露井复域分布区土地利用格局演变及差异化管理对策
发布时间:2023-08-18 18:27
土地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物质承担者,土地利用格局直接或者间接地反应人类的生产生活活动。矿区土地作为一种特殊用地环境,其土地利用具有一般规律性与自身典型性。地下的煤炭大量采出,原始土地利用类型被打破、自然景观支离破碎,景观面貌发生较大变化,并且随着土地损毁、土地复垦的不断交叉进行,土地利用结构及其景观格局体现出交错复杂的演变方向。特别是在露井复域分布矿区,矿产资源开采会导致更加复杂的影响。 本文首先对露井复域分布区进行概念界定,并在区域划分上将平朔矿区划分为露天开采区、井工开采区分别作为研究对象。随后,综合采用实地调研、遥感解译、历史类比与趋势外推相结合等方法,从中观尺度上分析采矿生产活动对矿区土地利用及其景观格局的影响,并重点分析矿区典型地类的动态变化和特征。接下来,从区域整体水平上,采用土地综合利用指数、景观水平指数对比分析,得出其格局分布变化的异同并分析原因。最后,对未来矿区土地利用和损毁情况进行预测,并提出露井复域分布区土地利用的差异化管理对策。 研究结果表明:(1)两个区域的土地利用结构变化表现出明显的趋同性,同时在局部因素上也体现出明显差异性。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变化趋势高度一...
【文章页数】:98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选题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国外矿区研究进展
1.2.2 国内矿区研究进展
1.2.3 露天矿区研究进展
1.2.4 井工采煤塌陷研究进展
1.2.5 露井联采矿区研究进展
1.3 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
第2章 研究区概况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露井联采区
2.1.2 露井复域分布区
2.2 研究区自然经济概况
2.2.1 自然环境概况
2.2.2 经济社会概况
2.3 研究区项目工程概况
2.3.1 研究区生产能力
2.3.2 研究区生产工艺流程
第3章 数据获取与分析处理
3.1 数据获取
3.1.1 遥感影像来源
3.1.2 遥感影像处理
3.1.3 土地利用信息提取
3.2 数据分析方法
3.2.1 土地利用变化指标
3.2.2 景观格局分析方法
第4章 露天采矿区土地损毁特征分析
4.1 各露天矿开采进度
4.1.1 安太堡露天煤矿
4.1.2 安家岭露天煤矿
4.1.3 东露天矿区
4.2 露采区土地利用变化
4.2.1 土地利用类型增减转移
4.2.2 土地利用变化速度与强度
4.3 露采区景观格局变化
4.3.1 斑块基本特征指数分析
4.3.2 斑块形状特征变化分析
4.3.3 斑块空间构型特征分析
4.4 露采区典型地类变化分析
4.4.1 耕地变化特征
4.4.2 农用地变化特征
4.4.3 采矿用地变化特征
4.4.4 居民点变化特征
第5章 井工开采区土地损毁特征分析
5.1 井工矿开采进度
5.1.1 安家岭一号井工矿
5.1.2 安家岭二号井工矿
5.1.3 平朔三号井工矿
5.2 井采区土地利用变化
5.2.1 土地利用类型增减转移
5.2.2 土地利用变化速度与强度
5.3 井采区景观格局指数
5.3.1 斑块基本特征指数分析
5.3.2 斑块形状特征变化分析
5.3.3 斑块类型空间构型特征分析
5.4 井采区典型地类变化特征
5.4.1 耕地变化特征
5.4.2 农用地变化特征
5.4.3 采矿用地变化特征
5.4.4 居民点变化特征
第6章 处理结果对比分析
6.1 综合处理结果对比
6.1.1 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对比
6.1.2 景观水平景观指数变化对比
6.2 矿区格局演变及预测
6.2.1 1986-1996 年矿区格局变化
6.2.2 1996-2004 年矿区格局变化
6.2.3 2004-2013 年矿区格局变化
6.2.4 2013-2020 年矿区土地损毁预测
6.2.5 2021-2080 年矿区土地损毁预测
6.3 研究区差异化管理对策
6.3.1 生态补偿机制
6.3.2 生态功能分区
6.3.3 生态农业格局
6.3.4 采矿用地优化
6.3.5 居民点布局
第7章 结论与讨论
7.1 结论
7.2 讨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本文编号:3842716
【文章页数】:98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选题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国外矿区研究进展
1.2.2 国内矿区研究进展
1.2.3 露天矿区研究进展
1.2.4 井工采煤塌陷研究进展
1.2.5 露井联采矿区研究进展
1.3 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
第2章 研究区概况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露井联采区
2.1.2 露井复域分布区
2.2 研究区自然经济概况
2.2.1 自然环境概况
2.2.2 经济社会概况
2.3 研究区项目工程概况
2.3.1 研究区生产能力
2.3.2 研究区生产工艺流程
第3章 数据获取与分析处理
3.1 数据获取
3.1.1 遥感影像来源
3.1.2 遥感影像处理
3.1.3 土地利用信息提取
3.2 数据分析方法
3.2.1 土地利用变化指标
3.2.2 景观格局分析方法
第4章 露天采矿区土地损毁特征分析
4.1 各露天矿开采进度
4.1.1 安太堡露天煤矿
4.1.2 安家岭露天煤矿
4.1.3 东露天矿区
4.2 露采区土地利用变化
4.2.1 土地利用类型增减转移
4.2.2 土地利用变化速度与强度
4.3 露采区景观格局变化
4.3.1 斑块基本特征指数分析
4.3.2 斑块形状特征变化分析
4.3.3 斑块空间构型特征分析
4.4 露采区典型地类变化分析
4.4.1 耕地变化特征
4.4.2 农用地变化特征
4.4.3 采矿用地变化特征
4.4.4 居民点变化特征
第5章 井工开采区土地损毁特征分析
5.1 井工矿开采进度
5.1.1 安家岭一号井工矿
5.1.2 安家岭二号井工矿
5.1.3 平朔三号井工矿
5.2 井采区土地利用变化
5.2.1 土地利用类型增减转移
5.2.2 土地利用变化速度与强度
5.3 井采区景观格局指数
5.3.1 斑块基本特征指数分析
5.3.2 斑块形状特征变化分析
5.3.3 斑块类型空间构型特征分析
5.4 井采区典型地类变化特征
5.4.1 耕地变化特征
5.4.2 农用地变化特征
5.4.3 采矿用地变化特征
5.4.4 居民点变化特征
第6章 处理结果对比分析
6.1 综合处理结果对比
6.1.1 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对比
6.1.2 景观水平景观指数变化对比
6.2 矿区格局演变及预测
6.2.1 1986-1996 年矿区格局变化
6.2.2 1996-2004 年矿区格局变化
6.2.3 2004-2013 年矿区格局变化
6.2.4 2013-2020 年矿区土地损毁预测
6.2.5 2021-2080 年矿区土地损毁预测
6.3 研究区差异化管理对策
6.3.1 生态补偿机制
6.3.2 生态功能分区
6.3.3 生态农业格局
6.3.4 采矿用地优化
6.3.5 居民点布局
第7章 结论与讨论
7.1 结论
7.2 讨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本文编号:384271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zrdllw/38427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