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含量显著高于其他恢复模式(p<0.05);(2)各植被恢复模式土壤C、N、P含量以马木混交林及湿地松纯林较高,水稳性团聚体C、N、P的含量总体随着粒径减小呈升高的趋势,以较小粒级养分含量较高,且存在显著差异(p<0.05);土层间C、N含量差异显著,P无...
【文章来源】:水土保持学报. 2019,33(04)北大核心CSCD
【文章页数】:10 页
【文章目录】: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区概况
1.2 样地设置与样品采集
1.3 样品处理与测定
1.4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植被恢复模式水稳性团聚体分布
2.2 不同植被恢复模式的土壤养分含量特征
2.3 土壤团聚体C、N、P生态化学计量特征
2.4 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养分及化学计量学的相关性
3 讨论
3.1 不同植被恢复模式对土壤水稳性团聚体的影响
3.2 不同植被恢复模式对土壤团聚体养分的影响
3.3 不同植被恢复模式对土壤团聚体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
4 结论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宁夏黄土丘陵区典型林草植被类型对土壤水稳性团聚体的影响[J]. 陈国靖,蔡进军,马璠,许浩,董立国,韩新生,李生宝. 水土保持研究. 2018(05)
[2]石灰岩山地植被恢复对土壤水稳性团聚体的影响[J]. 孙涛,刘艺杉,孙崇玉,郑爱辉. 草业科学. 2018(06)
[3]四川盆地西缘4种人工林土壤团聚体碳氮磷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J]. 家伟,聂富育,杨万勤,杨开军,贺若阳,庄丽燕,李志杰,徐振锋.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2018(01)
[4]贵州月亮山5个优势树种叶片与土壤生态化学计量特征[J]. 张亚冰,吕文强,周传艳,吴永贵,周少奇. 水土保持研究. 2017(05)
[5]黄土高原延河流域不同植被类型下土壤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J]. 曾全超,李鑫,董扬红,安韶山. 自然资源学报. 2016(11)
[6]不同林分组成对林地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J]. 柴旭光. 防护林科技. 2016(08)
[7]水域生态系统生态化学计量学研究进展[J]. 王芳,国先涛,董双林.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5(12)
[8]中国土壤容重特征及其对区域碳贮量估算的意义[J]. 柴华,何念鹏. 生态学报. 2016(13)
[9]恢复年限对裸露边坡土壤团聚体颗粒和碳、氮、磷分布的影响[J]. 冯春晓,艾应伟,王克秀,郭雪姣,肖敬尧. 水土保持学报. 2015(05)
[10]陕北黄土高原土壤性质及其生态化学计量的纬度变化特征[J]. 曾全超,李鑫,董扬红,李娅芸,程曼,安韶山. 自然资源学报. 2015(05)
本文编号:3631570
【文章来源】:水土保持学报. 2019,33(04)北大核心CSCD
【文章页数】:10 页
【文章目录】: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区概况
1.2 样地设置与样品采集
1.3 样品处理与测定
1.4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植被恢复模式水稳性团聚体分布
2.2 不同植被恢复模式的土壤养分含量特征
2.3 土壤团聚体C、N、P生态化学计量特征
2.4 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养分及化学计量学的相关性
3 讨论
3.1 不同植被恢复模式对土壤水稳性团聚体的影响
3.2 不同植被恢复模式对土壤团聚体养分的影响
3.3 不同植被恢复模式对土壤团聚体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
4 结论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宁夏黄土丘陵区典型林草植被类型对土壤水稳性团聚体的影响[J]. 陈国靖,蔡进军,马璠,许浩,董立国,韩新生,李生宝. 水土保持研究. 2018(05)
[2]石灰岩山地植被恢复对土壤水稳性团聚体的影响[J]. 孙涛,刘艺杉,孙崇玉,郑爱辉. 草业科学. 2018(06)
[3]四川盆地西缘4种人工林土壤团聚体碳氮磷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J]. 家伟,聂富育,杨万勤,杨开军,贺若阳,庄丽燕,李志杰,徐振锋.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2018(01)
[4]贵州月亮山5个优势树种叶片与土壤生态化学计量特征[J]. 张亚冰,吕文强,周传艳,吴永贵,周少奇. 水土保持研究. 2017(05)
[5]黄土高原延河流域不同植被类型下土壤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J]. 曾全超,李鑫,董扬红,安韶山. 自然资源学报. 2016(11)
[6]不同林分组成对林地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J]. 柴旭光. 防护林科技. 2016(08)
[7]水域生态系统生态化学计量学研究进展[J]. 王芳,国先涛,董双林.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5(12)
[8]中国土壤容重特征及其对区域碳贮量估算的意义[J]. 柴华,何念鹏. 生态学报. 2016(13)
[9]恢复年限对裸露边坡土壤团聚体颗粒和碳、氮、磷分布的影响[J]. 冯春晓,艾应伟,王克秀,郭雪姣,肖敬尧. 水土保持学报. 2015(05)
[10]陕北黄土高原土壤性质及其生态化学计量的纬度变化特征[J]. 曾全超,李鑫,董扬红,李娅芸,程曼,安韶山. 自然资源学报. 2015(05)
本文编号:363157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zrdllw/36315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