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文化地理学视角的秦腔文化起源与扩散_方嘉雯
本文关键词:基于文化地理学视角的秦腔文化起源与扩散,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基于文化地理学视角的秦腔文化起源与扩散_方嘉雯
方嘉雯:基于文化地理学视角的秦腔文化起源与扩散
1秦腔文化形成的地理因素
文化景观、文化扩散与文化整合属于文化地理学研究的五大传统主题[1]。文化景观十分形象地反映了人类最基本的生存追求,同时也包含着有关文化起源、扩散、形成与发展的特征,体现出地域文化区域差异[2]。文化景观具有多重意义,其中既有生产生活层面的文化意义,也有制度和意识形态层面的意义[3],它是人地作用的产物,是人类在大地上的记忆,并且能感到精神上的依恋[4]。而秦腔作为整个陕西文化景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展现出陕西不同地理环境下人民的精神世界与自然的融合[5]。地理环境影响人民的性格、心理与情感,而这种性格、心理与情感会通过音乐表达出来。从音乐中在人们可以捕捉到景象感受、历史沧桑。这种通过音乐所表达的对世界、对时代的感受是其它任何文化媒介所望尘莫及的[6],它会更加鲜明地表现出当地人区别于其他地方的性格与思想,描绘出当地的地理环境特征。
秦腔发源于黄土高原,压抑的生活里时常爆发出一声“呀、哟”类自由的吆喝,道出秦腔的高亢嘹亮。悠扬的拖腔里有反复的比兴手法,有浓厚的方言村语,表露出高原的人们在风寒水干的气候下经济相对贫困的无奈和性格上的硬冲特征[7]。
1.1两种秦腔文化的源起及特点
秦腔形成于秦,精进于汉,昌明于唐,完整于元,成熟于明,广播于清,几经衍变,蔚为大观,是相当古老的剧种,堪称中国戏曲的鼻祖。
如今所说的秦腔在历史上分为前秦腔和后秦腔。将1780年前后记载的秦腔定为前秦腔(陕西土二黄、汉调二黄、今称陕西汉剧);将1807年前后出现在西安剧坛的秦腔定为后秦腔(初称桄桄戏,后称陕西梆子,今称秦腔)[8]。两种秦腔形成的时间、自然和社会地理环境的不同形成各自不同的特点。
前秦腔发源于陕西省南部紫阳蒿坪河一带,由汉水流域的山歌、民歌、小调发展而成,音调为汉中一带发音,与湖北汉调戏相似。其特点为:唱腔方面,旋律注重抑扬顿挫、轻重缓急,吐字讲求尖团分明,而且要求达到清亮准确、字正腔圆和满腔满调①;舞台表演方面,细腻精到、认真传神;脸谱方面,构图柔和端秀,展现出陕南人温细、平和性格;演奏乐器方面,一是用丝线制成的胡琴,二是以木击竹的梆子,强劲中又有柔和韵味②。
后秦腔,即现在常说的秦腔,形成于陕西省关中东部以大荔(旧同州府治)为中心的十数县。其特点为:唱腔方面,高昂激越、强烈急促、宽音大嗓,直起直落,浑厚深沉、悲壮豪迈。尤其是花脸更是扯开嗓子大声吼,当地人称之为“挣破头”;舞蹈动作方面,粗犷有力,幅度大,重工架;内容方面,多表现战争和忠臣良将;脸谱方面,以三原色、平涂为主,对比强烈,表现出红忠、黑直、粉奸、神奇的人物性格特点;演奏乐器方面,虽也用梆子,但与前秦腔不同的是二硬木相击,声音更加硬朗有力、强烈急促。1.2秦腔文化形成的自然地理原因
前后秦腔的唱腔特点不同,与发源地的自然地理环境密
不可分。
前秦腔的发源地紫阳县位于陕西省南部,气候与地形上均和邻省四川相似。这里位于汉江上游,大巴山北麓,万山综错,河溪密布,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在山清水秀,温和湿润的地理环境中,陕南地区的人民多面庞白嫩干净,身材纤细:男子清秀儒雅,女子轻灵俊秀,说话婉转悠扬。这种性格与前秦腔的特点一脉相承:音调幽雅、唱腔婉转、道白柔和、语言风趣、表演细腻。
后秦腔的发源地大荔县地处陕西关中平原东部最开阔的地带,地形为更加开阔的平原,气候较干旱,没有陕南风光旖旎的湖光山色,取而代之的是一马平川的黄土大地。关中地区的人民更有秦人遗风,面色微黄土色,如兵马俑般憨实粗糙。这种粗犷的性格反映在秦腔中,便是唱腔高亢激越,感情饱满,变化强烈的特点,没有过多的语言修饰,还兼有“吼”的烈性。当语言和音乐仍无法充分地表达内心强烈的情感,就延伸到舞蹈上,动作多粗犷、刚劲有力,幅度大,重工架,如趟车、对打、扑跌、翻跟斗等,都有突出的武功表演的性质。
1.3秦腔文化形成的社会原因
地理环境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人们的心理素质与性格特征[9]。对于前秦腔而言,陕南地区有优厚的自然条件,旱涝保收,农民种上3亩地就丰衣足食,农活负担较轻,久而久之就养成了恬淡闲适的性格③。在这种性格影响下,文戏偏多,且多儿女情长等婉转缠绵的内容,表演相对精到细腻。对于后秦腔而言,,关中地区在唐代由盛而衰的转折,使得关中人民在心理上承受着巨大的落差,加之封建小农经济的影响,使人多安于现状、重土乐天、知足常乐,即使对现实产生不满情绪,也不会去积极努力地开拓创新,改变现实;与此相反,更多的时候是自我在心理上消除不满,以回想过去的满足和盛况求得心灵上的满足和安慰[10]。从后秦腔的特点和内容上,我们能看出这种心理的展现:特点上,秦腔痛快淋漓,悲壮朴实,粗犷豪放,声震屋瓦,表达出人民的苦难压抑与艰辛沧桑。内容上,多表现战争、歌颂忠臣烈士。在这些辉煌却悲壮的故事中,关中的人能暂时脱离单调辛苦却无望的现实,获得精神上的释放和满足。
2秦腔文化的扩散与整合发展
文化扩散是文化现象的空间移动过程和时间发展过程,其方式主要有两类:扩展扩散和迁移扩散[11]。扩展扩散是指文化现象从原分布逐步向外扩大,地理空间连续;迁移扩散是人或集团的迁移使文化在新的居住地传播开来,地理空间不连续[2]。秦腔文化的扩散主要是迁移扩散。戏曲文化的扩散大致包括戏曲艺人巡演、商贾蓄养戏班、官府带戏班和移民四种方式[12,13]。因秦腔是流行于民间的戏曲艺术,所以扩散主要依靠艺人、商贾、移民和军队,官宦带戏班较少。文化扩散的结果是不同的文化相互整合[14],戏曲文化扩散到目标区域之后需要地方化,与方言和民间音乐结合[13]。
秦腔因流行地区不同而演变成不同的流派,具有不同的特点[15],如表1所示:
文献研究发现,关于秦腔文化的传播与发展说法不一,
HUMANGEOGRAPHYVol.28.No.32013/6
65%
Word文档免费下载:基于文化地理学视角的秦腔文化起源与扩散_方嘉雯 (共6页,当前第2页)
基于文化地理学视角的秦腔文化起源与扩散_方嘉雯的相关文档搜索
本文关键词:基于文化地理学视角的秦腔文化起源与扩散,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2686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dllw/2268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