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快推进郑州市产业集聚区发展的思考
产业集聚区是指以若干特色主导产业为支撑,产业集聚特征明显,产业和城市融合发展,产业结构合理,吸纳就业充分,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功能区,概括来讲就是:“企业或项目集中布局,产业集群发展,资源集约利用,功能集合构建。”产业集聚区是优化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实现集约发展的基础工程,是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现代城镇体系和自主创新体系的有效载体,是实现科学发展的重要依托和途径。在当前宏观经济发展形势严峻的背景下,郑州市如何更好发挥产业集聚区在促转型、求提升、谋发展方面的引领和平台作用,成为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
一、郑州市产业集聚区发展现状近年来,郑州市坚持把发展产业集聚区作为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的重要举措,完善规划布局、强化政策引导、推进体制创新,产业集聚区保持了良好的发展态势。特别是在全球经济下滑、结构性矛盾突出的形势下,产业集聚区整体上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郑州市现有各类产业集聚区38个(含专业园区),其中省级产业集聚区15个、市级以下23个。
依据2012年1—9月份数据,全市产业集聚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4.6% ;施工项目570个,占全省项目总量的7.54% ;亿元以上项目完成投资408.31亿元,占全省亿元以上项目投资总量的7.41% ;固定资产投资完成549.03亿元。截至2012年12月,全市产业集聚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5200亿元,增长21% 。
郑州市产业集聚区发展有三个特点:一是主营业务收入增长迅猛。从2012年前8个月看,郑州市产业集聚区规模以上工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788.18亿元,现价同比增长41.2% ,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呈现持续快速增长的势头。其中,郑州航空港产业集聚区实现规模以上主营业务收入525.9亿元,同比增长371.2% 。二是项目建设推进快。郑州市以重点建设项目和重点企业为抓手,采取多种措施,产业集聚区项目建设成效明显。从2012年前9个月看,全市产业集聚区在建亿元以上项目258个,完成投资408.31亿元,其中新开亿元以上项目103个,完成投资121.9亿元。三是就业承载力强劲。从2012年前8个月看,郑州市全部产业集聚区平均从业人员33.74万人,其中郑州航空港产业集聚区从业人员达到15.O8万人。以上数据说明,产业集聚区已成为区域发展的增长极,成为产业发展和人口集聚的重要载体,成为加快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推动科学发展、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抓手,为郑州市的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发挥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从宏观上看,产业集聚区建设强力拉动了郑州市经济社会发展,但在实际调研中我们也发现,产业集聚区在发展过程中并非全面开花、整体推进,还存在各种问题,笔耕论文,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其快速发展。
问题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一是发展水平不平衡。从郑州市省级产业集聚区来看,有的起步早、基础好,发展较快。而一些新规划建设的产业集聚区起步晚,配套设施不完善,缺乏产业基础,发展相对滞后。从产业集聚区的固定资产投资总量来看,15个省级产业集聚区的投资完成量是23个市级专业园区总量的两倍多,显示出产业集聚区发展极不平衡。
二是主导产业不突出。主导产业过多过宽,集聚区内的项目建设和产业发展仍存在“小、散、乱”现象,没有形成专业化分工和上下游产业合作关系,集聚发展效应不明显。三是产业转型升级慢。从郑州产业集聚区的产业布局来看,目前主要集中在制造业,大多数产业集聚区所承载产业仍为传统型和资源依赖型产业。四是融资能力不够强。全市15家省级产业集聚区投融资平台注册资本金不足15亿元,因投融资平台注册资金规模较小、缺乏发行债券等多元化的融资渠道,产业集聚区融资能力有限,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产业集聚区的快速发展。
二、郑州市产业集聚区快速发展具备的有利条件从政策、区位、交通、资源、经济基础及人力资源等方面看,郑州市具有独特的竞争优势,这也为推进产业集聚区快速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一是政策优势。中原经济区和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上升为国家战略、成功创建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全国跨境贸易电子商务试点项目获批启动并取得E一贸易国家政策性试点、UPS开通连接郑州和美国主要口岸的全货机航线等,为郑州产业集聚区打造内陆开放高地、实现更高水平开放、融入国际经济循环、培育大产业提供了重要载体和强大动力。二是区位及交通优势。郑州地处中原,位于陇海经济带和京广经济带交汇点上,是中国铁路、公路、航空、通信兼具的重要综合性交通通讯枢纽,有利于吸引全国的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得天独厚的区位及交通优势,具有承东启西、贯通南北的桥梁和纽带作用,有利于在产业集聚区建设中与其他区域、其他城市形成产业互补、错位发展。三是资源优势。郑州土地、水、能源、矿产等资源组合条件好,具备大规模集聚产业和人口的优良条件。四是经济基础优势。
近年来,全市综合经济实力增长迅速,自2003年以来,郑州市地区生产总值接连跨上四个千亿元台阶,至201 1年近五千亿元。调结构促转型成效显着,汽车、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等产业竞争优势突出,服务业发展迅猛,都市型农业特色明显。五是人力资源优势。作为人口大省省会城市,劳动力资源丰富,能够为产业提供充足的、成本较低的劳动力。郑州职业教育规模大、质量优,科研院所门类齐全,高等教育资源集聚,人才优势相对突出。
通过以上分析,笔者把影响郑州产业集聚区快速推进的有利因素归纳为“五个有利于”。一是有利于促进产业集聚区经济转型升级。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获批建设,必将促进航空偏好型产业发展,有利于促进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有利于促进现代物流、商贸会展、高新技术、高端商务等高端产业集聚,这对郑州市产业集聚区优化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二是有利于产业对接和互补。以郑州机场为中心1.5小时航程可覆盖全国主要城市的2/3,全国60% 的人口,全国3/4的GDP,[4 J为承接产业转移、实现产业对接和互补创造了条件。三是有利于弥补短板。现代服务业是郑州市产业发展中的短板,区位优势、交通优势为金融、会展、物流产业等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提供了条件,这将有力刺激现代服务业的增长。四是有利于发展外向型经济。郑州航空港产业集聚区从批准到建设不到两年时间,已成为全省最大的产业集聚区,带动河南进出口大幅增长。而依靠传统产业获取这样的增长速度是不可想象的。五是有利于产业集聚。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加上良好的经济基础,可减少企业运营成本,同时也为大规模产业集聚提供了条件。
三、加快产业集聚区发展的对策建议1.发挥政策优势,做强主导产业随着中原经济区、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建设的加快推进,郑州市成为国内外瞩目的焦点,这为郑州市的经济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性机遇。特别是全国第一个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的建成,对于推进航空经济发展,促进郑州市的对外开放、产业转型升级,构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战略新高地。推进产业集聚区发展,要紧紧围绕中原经济区、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建设,研究提出符合郑州实际的产业发展战略,规划好产业布局,尽快把中原经济区、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确定的任务,落实到产业集聚区建设上,落实到实实在在的项目上,真正把政策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尽快形成并不断做大做强主导产业集群,从根本上提升集聚区发展水平。
2.坚持创新驱动,实现科学发展推进产业集聚区健康快速发展,必须走内涵式发展之路,这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然要求。我们必须大力实施产业集群创新发展战略,实现要素驱动型向创新驱动型转变,充分释放科技创新的爆发力,实现产业集聚区科学发展。在提高产业集聚区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方面,要充分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加快推进传统产业延伸升级,充分发挥现有优势,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突出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新兴产业发展,以高新技术企业为依托,打造高新技术产业链和产业集群,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先导产业。推进科技创新平台建设,鼓励产业集聚区依托现有基础和优势产业,建设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发展创业中心、研发中心、重点实验室、孵化中心等各种创新载体。支持国内各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和大公司、大集团在产业集聚区建设技术中心和研发中心。鼓励产业集聚区建立科技服务体系,加快培育技术咨询、技术转让、知识产权代理等中介机构。力争每个产业集聚区都要建设一个行业公共技术研发中心,使其成为产业集聚区吸引人才的平台、技术创新的平台、产学研合作的平台。
3.强化要素保障,突破瓶颈障碍要素保障是目前制约产业集聚区发展的重要因素。在这个方面,可充分发挥区位优势、人力资源优势,创造良好的发展平台。一是抓资金融通平台建设。整合现有政府性投融资平台,注入土地、公用设施等经营性优质资产,形成一批有规模的产业集聚区融资平台。二是抓土地整理平台。年度土地计划 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周转指标使用向集聚区倾斜,严格执行国家、省、市关于投资强度、建筑容积率和投入产出率等方面的政策,建立相应激励机制,提高投资强度,促进节约用地。进一步加强各地土地整理储备平台建设,盘活闲置土地和低效使用的土地,充分挖掘存量土地潜力。三是抓人力资源保障。
大力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创新人才工作机制,整合人才工作资源,紧抓培养、吸引、使用三个环节,建立公共就业信息监测平台,为企业和求职者打造沟通和交流平台,缓解务工人员“就业难”和企业“招工难”
矛盾。制定相关的优惠政策,多措并举引进高层次人才,把产业集聚区打造成最具吸引力的人才高地,为产业集聚区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撑。
4.强化服务意识,优化发展环境一是在强化服务上下功夫。政府各有关部门要认真执行国家、省和市赋予的管理权限和优惠政策。
根据实际情况,探索产业集聚区与地方机构配套改革,强化对产业集聚区的服务。对产业集聚区大项目的核准、备案、规划、土地和环保手续,提高办事效率,加快推进。行政执法部门要严格执行程序,坚持杜绝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乱检查等行为。二是在加大财政支持上下功夫。建立产业集聚区专项奖励资金额度,奖励每年发展形势良好、成绩突出的产业集聚区。政府各级财政用于扶持经济发展的专项资金,重点向产业集聚区倾斜。三是在考核管理上下功夫。建立健全产业集聚区考核评价体系,对节能用地突出、生态环境良好、发展质量高和速度快的产业集聚区给予奖励。在增量土地指标、环境容量配置和政府资金安排上优先支持。四是在优化产业集聚区布局上下功夫。按照产业总体布局和战略性支撑产业发展计划,做好产业集聚区规划调整工作,推动产业集聚区快速发展。
本文编号:477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qitalunwen/47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