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县域农村公共服务协同供给研究 ——以共生理论为分析框架
发布时间:2021-07-04 21:39
改善农村公共服务是中国新的发展战略——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核心部分。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对“三农”投入力度的加大,农村公共服务的整体水平有了显著提高,但是,公共需求快速增长与公共服务供给匮乏仍然是突出矛盾,这成为制约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形成这种状况的重要原因之一在于农村公共服务供给主体单一,政府、市场、第三部门三大供给主体间不能形成合力,从而导致农村公共服务供给缺失,效率不高。为了实现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宏伟蓝图,解决农村公共服务中的“生产性贫困”问题已经刻不容缓。本研究以多中心治理理论为理论基础,以共生理论为分析框架,沿着“文献分析——理论研究——模型与案例分析——实证与调查研究——政策建议”的技术线路,构建“共生关系判定——共生度分析——共生模式分析——共生界面分析——共生关系进化原理指导”的分析框架;以解决问题的研究思路为“道”,以分析问题的逻辑思路为“器”,从现实和理论两个层面推进,对我国县域农村公共服务协同供给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系统分析和深入探讨,在健全和完善县域农村公共服务协同供给的制度体系方面提出了具有一定创新性的...
【文章来源】:华中师范大学湖北省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40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内容摘要
Abstract
目录
图表目录
案例目录
绪论:本项研究的缘起及相关问题阐释
一、选题缘起及研究意义
(一) 选题缘起
(二) 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一) 国外公共服务研究综述
(二) 国内农村公共服务研究综述
(三) 共生理论在国内外的研究应用状况
三、相关概念厘定与缕析
(一) 县级与县域
(二) 公共产品及其与公共服务的关系
(三) 公共服务与农村公共服务
(四) 公共服务协同供给
四、研究思路、主要方法及创新意图
(一) 基本思路及技术路线
(二) 主要方法
(三) 创新意图
第一章 本项研究的理论基础及分析框架
一、县域农村公共服务供给主体
(一) 政府
(二) 市场
(三) 第三部门
二、县域农村公共服务多元供给样态
(一) 双主体参与供给
(二) 三元主体合作供给
(三) 多元主体互动供给
三、多中心治理理论的研究基础
(一) 多中心治理理论要义
(二) 多中心治理特点
(三) 多中心治理理论对公共服务供给的启示
四、共生理论的分析框架
(一) 共生理论概念界定
(二) 共生理论要义阐述
(三) 共生理论分析框架构建
五、本章小结
第二章 共生关系判定:县域农村公共服务供给主体的共生要素和条件
一、县域农村公共服务供给主体的共生要素
(一) 共生单元
(二) 共生模式
(三) 共生环境
二、县域农村公共服务供给主体的共生条件
(一) 县域农村公共服务供给主体共生的必要条件
(二) 县域农村公共服务供给主体共生的充分条件
三、本章小结
第三章 共生度分析:县域农村公共服务协同供给的成因寻绎
一、供给主体失灵:县域农村公共服务单一供给困境
(一) 政府供给:负担沉重、官僚化
(二) 市场供给:功能有限、质量不高
(三) 第三部门供给:资源匮乏、缺少扶持
二、供需平衡需求:县域农村公共服务供给的非均衡模型分析
(一) 基本假设
(二) 单一主体供给公共服务的非均衡模型
(三) 双主体供给公共服务的非均衡模型
(四) 三主体供给公共服务的非均衡模型
三、协同供给基础:县域农村公共服务供给主体质参量兼容
(一) 供给主体优势互补——以陕西合阳妇女参政项目为例
(二) 供给主体存在耦合——以“目标—利益”象限分析
四、本章小结
第四章 共生模式分析:县域农村公共服务协同供给的型态探析
一、共生组织模式:县域农村公共服务协同供给的静态模式及案例分析
(一) 点共生模式
(二) 间歇共生模式
(三) 连续共生模式
(四) 一体化共生模式
二、共生行为模式:县域农村公共服务协同供给的动态模式及案例分析
(一) 寄生模式
(二) 偏利共生模式
(三) 非对称互惠共生模式
(四) 对称性互惠共生模式
三、现行县域农村公共服务协同供给模式的缺陷与不足
(一) 县域农村公共服务协同供给的组织模式不成熟
(二) 县域农村公共服务协同供给的行为模式转变不彻底
(三) 县域农村公共服务协同供给模式的选择机制不顺畅
四、本章小结
第五章 共生界面分析:县域农村公共服务协同供给的制度审视
一、县域农村公共服务协同供给的共生界面
(一) 县域农村公共服务协同供给的法制基础
(二) 县域农村公共服务协同供给的运行机制
(三) 县域农村公共服务协同供给的体制环境
二、共生界面对县域农村公共服务协同供给的影响
(一) 共生界面对县域农村公共服务协同供给共生度的影响
(二) 共生界面对县域农村公共服务协同供给环境的影响
(三) 共生界面对县域农村公共服务协同供给效率的影响
三、现行县域农村公共服务协同供给共生界面的缺陷与不足
(一) 县域农村公共服务协同供给理念不先进
(二) 县域农村公共服务协同供给法制不完善
(三) 县域农村公共服务协同供给机制效率不高
(四) 县域农村公共服务协同供给体制不科学
四、本章小结
第六章 共生关系进化:县域农村公共服务协同供给的发展策略
一、健全县域农村公共服务供给准入制度
(一) 积极引入多元主体,拓宽县域农村公共服务协同供给的共生维度
(二) 适当放宽准入条件,加大县域农村公共服务协同供给的共生密度
二、引入县域农村公共服务协同供给竞争机制
(一) 政府内部竞争机制
(二) 政府与企业之间竞争机制
(三) 社会组织与政府、企业之间竞争机制
(四) 企业间竞争机制
三、完善县域农村公共服务协同供给决策机制
(一) 政府决策咨询机制
(二) 政府决策回应机制
(三) 政府决策监督机制
(四) 政府决策责任追究机制
四、改善县域农村公共服务协同供给公共财政体制
(一) 实现公共财政支出均等化
(二) 优化转移支付结构
(三) 保障基层政府财政能力
五、构建县域农村公共服务协同供给激励约束机制
(一) 政府对自身的激励约束机制
(二) 政府对非政府部门公共服务提供者的激励约束机制
六、加强县域农村公共服务协同供给监督机制
(一) 整合公共服务供给监督体系
(二) 创新政府公共服务供给监督机制
(三) 建立健全财权事权划分的监督机制
(四) 建立上级政府对下级政府公共服务供给问责制
(五) 加强对农村非营利组织的监督与管理
(六) 加强对农民自愿供给程序的监督管理
七、本章小结
尾论:本项研究的结论、局限性与展望
一、主要结论
二、局限性及未来研究展望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多中心治理视阈下创新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模式研究[J]. 张涛,罗旭,彭尚平. 理论与改革. 2012(05)
[2]构建公共服务的协同机制:一个界定性框架[J]. 汪锦军. 中国行政管理. 2012(01)
[3]农村公共服务提供:超越“碎片化”的协同供给之道——成都市公共服务的统筹改革及对农村公共服务供给模式的启示[J]. 汪锦军. 经济体制改革. 2011(03)
[4]整体政府下的政策协同:理论与发达国家的当代实践[J]. 周志忍,蒋敏娟. 国家行政学院学报. 2010(06)
[5]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卫生资源利用绩效研究——基于倾向得分匹配法(PSM)的实证分析[J]. 李燕凌,李立清. 农业经济问题. 2009(10)
[6]双失灵:公共服务供给主体选择的困境解析[J]. 仲兵,周义程. 江海学刊. 2009(05)
[7]农村基础教育发展新战略的着力点[J]. 杨颖秀.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04)
[8]完善我国新型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发展的路径分析[J]. 王颖,王洪川. 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04)
[9]农村公共服务新模式:“以钱养事”+“无缝隙服务”——基于湖北省咸宁市咸安区的调查与研究[J]. 张立荣,方堃,肖微. 中国行政管理. 2009(07)
[10]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发展的创新机制[J]. 于玉宏,曹爱军. 经济与社会发展. 2009(05)
博士论文
[1]中国公共服务供给主体多元发展研究[D]. 郑晓燕.华东师范大学 2010
[2]中国公共政策执行过程中的利益博弈[D]. 谢炜.华东师范大学 2007
[3]基于共生理论的城市可持续发展研究[D]. 张旭.东北农业大学 2004
[4]基于共生理论的企业集群组织研究[D]. 程大涛.浙江大学 2003
本文编号:3265591
【文章来源】:华中师范大学湖北省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40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内容摘要
Abstract
目录
图表目录
案例目录
绪论:本项研究的缘起及相关问题阐释
一、选题缘起及研究意义
(一) 选题缘起
(二) 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一) 国外公共服务研究综述
(二) 国内农村公共服务研究综述
(三) 共生理论在国内外的研究应用状况
三、相关概念厘定与缕析
(一) 县级与县域
(二) 公共产品及其与公共服务的关系
(三) 公共服务与农村公共服务
(四) 公共服务协同供给
四、研究思路、主要方法及创新意图
(一) 基本思路及技术路线
(二) 主要方法
(三) 创新意图
第一章 本项研究的理论基础及分析框架
一、县域农村公共服务供给主体
(一) 政府
(二) 市场
(三) 第三部门
二、县域农村公共服务多元供给样态
(一) 双主体参与供给
(二) 三元主体合作供给
(三) 多元主体互动供给
三、多中心治理理论的研究基础
(一) 多中心治理理论要义
(二) 多中心治理特点
(三) 多中心治理理论对公共服务供给的启示
四、共生理论的分析框架
(一) 共生理论概念界定
(二) 共生理论要义阐述
(三) 共生理论分析框架构建
五、本章小结
第二章 共生关系判定:县域农村公共服务供给主体的共生要素和条件
一、县域农村公共服务供给主体的共生要素
(一) 共生单元
(二) 共生模式
(三) 共生环境
二、县域农村公共服务供给主体的共生条件
(一) 县域农村公共服务供给主体共生的必要条件
(二) 县域农村公共服务供给主体共生的充分条件
三、本章小结
第三章 共生度分析:县域农村公共服务协同供给的成因寻绎
一、供给主体失灵:县域农村公共服务单一供给困境
(一) 政府供给:负担沉重、官僚化
(二) 市场供给:功能有限、质量不高
(三) 第三部门供给:资源匮乏、缺少扶持
二、供需平衡需求:县域农村公共服务供给的非均衡模型分析
(一) 基本假设
(二) 单一主体供给公共服务的非均衡模型
(三) 双主体供给公共服务的非均衡模型
(四) 三主体供给公共服务的非均衡模型
三、协同供给基础:县域农村公共服务供给主体质参量兼容
(一) 供给主体优势互补——以陕西合阳妇女参政项目为例
(二) 供给主体存在耦合——以“目标—利益”象限分析
四、本章小结
第四章 共生模式分析:县域农村公共服务协同供给的型态探析
一、共生组织模式:县域农村公共服务协同供给的静态模式及案例分析
(一) 点共生模式
(二) 间歇共生模式
(三) 连续共生模式
(四) 一体化共生模式
二、共生行为模式:县域农村公共服务协同供给的动态模式及案例分析
(一) 寄生模式
(二) 偏利共生模式
(三) 非对称互惠共生模式
(四) 对称性互惠共生模式
三、现行县域农村公共服务协同供给模式的缺陷与不足
(一) 县域农村公共服务协同供给的组织模式不成熟
(二) 县域农村公共服务协同供给的行为模式转变不彻底
(三) 县域农村公共服务协同供给模式的选择机制不顺畅
四、本章小结
第五章 共生界面分析:县域农村公共服务协同供给的制度审视
一、县域农村公共服务协同供给的共生界面
(一) 县域农村公共服务协同供给的法制基础
(二) 县域农村公共服务协同供给的运行机制
(三) 县域农村公共服务协同供给的体制环境
二、共生界面对县域农村公共服务协同供给的影响
(一) 共生界面对县域农村公共服务协同供给共生度的影响
(二) 共生界面对县域农村公共服务协同供给环境的影响
(三) 共生界面对县域农村公共服务协同供给效率的影响
三、现行县域农村公共服务协同供给共生界面的缺陷与不足
(一) 县域农村公共服务协同供给理念不先进
(二) 县域农村公共服务协同供给法制不完善
(三) 县域农村公共服务协同供给机制效率不高
(四) 县域农村公共服务协同供给体制不科学
四、本章小结
第六章 共生关系进化:县域农村公共服务协同供给的发展策略
一、健全县域农村公共服务供给准入制度
(一) 积极引入多元主体,拓宽县域农村公共服务协同供给的共生维度
(二) 适当放宽准入条件,加大县域农村公共服务协同供给的共生密度
二、引入县域农村公共服务协同供给竞争机制
(一) 政府内部竞争机制
(二) 政府与企业之间竞争机制
(三) 社会组织与政府、企业之间竞争机制
(四) 企业间竞争机制
三、完善县域农村公共服务协同供给决策机制
(一) 政府决策咨询机制
(二) 政府决策回应机制
(三) 政府决策监督机制
(四) 政府决策责任追究机制
四、改善县域农村公共服务协同供给公共财政体制
(一) 实现公共财政支出均等化
(二) 优化转移支付结构
(三) 保障基层政府财政能力
五、构建县域农村公共服务协同供给激励约束机制
(一) 政府对自身的激励约束机制
(二) 政府对非政府部门公共服务提供者的激励约束机制
六、加强县域农村公共服务协同供给监督机制
(一) 整合公共服务供给监督体系
(二) 创新政府公共服务供给监督机制
(三) 建立健全财权事权划分的监督机制
(四) 建立上级政府对下级政府公共服务供给问责制
(五) 加强对农村非营利组织的监督与管理
(六) 加强对农民自愿供给程序的监督管理
七、本章小结
尾论:本项研究的结论、局限性与展望
一、主要结论
二、局限性及未来研究展望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多中心治理视阈下创新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模式研究[J]. 张涛,罗旭,彭尚平. 理论与改革. 2012(05)
[2]构建公共服务的协同机制:一个界定性框架[J]. 汪锦军. 中国行政管理. 2012(01)
[3]农村公共服务提供:超越“碎片化”的协同供给之道——成都市公共服务的统筹改革及对农村公共服务供给模式的启示[J]. 汪锦军. 经济体制改革. 2011(03)
[4]整体政府下的政策协同:理论与发达国家的当代实践[J]. 周志忍,蒋敏娟. 国家行政学院学报. 2010(06)
[5]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卫生资源利用绩效研究——基于倾向得分匹配法(PSM)的实证分析[J]. 李燕凌,李立清. 农业经济问题. 2009(10)
[6]双失灵:公共服务供给主体选择的困境解析[J]. 仲兵,周义程. 江海学刊. 2009(05)
[7]农村基础教育发展新战略的着力点[J]. 杨颖秀.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04)
[8]完善我国新型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发展的路径分析[J]. 王颖,王洪川. 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04)
[9]农村公共服务新模式:“以钱养事”+“无缝隙服务”——基于湖北省咸宁市咸安区的调查与研究[J]. 张立荣,方堃,肖微. 中国行政管理. 2009(07)
[10]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发展的创新机制[J]. 于玉宏,曹爱军. 经济与社会发展. 2009(05)
博士论文
[1]中国公共服务供给主体多元发展研究[D]. 郑晓燕.华东师范大学 2010
[2]中国公共政策执行过程中的利益博弈[D]. 谢炜.华东师范大学 2007
[3]基于共生理论的城市可持续发展研究[D]. 张旭.东北农业大学 2004
[4]基于共生理论的企业集群组织研究[D]. 程大涛.浙江大学 2003
本文编号:326559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dllw/3265591.html