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科学的任务_“2015年中国地理学会(华北地区)暨黄河分会学术年会”述评
本文关键词:新时期地理学的特征与任务,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1 年会简介
中国地理学会华北地区代表处暨黄河分会于2015年9月25-28日在山东师范大学千佛山校区举办了“2015年中国地理学会(华北地区)暨黄河分会学术年会”。山东省地理学会理事长、山东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学院任建兰教授主持开幕式。中国地理学会理事长傅伯杰院士、中国地理学会副理事长兼华北地区代表处主任、首都师范大学校长宫辉力教授、中国地理学会黄河分会理事长李小建教授、山东省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纪洪波、山东师范大学校长唐波教授等出席开幕式并致辞。本次年会的主题为“面向‘新五化’的地理学机遇与创新”。会议共安排了10个大会主题报告和7个分会场学术报告。共有来自全国近百所高校和科研院所的400多名专家、学者及研究生出席了本次盛会。
2 大会主题报告
围绕大会主题:面向“新五化”的地理学机遇与创新,共有10位知名学者作了主题报告,较为全面地反映当前中国地理学研究的前沿态势。报告内容大致可分成3个方面:
2.1 地理学理论与GIS研究前沿
傅伯杰院士在“新时期地理学的特征与任务”的报告中从地理学的基本特征入手,阐述了新时期地理学的发展和研究重点。根据地理学的综合性理念,指出地理学研究方法与手段正在从描述转向野外试验、室内外模拟及区域综合。应国家战略需求,中国地理科学未来发展应有典型区域人文—自然复合系统演化、气候及其他环境变化的区域响应与适应、新型城镇化过程及资源环境承载力预警、水土资源可持续利用与食物供给安全、城市密集地区的环境污染与人类健康、生物多样性及生态系统服务与管理、大数据时代的地理学分析及可视化方法、资源环境大数据处理方法与地学知识新发现和全球化时代的世界地理与地缘政治经济研究等9个战略方向。闾国年教授在“重新发现GIS”的报告中提出重新认识地理信息与发现GIS,创新GIS数据模型与数据结构,创立以地图表达与地理场景表达为主干的地理场景学,推动地理学语言的发展,并建议从地理学的视角重新审视GIS、从六要素界定地理信息的内涵、应用地理学规律设计GIS数据模型与发展GIS数据结构、突破地图学围城创建地理场景学、发展基于地理学语言的“实景通信”平台等实现地理学与GIS的有效结合。王乃昂教授在“自然地理学课程建设:兰州大学的探索与实践”的报告中以《自然地理学(第4、5版)》为载体,阐述了地理学教材的建设理念与修订、实习基地建设与开放、实践教学特色与成效等。
2.2 地理学宏观层面的探讨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以下简称地理资源所)李秀彬研究员在“人地关系的生态库兹涅茨转折”的报告中从收入分配、环境及生态的库兹涅茨曲线入手,借助森林转型问题探讨人地关系。分析得出森林转型的主要驱动力来自于农村经济增长路径之一的农地边际化,解释了刘易斯拐点后坡耕地地租下降的原因,且劳动力成本成为农业经营的最主要约束条件,测算了未来中国山区弃耕规模。杜德斌教授在“一带一路:中国地缘大战略”的报告中从确立中国参与世界政治的首要场所、反映当前中国战略利益的空间分布、凸显当前中国战略影响的空间局限这3个方面阐释了“一带一路”的地缘政治内涵,指出“一带一路”潜在的4大地缘风险,并提出“一带一路”的5个战略支点。方创琳研究员在“城市群空间扩展的驱动机制与空间组织”的报告中从城市群空间扩展过程与驱动机理来阐释新型城镇化的主体是中国的城市群,利用经济全球化等6个驱动因素来动态模拟城市群的形成发育,指出当前政府驱动下城市群选择与培育存在的5个突出问题,提出未来中国城市群选择的基本方案,即:“5+9+6的政策新格局及大中小梯度协同发展”。
2.3 地理学典型案例的分析
首都师范大学宫辉力教授在“北京水资源安全研究”的报告中从水资源、水安全、水灾害、水危机等4个视角来认识北京水资源安全问题,紧盯国际研究前沿,理论上重新发现探究多尺度区域水循环过程,并利用多尺度、全过程的遥感监测手段,从雨洪资源-度汛安全、应急水源地运行安全、地表水—地下水调蓄等3个环节对北京市的水资源安全状况进行风险预警和评估,以期保障北京的水资源安全。河南大学苗长虹教授在“县直管能增进经济绩效吗?——河南省直管县改革的理论与实践探索”的报告中从行政层级与区域尺度入手,明确直管县改革的三大理论基础,总结了河南省直管县改革的历程与特点,从经济增长、财政能力、城乡统筹、行政成本和干部流动等5个方面分析其绩效,从31个备选对象中筛选出14个县建议由河南省直管,并提出市管县与省管县并存、因地制宜推进“省管县”改革、城市周边地区要沿用“市管县”模式、在城市近郊地区实施撤县设区改革、构建区域治理的多方参与机制等建议。山东省发改委赵峰副巡视员在“山东省推进经济文化强省建设的实践与展望”的报告中指出:“十二五”以来,山东省统筹推进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强区域、防风险等任务,整体发展水平迈上新台阶,提出“十三五”发展主攻产业升级、加大创新驱动、推动绿色发展、推进新型城镇化、全面深化改革、抓住开放机遇、繁荣发展文化、包容共享发展和创新社会治理等9点政策建议。最后,山东师范大学王成新教授在“山东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学院的发展与展望”的报告中介绍了学院的沿革与发展概况、主要研究领域和成果。
3 主要研究领域观点概述
本次学术会议设置了7个分会场进行了交流,可大致分成以下6个方面:
3.1 沿海地区综合分析:功能化与动态化
天津师范大学孟广文教授通过对世界自由贸易区类型、演化趋势与特征的梳理,论述分析了天津自由贸易试验区的发展模式与路径,指出天津自由贸易试验区应该通过“五个创新、四大特色”,建设成为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2.0升级版。中国海洋大学师生以沿海地区为案例,分析了沿海城市带的区域空间格局演变,例如:马学广副教授认为山东沿海城市网络具有一体化、双中心、跳跃性和方向性的结构特征;硕士生李雅静认为环渤海地区城市用地与人口规模分布均日趋合理,城市间差距缩小,空间极化、圈层集聚及“C”字形轴线指向明显;硕士生孟颖焘认为山东沿海城市带各城市外向功能量和城市流强度总体增长,济南、青岛和烟台成为区域提供外向功能最多和区域集聚与辐射的中心。硕士生闫曼娇认为东部沿海城市带城市互补性差异很大,可分成S型、单峰型、平滑型3大类互补性演变模式;硕士生麻馨月认为环渤海地区耕地资源明显减少,其重心总体向东南移动、向着年降水量高、海拔较低的地区移动,但质量整体上升;硕士生王晨认为环渤海地区环境可持续性总体下降,环境可持续性较高的区域主要集中于北部地区,且距海岸线距离超过200 km的区域环境可持续性较高。此外,中国海洋大学讲师杨洋构建了基于DMSP/OLS夜间灯光数据的人口指数,发现:城镇人口与夜间灯光的回归拟合效果优于非农人口与夜间灯光的拟合效果。
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侯西勇研究员利用海湾清单、遥感数据和野外考察等数据,评估岸线分类和岸线提取、岸线精度,界定海湾海部边界,描述海湾岸线结构时空动态和开发利用程度等,并建议以海湾为基本单元,对主要海湾进行功能定位划分并实施分类管理等。北京大学许学工教授通过近40年来代表性的黄河口卫星影像,分析黄河口变迁中陆—海—人的交互作用,探讨黄河三角洲的开发与保护。辽宁师范大学硕士生崔正丹利用现代海洋产业体系评价中国沿海各省区的海洋产业成熟度和突变级数。江苏师范大学王进欣副教授以江苏盐城海岸带为例,发现:盐沼大气中苯、甲苯、二氯苯和苯乙烯这些挥发性气体浓度高,盐沼生态系统具有重要的自然移除能力。
3.2 “新五化”与地理教育:规范化与机制化
《河南大学学报》主编乔家君教授梳理了专业村的相关概念与内涵,以此来测度河南省专业村的类别与演变特征,发现其空间分布符合多层次核心-边缘结构。山东师范大学硕士生吴欣颖发现:山东省农民人均纯收入分配比较平均,经历了先上升后下降的过程,但集聚程度逐年下降,呈现出东部沿海地区“高—高”集聚、鲁西地区“低—低”集聚的空间格局。中科院地理资源所博士生王学构建多源遥感监测系统,建立华北平原冬小麦时序波谱曲线库,并结合农作物物候历制订统一规则,描述华北平原2001-2011年冬小麦播种面积时空变化过程,发现:冬小麦播种面积大致“南增北减”,中南部的鲁西南平原、胶莱平原、豫东平原和皖北平原扩张显著,而北部的京津冀地区收缩明显。
山东师范大学讲师殷冠文认为:近60年来,中国政府采取了重工业发展战略、参与企业经营、地方政府主导城市化这三种主要策略来推动城市化,而日本采取均衡发展的国土开发战略与民间资本合作、“市民参与型”城市规划,甚至“市民主导型”等方式推动城市化。山东师范大学博士生刘凯提出了“城镇化的资源环境承载力响应”的概念,运用响应指数和响应度模型,发现:中国城镇化综合指数不断上升,资源环境承载力综合指数呈“W”形变化,其资源环境承载力响应度由相对稳定变为急剧提高。
《地理学报(英文版)》副主编赵歆介绍了《地理学报(英文版)》概况,重点说明了《地理学报(英文版)》的发展历程、审稿流程等,特别提到要关注国内外学术热点,以及如何把握地理学论文的选题等。
3.3 水环境与大气环境治理:模型化与预警性
济南大学徐立荣教授提出以城市水景观设计为主建设水生态文明城市等若干建议,并介绍了济南市水环境生态治理关键技术的研究与示范推广。曲阜师范大学周长春副教授认为山东省降水量、水资源总量和水库蓄水量总体缓慢增加,总供水量基本缓慢降低,平原区地下水埋深与漏斗面积总体下降,由东南向西北逐渐减少,而河流和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较低,湖库水质达标率增加明显。曲阜师范大学讲师李宝富认为沂河径流显著下降,但1976年前后则相反变化,且径流可分解为4个经验模态分量,其非线性变化趋势对径流变化的贡献率为25%,不同时间尺度上气候因子对径流的作用方式和影响机理差异明显。菏泽大学讲师高涛认为除了连续无降水日数和降水强度外,大部分极端降水指标显著减少,山东极端降水呈现出10~15年的周期性变化,其中西部和东南沿海区域连续无降水日数呈现增加,而蒙古和贝加尔湖附近的反气旋、增强的位势高度场以及东南部减小的季风环流是主要因素。山东师范大学硕士生余灏哲认为山东省水资源安全形势严峻,安全等级低,但近年好转,趋于改善。宁夏大学硕士生李小宇认为银川市两处典型的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系统中各类微生物数量变化符合其在自然界中的一般规律,且两系统上一环节与下一环节的微生物种群数量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天津师范大学硕士生孙宗斌认为天津市河网水体各种环境参数和水质因子中NH4+、TN和TP含量与N2O水—气界面排放通量之间明显正相关,CH4浓度与NH4+、TP之间显著正相关,与TN之间显著负相关,N2O浓度与水环境因子和水质因子中TP显性正相关。
与会代表就大气环境问题展开讨论,主要包括:山东师范大学王炜亮副教授从1943年以来的突发环境事件入手,分析环境风险及安全防控现状,采用AHP-FCE定量建模的方式,构建环境风险及安全防控体系,进行预警和溯源鉴别,提出6个方面的环境风险及安全防控问题。淮海工学院贾艳红教授认为各省会城市基本都受雾霾影响,华北地区最为显著,且CO等污染物对PM2.5影响显著。临沂大学任丽英副教授着重介绍单一铁氧化物、复合铁锰氧化物与硼的相互作用,开展氧化物对硼的吸附作用及掺硼氧化物的生物效应研究,并指出复合铁锰氧化物应用研究的四个热点及不足。河南大学博士生荣培君认为中国碳排放安全综合指数一直在中警区间内波动性下降,多数省区处于中警状态,但其同时响应系统好转,且区域间碳排放安全差距缩小。山东师范大学硕士生刘延荣认为可吸入颗粒物和细颗粒物是目前山东省大气污染的首要污染物,各污染物浓度大致呈现“U”型变化,山东省大气污染从东南到西北污染逐渐加重,内陆地区明显比沿海地区严重,且冬季污染最为严重,而其影响因素中,风速和能源消费量为主导。
3.4 大数据与3S技术开发及应用:高端化与实用性
与会代表就3S技术的开发分别介绍了各自的研究成果:中国科学院地理资源所秦承志研究员通过构建案例库及交叉验证实验,设计了一套河网提取参数应用适配性知识的案例表达与相应的推理应用方法,通过与数字地形分析建模环境的集成,可以有效降低数字地形分析应用建模的难度。山东师范大学董春玲副教授介绍了核电站等大规模复杂系统运维决策中的动态故障因果建模、不确定性诊断推理、预测与决策等问题,基于动态不确定因果图理论,提出了用于复杂时序建模与推理的Cubic DUCG理论方法,构建了权重逻辑推理理论体系,并利用实时因果演化结构提出了动态故障传播风险分析与最优化适应性决策方法。山东师范大学讲师邢汉发利用超级计算机海量数据管理和高性能计算的能力,研究海量地理空间数据的高效存储与管理方法,破解了云环境下高性能地学空间并行计算关键技术,实现了基于服务聚合的地理信息高性能计算服务发布,是首个应用于天河二号超级计算机的地理信息平台。中科院地理资源所助理研究员张海英利用遥感影像和边界数据,构建若干监测指标,更加全面的细化湿地类型,推动分类标准在全球范围内的统一和分类方法的一致。山东师范大学硕士生张海平对Diffusion-based算法在GIS平台上的实现原理进行了深入的分析,采用SuperMap iObject组件式开发平台构建变形地图模型,主要用于显示一些传统地图上不易表达的属性空间分布模式。
3.5 社会文化与交通地理:多元化与综合性
当前社会文化地理学与交通地理学在中国得到一定发展。与会代表在这两个地理学分支领域中,提出如下观点:天津师范大学李兆江教授认为新石器中晚期中国黄河流域就与中西亚和地中海沿岸之间有了文化交流,当时交流物资中已经出现青铜器与和田玉等玉石,且贝币已成为商品交换的主要媒介,促使史前的欧亚草原贸易之路逐渐演变成北方丝绸之路。石家庄学院孙中伟副教授认为Facebook注册用户集中于发达国家和人口规模过亿的国家,其规模主要受国家经济总量、人口数量和网民规模影响,而普及率与人均国民收入、城镇化率、网民普及率和网络就绪指数有关。聊城大学讲师陈丹阳以“九龙皇帝”曾灶财为例,探讨三个时期中香港政府、文化精英和曾灶财本人对其涂鸦性质的不同界定,并运用文化地理学的尺度政治理论解释其在不同时期的遭遇。山东师范大学讲师王志宝构建了衡量社会保障地域均等化程度的评价指标体系,划分其区域类型与演化阶段,并以此来分析中国在省区和地市层面上的社会保障地域均等化状况,发现:中国的社会保障地域均等化较低,与地区经济发展关联不强,部分中西部省区均等化程度明显高于沿海省区,但多数东部沿海省区已进入慢速中均等化阶段,而中西部部分省区还处在快速低均等化阶段。天津师范大学硕士生郭鑫基于替换插值机制算法,以满足城市公园避难容量限制和保持避难场所空间连续性为目标,优化天津市和平区8个绿地公园的服务区布局,并以疏散总距离最短为目标,在不超过城市公园容量限制条件下,计算各受灾点到达对应避难公园的最佳路径。中国科学院地理资源所博士生李士成分析青藏铁路修建前后铁路沿线和非沿线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差异,发现:青藏铁路的运营通车使得青藏地区产业结构趋于优化,且青藏铁路沿线地区的GDP及增速和城镇化水平均要高于非沿线地区。陕西师范大学葛淼教授将医学引入地理学,分析健康人血液流变学、血液一般检查、血气分析、肺功能、心功能参考值与地理因素的关系。
3.6 生态文明建设与可持续发展:绿色化与均衡化
与会代表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各抒己见:山东师范大学赵明华教授以城市化快速发展的环渤海地区三大城市群为研究对象,构建人地系统耦合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耦合度和耦合协调度模型,对环渤海地区全部城市和城市群单元人地系统耦合状态的时空演化过程分别进行分析。结论:① 整体上环渤海地区城市群人地系统耦合度空间演化格局特征是由集中转向分散,耦合度呈下降趋势;② 从市域尺度看,人地系统耦合协调度多集中在中度协调类型;③ 从城市群尺度来看,三大城市群耦合度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均持续走低,在2010年大幅降低。耦合协调度变化趋势明显不同于耦合度,均在2010年走低;④ 环渤海地区城市群人地系统时空耦合演化的因素和驱动力主要在于其自然环境基础存在不同尺度的区域差异,经济发展基础、结构变化过程、经济发展方式不同,以及区域发展政策、对外开放度、城市化速率和模式的差别,导致人地系统耦合演化呈现时间和空间分布上的显著差异。山东师范大学王学山副教授指出当前环境管理制度的主要缺陷,提出环境治理权,专业化环境治理制度可以充分利用市场机制进行有效地保护环境,并进而可以使环境经济学回归主流经济学,同时具备环境治理与制度运行的高效率。区域环境治理中的垄断等问题是专业化环境治理制度实施所遭遇的困境。北京大学博士生冯喆梳理“土地分享与共享框架”与生态系统服务研究的关联,剖析生态系统服务应用于该框架的理论基础,综合分析中美退耕还林还草工程案例,从生态系统服务视角着重探讨两种土地利用方式选择对粮食生产、生物多样性以及其他直接和相关生态系统服务的影响。中国科学院地理资源所博士生李兰晖认为青藏高原植被返青期经历显著提前和无显著变化两个时期,枯黄期无显著变化,而生长季表现为延长缩短、再延长两种变化,且青藏高原高寒植被物候期变化东西反向,且返青期的提前和生长季的延长均随海拔增加而减弱。宁夏大学硕士生杨丽芳通过对鸣翠湖2015年春夏两季的主要热力学和水质指标进行监测,构建健康综合指数,确定了鸣翠湖春夏两季的健康等级。
在对地球表层系统的研究方面,山东师范大学王叶堂副教授认为近60年来,南极冰盖表面物质平衡没有显著变化,可作为南极冰盖模式的重要边界条件之一,为气候模式输出结果验证提供了基础数据,也是深入理解南极冰盖物质平衡变化对海平面影响的基础数据。中国科学院地理资源所博士生徐小任认为1992-2008年黄土高原地区人类活动强度具有显著的空间集聚特征,西北低、东南高,且较低与中等类型交错分布,高值集聚区主要分布于其东南地区,低值集聚区大片集中于西北半壁的风沙区和丘陵沟壑区。天津师范大学硕士生杨艳丽认为海河流域内植被覆盖状况整体上呈显著增加,而且植被改善区域远大于退化区域,未来将近90%的区域植被仍呈持续改善趋势。
<fn fn-type="conflict">The authors have declared that no competing interests exist.
本文关键词:新时期地理学的特征与任务,,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1604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dllw/2160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